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鱼儿欢愉跃出滆湖水面;当鸟儿驻足停留参天大树;当新绿覆盖褐黄裸土,我们看到,多年生态环境保护,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结出累累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日渐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决打赢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这场硬仗,生态环境保护迎来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仅“十三五”期间,全区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31.1%,空气优良天数增加26天;入太河道水质均达到III类标准,省级水功能区达标率100%,国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武进区率先启动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试点建设成效显著;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6万亩;我区成为省级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武进生态环境局近六年来五次获评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县级先进集体……放眼阳湖大地,无山不绿、碧水环绕,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绿色已然成为武进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政企同心。在武进,我们看到,众多企业纷纷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为荣,争做行业引领标杆:东方特钢连续多年加大环保投入,先后进行50余项环保改造,各项指标远优于国家超低排放要求,15000平方米的废弃车间被改造成绿色广场,厂区实现小桥流水、绿植遍布、处处有景;全市首个汽修“绿岛”建成投用,通过“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脱附再生”的处理工艺,对汽车在喷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进行吸附、脱附处理,治污效率可达95%以上;在礼嘉镇,22家企业安装了屋顶光伏发电板,总装机容量达到18兆瓦,每年可以产生1800万度绿电,减少1.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十余年的努力,浓抺了产业链的“绿底色”,提高了绿色发展的“含金量”。在省生态环境厅先锋绿源通党建品牌的基础上,武进创建生态红盟党建品牌,建立“1+6+N”联盟格局,分别围绕大气、水、环境服务、执法、宣传等方面建立先锋绿盾行、山水行、蓝天行、绿管家、绿向导、青骑兵品牌,生态环境局与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党建联动,推动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建立“两在两同”服务(拟)上市企业工作专班,挂钩50余家(拟)上市企业,每月带队进行走访服务,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环保难题,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全民共建。当前,全区8个乡镇全部创建成“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15个村创建成“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全区各地按照“水清、河畅、岸绿、景美”要求,大力整治污染源点,高标准完成样板河道建设;同时,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改造、VOCS综合治理、建筑施工场地及道路扬尘专项整治,效果显著。
全民共享。十余年来,武进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生态惠民利民,有效增强了阳湖百姓的绿色获得感。截至2022年底,武进已连续15年高质量实现太湖安全度夏,近年来沿岸乡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雪堰镇依托山水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平均每年吸引游客超400万人次;2016年起,武进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全区总投入6000余万元,共完成三期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洛阳镇圻庄村,各类水体经过系统净化治理变得清澈见底,村民们拍照打卡,休闲散步,纷纷感叹多了一个“后花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向绿而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一个更加美丽的武进值得期待。(吴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