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珍贵的未曾消失的传统文化

由『任丝之虫』所代表的古代文明
2013-04-26 12:07:00  来源:江苏国际在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十多亿人居住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被称为『神州大地』。虽说五十多个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汉族的人数最多,占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多,而且从很早的时候起,便以从事农业为生。 

  元前 3000年。这些蚕纹,是在文字新石器时代晚期蚕纹陶罐 江苏吴县梅埝出土 出现之前数千年的记录,是非常可贵的。遥想我们远古的祖先,最初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也曾有过狩猎的生活,整日与野兽搏斗,也就以兽皮做衣服。只是很久以后,取得了生活经验,开始傍水而居,刀耕火种。从事农业的特点,是吃穿都向土地索取,而以劳动为代价。除了驯养家畜和家禽之外,他们所关心的是春种秋收,以及周围的小动物。在那时,人们已经学会了纺纱织布,各地发现的小小的纺轮,便是用来捻线的。有趣的是,这种纺轮在中国至少被使用了八千年之久,直到 20世纪 50年代,在江南农村还能见到,不过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而变成了老年妇女之间相互聊天的谈助。她们一边谈话,一边捻线,表现出一种生活的情趣。古代纺织的材料来源,并非全是蚕丝,除蚕丝外还有麻、葛、毛、棉等,有的材料的使用,比蚕丝还早。在这些材料中棉花最晚,直到宋元时代才在全国普及。从最早的意义上讲,中国人发现蚕能吐丝,并利用来进行织造,并非是偶然的,而是长期农耕实践的结果,因为在大自然中会接触到各种昆虫。我们现在所指的蚕丝,主要是家蚕丝,是出自经过驯育的蚕。最早的野蚕是在田间的灌木上放养的。以后的植桑、养蚕、缫丝、织锦,不仅形成各自的职业,并且都有很大的学问。在古人创造文字的时候,养蚕已经普遍。甲骨文中的“蚕”字和“桑”字都是象形。蚕有节,仿佛在蠕动;桑有枝,但没有画桑叶。待到汉朝人编《说文解字》,其解释是很有趣的:甲骨文的“蚕桑”二字 (左为蚕字,右为桑字)

编辑:冯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