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珍贵的未曾消失的传统文化

云锦,中国丝织的“活化石”
2013-04-26 11:18:00  来源:江苏国际在线

  就现有资料看,南京丝织业发展并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在中国丝织史上,不是最早,而是最好,颇有后来者居上的意味。蒋赞初先生认为,南京云锦的历史可上溯至东晋政府创建“锦署”之时,即公元 417年。他说:“织金锦 (金银薄 )在金陵 (南京 )的开始织造与‘云锦’一名在记载中的出现,至少也有了整整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特别是从元代至元十七年 (公元 1280年 )起,其生产流程和技术传统就一直没有中断。时至今日,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南京云锦研究所还能应用云锦大花楼木质织机,复制出明代万历皇帝下葬时所穿的孔雀羽织金妆花纱龙袍和织金孔雀羽团龙纱袍料、金代织锦的‘双鸾朵梅纹织金绸’……等。 ”有人说云锦是中国丝织的“活化石”。我倒以为,它是一种珍贵的未曾消失的传统文化。因为它辉煌灿烂,高超的技艺不能为机器取代,故而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本书之旨,不是介绍南京云锦的技艺,而是从人文艺术的角度,阐明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因此,对于那些交错在经纬之中的复杂技术,仅仅作一般性的说明,避免不谙此道的读者如入五里雾中。相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则要铺得宽一些。譬如说在文化上的联系,说到云锦,很自然地会想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吴新雷先生说:“南京云锦在历史上与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有着内在的关系,因为作者曹雪芹是南京人,而且恰恰就出身于江宁织造的簪缨世家。他以南京曹氏家族的生活形态作为创作素材,在小说中描写了有关云锦的织造服饰。 ”又说:

  “曹雪芹是在江宁织造府里成长起来的,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南京云锦镶金嵌银的色泽纹样是有所感知的。在《红楼梦》灿烂的艺术境界中,曹雪芹发挥灵性的象征手法,表现了织造世家的感悟智能。例如《红楼梦》第三回记荣国府正堂的对联有一句是‘堂前黼黻焕烟霞’,其中黼黻是指华丽的服饰花纹,恰好隐喻了声势煊赫的织造世家。”

  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云锦是华贵的,又是辉煌的,具有一种典丽、庄重之美;就像南京城一样,繁华之中隐含着静穆,气度非凡,令人向往,为之流连。云锦是物质的精华,又是精神的承载,在它的背后,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丝织技艺。它标志着全人类手工丝织的最高水平,于 2009年 9月 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机杼之声在南京城中回旋。我们应该领略云锦所孕育的典丽之美。 

    更多内容请关注《江苏符号》系列丛书

编辑:冯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