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发布厅 > 省政府发布会
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2021-05-29 15:27:00
今天,我们邀请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向大家介绍2020年度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在首轮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总体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经省政府领导批准,今天,我们邀请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向大家介绍2020年度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省生态环境厅钱江副厅长,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刘朝阳处长、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局崔恒武局长、应对气候变化处王华处长、大气环境处陈善莉副处长,省环境监测中心王军敏主任。此外,省生态环境厅有关处室负责人也在发布厅前排就座。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首先,请钱江副厅长发布新闻。

钱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2020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首先,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江苏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一、环境空气质量。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为81.0%,同比上升9.6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6%,优良天数比率和PM2.5浓度均达到国家年度考核目标要求,O3、PM10、SO2、NO2、CO等其他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二、水环境质量。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的104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的比例为87.5%,同比上升8.7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省“十三五”水环境质量考核的380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91.5%,同比上升7.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

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为优,10个断面水质为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总体为优,41条主要入江支流的45个控制断面,年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7.8%,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无Ⅴ类和劣Ⅴ类断面。淮河干流江苏段水质良好,4个监测断面年均水质均符合Ⅲ类标准。太湖湖体总体水质处于Ⅳ类,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Ⅱ类和Ⅰ类,总磷和总氮平均浓度均为Ⅳ类,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太湖治理连续十三年实现“两个确保”。

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水量为68.45亿吨,占取水总量99.7%。近岸海域95个国控水质监测点,达到《海水水质标准》一、二类标准的面积比例为52.9%,三类为22.1%,四类为18.0%,劣四类为7.0%。26个入海河流国考断面,年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69.2%,同比上升23.0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

三、土壤环境质量。204个国家风险监控点中,195个95.6%)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风险筛选值,9个4.4%)超过风险筛选值,但不超过风险管制值。

四、声环境质量。全省设区市昼间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4.7分贝,同比降低0.5分贝。13个设区市中,京、常州、苏州、连云港、盐城、扬州、泰州、宿迁8个设区市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二级,属较好水平,其余5市为一般水平。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夜间平均达标率分别为97.5%和82.3%,同比分别上升4.2和1.1个百分点。

五、生态环境状况。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2,13个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级均为“良”,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均为“健康”。我省境内长江、太湖和淮河三大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健康”,共监测到淡水水生生物1027种,其中浮游动物多样性级别为“丰富”,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均为“较丰富”,浮游植物为“一般”。近岸海域共监测到海洋生物380种,其中浮游植物多样性级别为“丰富”,浮游动物为“一般”,底栖生物和潮间带底栖生物均为“贫乏”。

全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持稳定,植被覆盖度达77.6%,总体实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目标要求。“十三五”期间,我省境内596个长江岸线利用项目全部完成整改,共腾退岸线47公里,复绿面积572.8万平方米。

六、农村环境状况。全省农村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为97.6%,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90.1%73个),县域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49.7~77.2之间,生态环境状况处于优良级别的比例达97.3%。

七、辐射环境状况。全省辐射环境65个国控点和223个省控点监测结果表明,空气吸收剂量率和大气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均处于天然本底80年代在全省监测获取的天然背景值)涨落范围内,我省境内长江、太湖、淮河等重点流域水体及近岸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均处于天然本底水平;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中放射性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环境中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均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十三五”时期,我省在首轮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取得了一批标志明显、群众认可的治污成果,全省PM2.5浓度首次“破4”年均浓度低于40微克/立方米),京、无锡、苏州、通、盐城5个设区市PM2.5浓度首次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第三方调查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3.3%。解决了一批历史形成、长期困扰的突出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基本整改完成,国家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在沿江省市)中率先清零,环境信访总量连续三年下降。建立了一批压实责任、凝聚合力的制度机制,圆满完成“十三五”生态环境综合改革任务,在全国率先成立实体化运作的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建成全国首个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省”。建成了一批支撑攻坚、惠及长远的基础工程,发布地方生态环境标准25项,《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成为该领域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建成覆盖全省的PM2.5和VOCs网格化监测系统,危废处置能力提升到5年前的5倍。去年,习近平总书视察江苏,用“沧桑巨变”充分肯定我省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今年1—4月,我们以“首季争优”专项行动为抓手,着力减污降碳、源头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省经济同比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向好。全省PM2.5浓度同比下降8.7%,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主要环境指标均稳步提升,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良好开局。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情况,详情请参阅《2020年度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钱江副厅长。下面,记者朋友们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自己所供职的媒体。

现代快报记者二季度,省生态环境厅启动了“春夏攻坚”行动,为什么要启动“春夏攻坚”?重点攻坚哪些方面?现在不少地方提出大气治理要一微克一微克去“抠”,为什么要这样“抠”?谢谢。

崔恒武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局局长):感谢记者同志的提问。因时而动,以问题为导向,一直是我们环境治理的策略。所谓“春夏攻坚”,就是紧扣二季度阶段性特征,紧盯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矛盾,按照“聚焦四重点,实现两防止”的攻坚思路,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园区、重点点位和重点断面,坚决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坚决防止环境质量下降。

一季度,全省上下共同发力,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季度均值好于去年同期。但是,3月份全省环境质量“由优转劣”态势凸显,空气优良天数比率、PM2.5浓度和水质国考断面优Ⅲ比例同比均变差,且绝大部分地区3项指标均全面下滑。从一季度的行政违法问题来看,环境问题仍处于高发频发阶段,环境风险隐患突出。一季度,全省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3203件,公安机关、生态环境部门合力侦办污染环境犯罪案件97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67人,同比2020年均大幅上升。水环境违法问题频发。今年以来,我省多个国、省考断面相继出现挥发酚、氟化物、总磷等因子超标,影响全省水环境质量达标。厅执法监督局组织现场调查后发现,超标原因大多数是企业违法排污导致的。气环境违法问题覆盖面广。在对某地区定向大气专项执法行动中,检查企业60家次,发现环境问题150个,违法问题59个,建议立案查处率58.33%。对机动车检测机构进行抽查后发现问题较为突出,46.15%被检查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废气治理中活性炭问题突出,活性炭期长期不更换,部分废活性炭去向不明,导致废气处理设施形同虚设。固危废非法处置问题严重。近期,我省发生了多起固危废非法处置案件。通过陈国才等人非法处置污泥污染环境案,发现危废非法处置越来越专业化,存在地下链条。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全省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还处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因此,为确保二季度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向好势头,必须组织新一轮的攻坚。为此,根据省污染防治指挥部的部署要求,及时启动了“春夏攻坚”。

陈善莉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省以全国约1%的国土面积,承载约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0%的经济总量,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环境容量超载、生态成本超支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结构调整难以一蹴而就,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仍然脆弱,PM2.5每下降1微克都异常艰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一定是一天一天建成的。只有日复一日地努力,一微克一微克去“抠”,去争取,持续攻坚、久久为功,才能推进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接下来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各地要统筹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行动,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统筹谋划一批推动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工程任务,经过较长时间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空气常新、蓝天常在。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近日新华日报发表苏言署名文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深刻变革》。请问在碳中和碳达峰方面,生态环境部门如何推动这场深刻变革?

王华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那篇文章的影响面很广,大家也都读了,写得非常深刻和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立足生态环境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定职责,我们重点通过三项工作来推动这场变革:一是编制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二是制定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三是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

这里向媒体朋友们重点介绍一下前两项工作。

《江苏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经两轮意见征求和专家论证,计划进一步完善后报审。《规划》注重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放到碳达峰、碳中和整体布局当中来考虑,强调“五个聚焦”:一是聚焦把握新发展阶段,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降碳重点战略方向,切实强化目标约束和峰值导向;二是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三是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四是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水平;五是聚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善气候治理的政策体系和基础支撑。设定2025年的总目标是: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基本建成低碳新经济发展引领区、协同融合管控示范区、绿色低碳生活样板区,为碳排放提前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包括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开展全省碳排放达峰行动、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提高气候治理综合能力等内容。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全国首创省生态环境系统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年度工作计划,是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打好减污降碳协同“主动仗”的“布阵图”。《计划》分“加强碳达峰工作顶层设计”“推动重点领域碳达峰工作”“建立碳减排监测统计考核体系”“加强碳达峰法规、政策、技术研究”“加强碳达峰工作组织保障”等5大类22项任务,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协调联动、注重实操,加强短期行动与长期方案的衔接。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抓好《计划》中工作任务的细化和落实,全力配合制订相关指导意见和总体方案。一是推动重点领域碳达峰工作。配合省发改委编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海上风电等专项规划,推动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和分散式风电,提高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强化环评引领作用,将碳评纳入环评,引导企业主动优化用能方式,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落地。配合省发改委抓紧制订“碳排放水平”指标考核办法,将碳达峰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压紧压实责任。二是开展省级低碳试点示范。联合发改、财政等部门,研究制订《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申报指》《江苏省低碳试点示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择优推荐符合条件的试点示范项目纳入国家自主贡献项目库,指导企业开展低碳认证,有效应对碳关税。三是深入推进碳交易工作。督促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的209家电力企业完成配额履约和清缴,力争首个履约年份企业履约率不低于95%。

省广电总台融媒体中心新闻广播记者今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一项重点工作,我们特别关心长江母亲河的生物多样性情况。请问,目前长江鱼类等水生物种种群、数量情况如何?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

王军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好的,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沿江生态环境整治,长江江苏段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质稳定在Ⅱ类。长江江苏段干流整体水质提升一个档次,充分显示了江苏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环境综合整治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为持续跟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状况,自2018年起,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京大学采用环境DNA技术,开展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监测显示,长江江苏段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多样性正呈逐步恢复的良好态势。

长江是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鱼类作为长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其健康程度直接反映了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随着长江流域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去年7月我省长江“禁渔”通告的发布,2020年底针对长江江苏段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环境DNA调查监测结果有了明显改观,这也是我省长江大保护工作成效的有力印证。

一是长江江豚检出率显著增加、活动范围不断增大。长江江豚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白暨豚功能性灭绝后,江豚成为长江仅剩的鲸豚类动物。2020年,28个监测点中,有8个点位检出江豚,检出率28.6%。江豚活动的主要集中区,从2018年的长江京、泰州段,扩大至京、扬州、泰州、镇江段。长江江豚保护区的保护作用日趋明显,京、镇江保护区内的江豚检出率,较保护区外分别高1.6和0.3倍。

二是鱼类物种数明显提升。累计监测发现的鱼类达81种,主要为中华鳑鲏、纹缟鰕虎鱼、鳅鮀、三角鲂等。尤其是三角鲂,良好水质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此外,长江京段2个点位中检出了达氏鳇,它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名单,此前有达氏鳇活体在长江上游被发现,我们的监测结果首次提供了达氏鳇在长江下游分布的证据。

长江生态系统恢复还处于起步阶段,水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目前长江的食物链系统仍然比较脆弱,仍须给水生生物留出更多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长江生态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省广电总台融媒体中心记者太湖已经十三年“安全度夏”,我省太湖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效?还有哪些短板?按照“外源减量、内源减负、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的治太思路,今年太湖治理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刘朝阳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处长):感谢记者的提问,谢谢大家对太湖治理的关心。省委、省政府将太湖治理作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太湖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成绩主要表现为“一降两升”:一是富营养化程度下降。2020年,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4.8,为2007年以来第二低,连续12年稳定维持在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二是湖体水质提升。湖体主要水质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3项指标已稳定达标,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分别达到Ⅱ类、Ⅰ类,总氮实现“十连降”。三是流域水质提升。15条主要入湖河流,有14条达到或优于Ⅲ类;124个重点断面优Ⅲ比例92.6%,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在流域人口较2007年增长16%、GDP增长253%、供水量增加近一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更为不易。但目前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总磷浓度仍然偏高。2016年以来,湖体总磷浓度经历了大幅反弹、逐步回落过程,2020年为0.075毫克/升,但总磷浓度对比2007年仍然降幅很大,说明这么多年治理路径方向是对的,措施是有效的,仍然要坚持做下去,但要进一步提高精准度。我们在前期选择太湖流域某个地区做水污染物平衡核算试点,发现该地区污水集中收集率只有60%左右,还有大量污染物没有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都排放到周边水体,最终通过入湖河道进入太湖。二是应急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湖体藻型生境没有改变,一旦遇到合适的水文、气象条件,仍有可能发生大面积蓝藻聚集。三是淤泥面临出路困境。随着清淤推进,陆上淤泥堆放场所越来越少,成为新一轮清淤的最大瓶颈。

按照“外源减量、内源减负、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的治太思路,今年太湖治理的工作:一是以控源截污为关键,实现外源减量。推行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制度,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开展全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开展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摸清污水处理能力底数,推动太湖流域县以上城市建成区率先消除污水直排口。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实现内源减负。探索开展入湖污染物通量监测,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太湖清淤固淤试点。三是以生态修复为手段,实现生态扩容。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大力推进调水通道、骨干河道生态化改造,把滆湖、长荡湖打造成太湖生态前置库。四是以优化调度机制为保障,实现科学调配。落实“引江济太”调度机制,统筹好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关系,科学稳妥推进调水。五是以“两个确保”为底线,实现精准防控。强化监测预警,加大重点水域清淤捞藻力度。充分发挥太湖前线指挥部作用,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集中执法检查,坚决守住“两个确保”底线。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会后,大家还可以进行个别采访。谢谢大家!

标签:生态环境;长江;环境质量

责任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