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坐得住“冷板凳” 攀得上“新高峰”
五四青年节来临,走近科研领域青年杰出代表
来源:新华日报   2024-05-04 08:35:00

五四青年节,是弘扬五四精神的纪念日。当代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着建功立业难得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使命。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多位获得国家、省级“五四青年奖章”表彰的青年代表。他们与广大青年一样,感受着生逢其时、舞台宽广;他们又绽放着不平凡的光彩,在各自科研领域“登高望远”。坐得住“冷板凳”、攀得上“新高峰”,他们的青春足迹是时代青年奋发向上的生动写照。

持续冲锋——

让钙钛矿电池走进千家万户

多次创造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光伏电池技术弯道超越,完全自主设计的钙钛矿光伏组件项目投入量产……自2018年回国以来,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海仁带领团队对钙钛矿前沿颠覆性技术及产业化持续发起冲锋。

走进位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光伏组件连成的小型光伏电站,在太阳直射下将光能转化为直流电能,经逆变器转化后成为日常生活所需的交流电。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得名于其中的吸光层材料——一种“AB×3”钙钛矿型物质。相较于传统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更低、更加节能,但光电转化率制约了其产业化进程。

在钙钛矿电池研究领域,国内外有几百个实验室正在发力研究,85后谭海仁所带领的团队是其中的佼佼者。谭海仁几乎是夜以继日地艰难攻关,已初步实现两层钙钛矿叠加,“理论上建的层数越多,损失的光能越小,光电转换效率越高”。目前,谭海仁团队共有7项叠层电池的世界纪录被收录,其中有5项是对自己成果的超越。

“钙钛矿的确很‘热’,学界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需要不断去鞭策自己。”谭海仁感慨,自己非常幸运。“首先是赶上了好时代,一回国就在南大这样的平台开展光伏研究,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施背景下,从国家到地方各项政策、项目的支持,给予团队稳定的环境和充沛的空间。更有利的是,江苏的光伏产业资源丰富,与实验室研究相互促进。”谭海仁说,在实验室中,钙钛矿叠层电池的转换效率非常理想,但技术必须走向应用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通过产业化释放出巨大的增长动能,是他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一年当中,谭海仁大多数时间都待在仁烁光能。创业需要不同要素的累积,融资、管理、拓展业务……谭海仁迅速适应创业者这个新身份。他还带领硕士生、博士生在生产线上研究技术瓶颈问题。从实验室的平方厘米小尺寸到产业化的大尺寸,钙钛矿成膜会出现不可避免的不同程度缺陷。在面积放大过程中,光伏电池的制备工艺、生产设备都相应发生变化。谭海仁告诉记者,“产业化工作必须由我们来迈出第一步,我们要一步步地将这个前沿的概念变成稳定的产品。”

今年1月,完全自主设计、设备构成实现完全国产化的150MW钙钛矿光伏组件项目在仁烁光能投入量产,预估年产值3亿元。谭海仁说,钙钛矿电池比晶硅电池有着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不仅可以与传统电池一样用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等,还因其柔软轻便的属性可用于光伏玻璃建筑、电动汽车、穿戴式发电装置、高效率太空发电。“接下来,我们将与上下游企业共同解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及产业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争取早日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让钙钛矿电池早日走进千家万户。”谭海仁说。

创新攻坚——

加速推动6G技术走出实验室

得知紫金山实验室6G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喜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团队首席科学家尤肖虎由衷感到高兴。他表示,“我们团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们特别具有战斗力,始终走在国际6G研发时间表前列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我们将再接再厉!”

2018年,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围绕6G重大任务攻关组建6G关键技术攻关团队。这是一支由首席科学家领衔、以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主体的科研团队。167名团队成员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72%。6年来,团队牵头国家6G总体技术研究项目,扎实开展自主研发,攻克系列核心技术,在光子太赫兹通信技术等创新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关键指标创造多项“全球第一”。

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6G关键技术攻关团队骨干成员刘泽宁作为团队青年代表在北京接受颁奖。2020年,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的刘泽宁放弃留校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加入紫金山实验室,从事无线网络分级内生智能技术研发。“我们团队有句口号——做‘顶天’又‘立地’的科研。一方面要做最前沿的顶尖技术攻坚,另一方面也要能落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从3G、4G到5G、6G,61岁的尤肖虎院士领着一批批青年人才始终走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前沿。“紫金山实验室是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国家级研发平台,我们要提高自身的起点及定位,攻克普通研发机构及高校所不能做的难题,要突破制约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尤肖虎介绍。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张川是6G团队中贝叶斯学习基带芯片的课题负责人,他与博士生研究员们一起聚焦突破基带芯片关键技术。基于全国产、全自主可控流程,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普适性贝叶斯学习基带芯片,并构建了全链路基带电路生成软件系统。目前,芯片已成功应用于6G试验系统,关键指标国际领先。“基带芯片主要用于5G、6G的基带信号处理,我们团队以贝叶斯推理原理实现了相关核心模块,并完成从以往的替换式演进到平滑演进的重要过程。此外,我们的基带电路自动生成软件系统可以帮助研发人员快速敏捷地生成所需的基带电路设计。一位零基础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设计出芯片电路来。”张川说。

团队青年代表、无蜂窝通信技术课题组骨干成员曹阳表示,让好技术走出实验室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团队奋斗目标。未来团队将继续朝着两个方向努力:锚定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加速6G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性攻关;加强6G新技术示范应用,高水平推进成果转化,让好技术走出实验室。

为国铸剑——

突破技术封锁守护万家灯火

“一年在外出差200多天,地方有点偏远”“心稳了,手就稳了”“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要提前模拟演练很多遍”……这是获得第19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的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的工作学习日常。

成员共49人,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65%,这支朝气蓬勃的团队,由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火药装药技术研究所和从事含能材料研究的青年教师及部分在读研究生组成。

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的带领下,投身国防现代化建设。面对国际军械领域共同的核心技术瓶颈问题,攻坚克难,一次次突破技术封锁。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合成N5化合物,相关成果在《科学》《自然》杂志上发表,向全氮超高能化合物迈进一大步。

在军民融合方面,他们起草了我国第一个被联合国采纳的爆炸品国际安全标准,并承担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烟花展演保障工作。

在团队负责人、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张文超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因为承担着国家任务,我们更要扛起责任,赓续红色基因,为国铸利器。”

“国家有难题,我们不能做旁观者”“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芒四射”“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王泽山院士的信念激励着青年团队成员们。

在以“献身”为核心的南理工精神浸润下,一代代新生力量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自讨苦吃”,发挥青年创新力——

火炸药试验往往在偏远的野外环境中开展,为测试火炸药的环境适应性,团队成员们夏天要去最热的地方,冬天要去最冷的地方。“有一次冬天做实验,等我们做完实验,发现饭都已经冻上了,大家赶紧开始拾柴火、支锅做饭……”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周杰说起这句话时语气平静如“家常便饭”,但是当说到最后实验成功时,他的眼里闪着光。

博士生韩沛宸毕业于吉林市第一中学,这里也是王泽山院士的母校。他紧跟学长的步伐,本科毕业后来到南理工读研,读博时加入这个团队。“老师和我们一起在戈壁滩上冒险获取一线实验数据,不怕苦不怕累,榜样的力量无形中一直支撑着我。把青春奉献给祖国需要的事业,我很自豪。”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刘子晗说,“我的很多同学报考计算机、动力工程等热门专业,我的专业虽然有点冷门,但我很热爱它。”最初这个第一次感受炸药爆炸时感觉有些“天旋地转”还有些害怕的小伙子,如今已保研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

“我国在火炸药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甚至某些技术已国际领先,这是前辈们和青年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张文超表示。

本报记者 杨频萍 叶真 张宣

实习生 孔梓萱

标签:团队;钛矿;实验室

责任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