人类最早的“拓印版画”,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章。

徐州画像石_前言
2013-04-23 14:48:00  来源:江苏国际在线

  中国的文化与文明,是由多种形态和各个地区的独特创造所构成的,它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思想,体现出一种精神,最重要的是历史的积淀。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水,滋润着神州大地。当我们回首审视那漫长的路径时,就像在海边拾贝,有许多可珍贵,可炫耀,可启人智慧的东西。其中,徐州汉代的画像石即是一种。

  “徐州”这个地名的出现,由来已久,所辖地域的广狭也不一样。在《尚书·夏书》中有一篇《禹贡》,说夏禹时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徐州便是九州之一。当时的徐州地盘很大,所谓“海、岱及淮惟徐州”;《尔雅·释地》也说“济东曰徐州”。海指今黄海,岱是泰山,淮是淮水,济东即济水以东,其面积包括了现今江苏、安徽、山东的很大部分。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即俗称的十三州,徐州为其一,辖区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东汉时期的治所在郯 (今山东郯城)。三国 (魏 )将治所移至彭城 (即今徐州)。

  现在的徐州市,秦末为西楚国都,东汉时是彭城国的首府,三国以后才为徐州治所,至清代为徐州府治。民国时期,1938年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其位置在江苏省的西北部,津浦和陇海铁路的交点,据鲁、豫、皖、苏四省要冲,向为军事要地。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即以此为中心,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

  本书的宗旨是谈文化,论艺术,主要介绍徐州地区的画像石,而其时代在西汉中期至东汉的近三百年间,即公元前的一个世纪和公元之初的两个世纪。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既包括现在的徐州市区,也包括周围的若干县,它们在艺术上属于一个系统,并不严格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什么叫“画像石”呢?这是一个专用词,即在一些巨大的石板上所镌刻的图画。只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以前没有,以后也很少见到。最初是由厚葬之风所引起,为了更加牢固和持久,人们在丧葬中以石板代替木椁,以石板上的刻画代替漆棺或悬挂的帛画。因为那时候对于艺术的分类还不精细,它可以被视为雕刻,但不像一般的圆雕或浮雕那样尽力追求立体感,而仍然以线条为主,最多是将空白处刻深一层,考古家习惯称作“减地法”;也可被视为建筑装饰,因为那些大石板除了制作石椁之外,又用来建造墓室和地面上的祠堂、门阙。然而它毕竟是以线条为主的平面艺术,看起来像“画”,难以发挥石雕和建筑艺术的特长,所以叫做“画像石”。后来的拓印术发展之后,将那平面石板上的画面用墨捶拓下来,通称为“拓片”,反显出一种独具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就是人类最早的“拓印版画”。它比“木刻版画”还要早,因而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章。

  我们所要介绍的重点,是画像石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标志着中国绘画的成熟,既有对现实的描绘,也有表述思想的想象,譬如神话、信仰的偶像和诸种神怪,深沉雄大,气象万千。在艺术的造型上,既有点缀性的装饰和仪式性的纷呈,也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性的律动”。由此留下的各种画面,是将近两千年前若干社会现象的写照,成为当时许多现实与幻想的形象记录。

  这是了不起的艺术成就,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了全面地了解它和深刻地认识它,我们应该将它形成的环境和历史条件等作全面探究。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不是偶然的,凭空而来的,不但有其历史的背景和条件,也有思想的诱发原因。因此,我们讲述的对象虽然在公元之前和之初的汉代,但故事的起点要推得更早。特别江苏这个省,居于中国的东南,东面靠海,腰间的长江像是一条彩带;地分南北,苏南是历史上的吴国,苏北是历史上的东夷之地,曾是徐戎国,也曾是楚国的一部分。从绝对年代看,这里的文明进程较晚,当中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的盛期时,江南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然而,就在这两千年间,江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成为后起之秀;而江苏省的南部和北部,在文化上的沟通和联系,也是源远流长、非常密切,相互影响是很明显的。全省七千多万人口,地分南北;在人文精神上,有人说苏南人讲究秀雅,苏北人表现质朴。当然,这只是笼统而言,并非绝对。不过也确实应了孔夫子“文质彬彬”的话,如果你看到徐州地区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画像石,一幅幅画面,深沉雄大,给人以强悍之感,确实令人振奋 !

  就像电影的画面一样,我们将从远镜头慢慢拉近,进入画像石的宏壮之美的境界。

编辑:冯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