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代表热议“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2021-11-08 16:18:00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未来使命激荡人心。

扬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为扬州未来发展绘就蓝图,在新起点上吹响了460万扬州人民接续奋斗、再创辉煌的号角。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创造过硬成果?听听代表心声。

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

耿辉代表(扬州科创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紧扣发展高质量,坚持产业科创与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目前,科教集团逐步构建起以科技产业为主导、金融产业为支持、创新服务为保障的双创服务平台。未来,将通过规划建设产城融合项目、做强做大科创基金、打造健全的科创和人才生态服务体系等,围绕产业抓科创、围绕科创建平台、围绕平台强服务,努力打通“产学研金”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力争打造在长三角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为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贡献国企力量。

戴维宝代表(广陵区委常委、江苏广陵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广陵经开区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头部企业。一是在产业发展上更精确,聚焦“两新一高”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以企引商,实现补链强链,打造产业链完备的高水平园区;二是在企业培育上更精准,集中力量培育产业链本土骨干企业,全力培育一批深耕细分领域、拥有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打造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不断提升现有制造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三是在环境打造上更精美,大力实施“北优南拓”发展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

打造协同发展、城乡融合的“好地方”

徐斌代表(扬州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扬州交通部门将继续聚焦区域融合发展,打通对外交通动脉、补齐过江通道短板,做强沿江、沿河和跨江三大通道,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扬镇宁马城际等轨道交通项目,合力构建至长三角中心城市、省内所有设区市“1.5小时交通圈”和“宁镇扬1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京沪高速扩容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仪禄高速公路,优化完善市区高速公路网,主城区形成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环;加快建设龙潭过江通道,积极推进润扬第二过江通道专项研究,努力构建通行能力充分的过江通道群,实现多板块拥江融合、全天候跨江联系。同时,紧扣铁路、航空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以高铁场站为主体,层次清晰、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开工建设扬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强化与国内枢纽机场的中转衔接,将扬泰国际机场打造成为区域性重要国际枢纽机场,并进而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促进要素资源集聚,重塑扬州经济地理优势。

闫伟代表(邗江区委副书记,三级调研员):围绕乡村振兴,邗江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首先是扬长补短兴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邗江要进一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促进产业振兴。其次是添绿控污优生态。生态建设始终是邗江发展的底色、亮色。全区的农村环境整治、控源截污等工作要进一步做实、做细、做出实效。乡村振兴是系统性工程,邗江将进一步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拿出新举措,做出新成效。

打造绿色发展、美丽宜居的“好地方”

吴枫代表(宝应县水务局农村水利科科长):2016年以来,宝应县按照建设生态大走廊、大运河文化带的要求,对境内40.5公里长的京杭运河组织实施了以“清、补、建”为重点的综合整治。目前,运河堤防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完成城区原取水口南北2.5公里运河风光带建设,新建运河驳岸27公里,建成东堤健身步道15公里,生态运河、景观运河逐步形成。接下来,宝应县将对京杭运河宝应段沿线继续加大整治力度、加快现代绿色航运项目建设、加大绿化修复力度、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全域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持续厚植城乡生态底色。

顾权斌代表(高邮市卸甲镇党委书记,农科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作为扬州三大创新板块之一的国家农科园区,我们将不断推动园区科技轮子转起来,主导产业强起来,辐射带动广起来,发展环境美起来,让园区发展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在园区转移转化,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强强联合,推动研发成果互惠。在产业培育培强上下功夫,围绕着力壮大花卉、苗木、优质种源、畜牧等特色产业的目标任务,加快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同时重点突出对农业科技、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观光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

打造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好地方”

俞俊代表(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报告指出,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这为我们开展新时代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着眼于家长最关注的教学质量问题,提出“减负增质”“减压增效”的“双减双增”口号。以师德涵养、师能提升为双轮驱动抓实高品质教师团队建设。立足课堂主阵地,在课堂高效化、教学分层化、作业个性化、教研课题化、评价多元化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借助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挥云平台、大数据的技术优势,精准分析生情学情,努力实现“双减”的一生一策、一班一案。

孙玫代表(宝应县夏集镇蒋庄村党支部书记):这几年,蒋庄村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努力创造更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2016年,蒋庄村在全县率先成立农村互联网服务站,为村民提供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信息服务三大类十多项服务。下一步,蒋庄村将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形成新型农村电子商务生态体系;在网络平台开通直播间,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村电子商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影响力、推动力。

打造文化繁荣、文旅共兴的“好地方”

叶善祥代表(扬州城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作为古城保护开发的建设主体,未来五年,市城控集团将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团队优势,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同时积极吸引创业创新的年轻人扎根古城,不断提升古城的活力和动能,推动古城保护可持续发展。实施古城风貌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老街道、老街巷、老民居综合整治,加快推进闲置文保古建筑修缮与利用,盘活古城资源,全面提升古城人居环境。整合古城闲置资产和旅游文博资源,分步实施湾子街、仁丰里、南河下等三大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实现古城资源资本化运作、产业化运营,推动古城文化旅游产业主板上市。

宗苏琴代表(扬州博物馆副馆长):过去五年,扬州博物馆配合各项重大活动,举办了各类大展特展。未来,我们将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大运河博物馆联盟”“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南京都市圈博物馆联盟”等多个平台,以“维扬文化”“大运河文化”“中国雕版印刷文化”“‘一带一路’交汇点文化”等四方面为着力点,加强文旅融合与发展,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打造治理高效、活力彰显的“好地方”

朱谦代表(邗江区新盛街道统计站站长):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近几年,我们不断强化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理念,把服务群众、促进民生问题解决,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推进智慧社区、智慧网格建设,优化社区和网格设置,建立“微网格”工作体系,推动社区自治体系与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相融合,让“大数据”更灵敏、“网格化”更精细、“铁脚板”更勤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