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read_image.jpeg
3_副本.jpg
南京新晋网红藏在这里 千年前的“顶奢”依旧琉光溢彩
来源:我苏网   2024-08-06 09:26:00

“怎么拍都好看”“绝绝子”“可谓本展当家花旦”……南京文博界新晋网红,是一只南朝玻璃碗,来自句容市博物馆,正在南京市博物馆“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中展出。今天一起去了解这件文物。

来自萨珊王朝的“顶奢”

独立柜中,见到它的第一眼,就被惊艳到了,也瞬间明白,为何古人能给玻璃取出“水精”“水玉”“缪琳”“琉璃”等诸多美好名字。

南朝宋 玻璃碗 句容市博物馆藏正在南京市博物馆“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中展出

这只玻璃碗为国家一级文物,1984年出土于句容市春城镇袁相村南朝墓葬。墓葬未被盗扰过,通过出土文字砖推断该墓年代大致为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即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元嘉草草”的宋文帝时代。

玻璃碗束颈、球腹,碗身有蜂窝状六边形磨花纹以及显示玻璃吹制工艺的小气泡,具有典型萨珊玻璃风格。

公元3到7世纪间,伊朗高原的萨珊王朝,即波斯第二帝国,继承了两河流域和地中海东部的玻璃吹制等热加工技术,发展出切割、磨花等冷加工技术,制作出极具代表性的半球形磨花玻璃碗和乳钉装饰碗,远播各地,广受欢迎,其中包括通过丝绸之路出口中国。

萨珊玻璃器

玻璃是易碎材料,跋山涉水后能完好进入中国的百不存一。所谓物以稀为贵,在当时是身份显赫的人才能享用到的“顶级奢侈品”。 考古发现的南北朝玻璃器几乎全部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成书于东魏的《洛阳伽蓝记》中也记载了河间王元琛富可敌国,任职秦州时曾派使者前往西域求名马,到达了波斯,家中就藏有玻璃器,“水晶珠、玻璃碗、赤玉卮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

这只玻璃碗跨越万里来到南朝,又被深埋地下近1600年,令人惊叹的是,出土时完好无损,甚至没有因为泥土的侵蚀而产生灰白的风化层,同时期的类似玻璃器,大多失去了当年的光泽和丰采,无法与之媲美,可以说这是南方地区现存最精美的萨珊玻璃器。

属于拓跋家的“半个星球”

玻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虽然没有两河流域那么早,但也算源远流长,由于材料、工艺、喜好等原因,早期本土的玻璃器虽然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只适合加工成各种饰品、礼品、随葬品等。尤其因为中国人对玉器的极度偏爱,特别热衷于将玻璃制成玉的仿制品。

早期中国自产玻璃器

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争频繁、政权更迭,但统治者依然十分重视西域的经营,客观上维系了丝绸之路的安全与通畅。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大月氏商人曾将玻璃吹制技术,传入京师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

现场展出的来自大同市博物馆的三件北魏玻璃钵,正是此后在当地所铸,深邃、迷人、梦幻的一抹蓝,加上千年土沁后的几缕灰白,被网友形容为“拓跋家的半个星球”。

北魏 玻璃钵 大同市博物馆藏 正在南京市博物馆“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中展出

向西域工匠学会玻璃吹制技术后,北魏人不仅能制作小件的玻璃饰品,还能制作模仿碗、壶等实用器的玻璃器皿,在大同北魏墓群中,就出土了不少。这些蓝色玻璃器被网友称为“北魏蓝”。

大同市博物馆里的“北魏蓝”

方寸之间,这些玻璃器折射出穿越千年的玻璃之美,也见证着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璀璨瞬间。

有兴趣的观众,快来南京市博物馆多功能展厅打卡吧!

标签:玻璃;博物馆;北魏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wechat_2025-08-25_102046_647.png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W020250818526178034155_副本.png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96b85e4e-7315-41c1-9e54-5cfd85049818.png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墙1(1)_副本.jpg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wechat_2025-08-07_100918_780.png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本网策划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