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 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茅山西侧, 东毗中山陵, 南临梅花山, 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 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拥有巨大的陵域空间, 其城郭周长约 45 公里, 相当于当时京师京城长度的三分之二。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 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二十多座帝王陵寝的建筑格局, 它们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加以营建。因此, 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 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据史料记载,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 (1381) , 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 九月入葬陵墓, 定名为 “孝陵” 。孝陵之名, 取意于谥中的孝字, 有 “以孝治天下”之意, 一说是马皇后谥 “孝慈” , 故名。洪武三十一年 (1398) , 朱元璋病逝, 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 (1413)建成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 整个孝陵工程历时四十余年完成, 耗费了大量人力、 物力。
明孝陵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沧桑, 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 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有的恢弘气派, 地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 方城、 明楼、 宝城、 宝顶, 包括下马坊、 大金门、 神功圣德碑、 神道、 石像路石刻等, 都是明代建筑遗存, 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它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 灵台、 方垣、 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布局, 首次按皇宫规制建立 “前朝后寝” 的三进院落式样, 并通过改方坟为圜丘, 新辟方城、 明楼、享殿及长方形陵宫等建筑体制, 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 “前方后圆” 的基本格局。如此构造, 是对上溯自周至宋历代帝陵制度的重大变革。唐宋陵寝模式, 在设计上的理念注重的是灵魂; 而孝陵陵寝制度, 遵循礼制,包含有 “天圆地方” 的涵义, 但更突出皇权, 帝王至高无上, 主导一切。朱元璋生前将集权专制发展到极致, 他的这一思想也充分体现在身后陵宫的设计与建造上。
从墓葬形制来看, 自周文王陵到汉元帝渭陵, 封土起坟采用方上之作, 即在地貌营建灵台, 筑方形封堆, 逐层收分夯实, 坟堆最后成覆斗状。唐宋帝陵延续方上规制,陵园主要建筑有上宫与下宫之分, 神道以北为上宫, 中央为灵台, 周遭围以方墙。下宫是供奉墓主灵位以及日常起居饮食的处所。孝陵则大胆革新, 突破陈规, 一改旧制,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说 “北派” 陵寝风格是豪迈、 粗犷与壮美, 是所谓 “铁马秋风冀北” , 那 “南派” 就是婉约、 细腻和秀丽, 正好比 “杏花春雨江南” , 独享其妙。明孝陵这座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 以其墓主显赫、 规模宏大、 形制独特、 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