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宜兴及紫砂工艺所在的 “江南”,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理名词,早在唐代,已有诗咏之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忆江南》 ),这首诗实际上道出了文人士大夫对“江南” 魂牵梦萦的普遍心理。江南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 丘陵、 山地、 平原错杂分布的地形, 烟波浩渺的河湖水道等自然地理条件, 决定了其不同于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和游牧业, 形成独特的稻作农业体系, 造就了江南独特的经济生产方式。物质的充裕促使了文化的发展兴盛,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江南人民在不知不觉中培育出超越实用主义的诗画般的人文传统和审美趣味,推动了包括建筑园林、绘画、书法、文房、版刻、琢玉、刺绣、家具、髹漆、竹刻、刻瓷、金银器、珐琅彩器等工艺美术的创造与精致。
江南小家碧玉式的园林艺术与北方雄浑古朴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成为中国园林艺术后期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江南园林中的山石、 植物等园林要素虽本于自然, 但由于这些具体的物象在加工过程中已经融入了艺人的艺术构思、 思想感情、 审美趣味和造园技艺,因而堆叠出来的园林是高于自然的艺术品。“一泓秋水如波涛万里,一片山石似高峰耸翠”,在很小的地段中展现出山林咫尺之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种天人合一的巧思与和谐,充分展现了江南园林艺术的精致灵动。
江南是中国传统文人书画的高地。至少从吴、晋开始,中国的书画创作和理论中心便已在江南形成,此后流风余韵蔚成高潮,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令人不胜慨叹。明代嘉靖前后,以吴伟、张路为领袖的“浙派”日趋衰落,在苏州地区以沈周、文征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开始崛起。沈周的绘画师法宋元,技法全面,画风浑朴雄伟,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文征明的造诣也颇高,花鸟画风骨秀逸,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在画坛上声势浩大。文嘉、文伯仁、陈复道、陆治、谢时臣等推其余绪。明代后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他以书法融入绘画的皴、擦、点、划中,所画烟云流润,山石树木皆柔中带骨、拙中显秀,笔画转折多变,清隽雅逸,以平淡取胜。陈继儒、宋旭、赵左、沈士充为“华亭派”的中坚力量, 这一群画家的产生进一步拓深了江南地区的人文意蕴。
更多内容请关注《江苏符号》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