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扬州
2020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召开 扬州奉上一场“头脑风暴”
来源:扬州日报   2020-09-29 09:18:00
在美丽的京杭之心,一年一度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大运河水,延绵流淌。沟通着江河湖海,连接着城市乡村,凝结着技术智慧,承载着文化友谊。

昨天,在美丽的京杭之心,一年一度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正式拉开帷幕,今年的论坛以“世界运河城市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发展”为主题,来自海内外运河城市的代表、专家学者、媒体记者齐聚一堂,60多个国外运河城市市长或市长代表、国际知名运河管理机构代表和运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出席,共同探索交流如何推进运河城市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本报今摘要刊发部分嘉宾的交流发言。

遵循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更加包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 白雅婷

扬州在环境相关的SDG目标上排名前十,这彰显了扬州在城市绿色化和清洁化中取得的成就。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扬州在古代就是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李白是我最喜欢的古代诗人之一,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也记述了扬州。这所有的因素叠加起来,充分说明扬州是举办盛会非常合适的地点。 当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人口都生活在城市里,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这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作为人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活动以及创新方面的中心,虽然城市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但GDP占全球的70%。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政策制定者也面临着挑战,比如怎样高效利用资源,怎样保证城市里健康的生活环境,怎样缩小城市内居民的贫富差距等。 疫情期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与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有一定的关联度。鉴于此,我们更应在良好的环境中去投资建设住房、学校和医院,将居民对健康的新需求纳入城市规划和相关政策当中。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致力于继续帮助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很快我们将会发布SDG(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涵盖中国的90座城市。扬州在环境相关的SDG目标上排名前十,这彰显了扬州在城市绿色化和清洁化中取得的成就。未来,我们将支持更多城市,在其发展计划中融入具体措施,来加快SDG目标实现。

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是开放交流共享的平台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欧晓理

借鉴国际顶尖文化类国家公园建设经验,推动各类交流互访与学术活动,加强中外智库合作,打造国际化大运河传播平台。

大运河是先人的伟大创造,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大运河曾经有过灿烂的辉煌,承载了沟通南北交往、平衡区域差距、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历史使命,到今天它仍然发挥着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等重要功能。 国家发改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实际”,着眼“实干”,注重“实效”,努力夯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础。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继编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纲要之后,我们又研究编制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推动地方出台配套规划,形成“四梁八柱”的规划体系。 二是谋划重点项目。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编制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谋划了一批重点项目,并对一些标志性工程建设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补助。 三是完善协调机制。经国务院同意,成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10天前,我们刚刚召开了第二次联席会议,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目前,各部门、各省(市)正加快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影响和效益正逐步显现。特别是江苏省作为重点建设区,着眼于推动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廓、高水平的旅游长廊,努力打造大运河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 我们相聚在大运河开凿的原点,也是当年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希望借助这个开放的平台,积极借鉴国际顶尖文化类国家公园建设经验,推动各类交流互访与学术活动,加强中外智库合作,打造国际化大运河传播平台。借助这个交流的平台,探索建立沿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通过产业合作、综合治理、文旅活动等形式,密切沿线省(市)交流合作。借助这个共享的平台,推动政府部门、文旅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大运河保护开发,促进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民众生活深度融合。

将大运河打造成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品牌 ——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 吴红波

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努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际名片。

运河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运河承载着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任何一条运河的开凿、发展和兴盛的历程都反映着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促进往来的积极意愿和努力。世界各地的运河促进了沿岸城市在人员、商品、信息、文化方面的流动,滋养了它们的经济繁荣,孕育了它们的独特文化,塑造了它们的开放形象,更创造了丰富多彩、包容互惠的运河文化,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国别、不同种族的文明交融和共同发展。 中国的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具有2500多年历史,在世界运河体系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工程技术成就最高、流域面积最广,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多年来,江苏省和扬州市在运河保护利用和价值弘扬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城市国际化之路。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及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以运河城市为载体,以运河文化为灵魂,始终致力于推动世界运河城市围绕着共同关注的话题和问题开展对话,为世界各运河城市深化人文交流和全方位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积极、深远的影响。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国大运河,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努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际名片,让壮美运河延续千年神韵。同时,要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密切各国运河城市间的沟通联络,共同实施运河文化保护、挖掘运河文化价值、搭建运河文化传播平台、讲好运河文化故事。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阻挡不了世界各国人民加强交流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因为跨国界、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就像运河之水,汇聚各方之力,浩浩荡荡,将推动世界历史和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推动运河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宋新潮

在后疫情时代,世界运河城市将会一如既往地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双边、多边文化交流,共同保护好这份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推动运河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卓越创造。它促进了区域商贸物流,传播了科学文化和思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是人类文明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长廊,沿线除了85处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外,尚拥有其它19处世界文化遗产、16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0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5座国家省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工作。国家文物局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联合文旅、发改、财政、水利、交通以及沿线的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管理文件,印发专项规划,搭建监测预警平台,推动建立遗产保护管理城市联盟,指导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大运河保护利用工程,使大运河保护现状、周边生态环境和沿线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2019年,我国发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作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决策部署。大运河沿线8省市积极行动,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只有合作方能共赢。中国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带,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对话的窗口。我们坚信,在后疫情时代,世界运河城市将会一如既往地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双边、多边文化交流,共同保护好这份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推动运河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铭记运河精神,加强交流合作 ——WCCO名誉主席、美国前商务部长 卡洛斯·古铁雷斯

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倡导的理念值得推崇,能够帮助世界度过当前危机,在一切重要议题面前,我们应该始终铭记运河精神。

很高兴能再次为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致辞,遗憾的是新冠疫情使我无法到达现场。 首届运河大会似乎就昨日之事,去年今日,谁也想不到一场流行病会颠覆世界经济和人民生活。然而,在应对疫情挑战的过程中,我们也见证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万众一心与坚韧不拔。中国的抗疫能力是值得赞许的。我很高兴能够看见中国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率先采取行动恢复经济,这给其他正在与疫情斗争的国家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在此,我想向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表达崇高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我衷心希望世界各国能够继续加强合作,积极防疫、抗疫,争取科研突破,尽早控制疫情。 这场疫情的大流行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也促成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例如,更多有识之士开始从全球大流行的疫情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全球化发展,疫情带来了风险与挑战,但同时带来了机遇、更新,并调整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如今,我们比以往更加清楚,在全球疫情面前,只有齐心协力、勠力同心,才能共克时艰。 此外,还应该确保我们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强调卫生健康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值得我们努力和追求的目标。这与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目标不谋而合。运河文化彰显了人类自古以来对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的渴望。在古代,中国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也加速了人口迁移,并推动运河沿岸各地人民生活方式的交融。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倡导的理念值得推崇,能够帮助世界度过当前危机。在一切重要议题面前,我们应该始终铭记运河精神。

“危”中寻“机”,探寻文旅产业转型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 苏格

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和旅游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旅游、影视、餐饮等对实体空间要求较高的传统产业造成较大冲击。然而,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旅游、数字文旅等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2019年发布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将扬州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核心区,明确提出“发挥扬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扬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已成功举办13届。今年的论坛以“世界运河城市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发展”为主题,探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运河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未来。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世界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前所未有”。着眼后疫情时代国际和区域合作格局可能出现的较大调整,贸易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有望发生重大变化。此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也将催化市场格局、商业模式和宏观调控发生改变。 本次运河论坛的重要议题就是探讨文旅产业未来的持续繁荣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和旅游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旅游、影视、餐饮等对实体空间要求较高的传统产业造成较大冲击。然而,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旅游、数字文旅等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危”和“机”具有辩证的特性,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大的危机更蕴含着大的分化、大的调整、大的改革和大的机遇。中国经济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短期损失后,正在回归常态,我们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疫情终将过去,胜利必将到来。只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凝聚团结抗疫共识,开展全球联防联控,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人类一定能够经受住这次疫情带来的考验与洗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也必将迈出新的步伐。

大运河是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院院长 单霁翔

时代传承性告诉我们,一个文化遗产应该有其生命历程,不应该在哪个时期断裂,而应该保护在当代、传承至未来,所以我们更应该把大运河的历史链条完整地保护好。

过去,文物的保护往往只保护其文化元素,如今,通过实施大运河保护工作,我们知道了还要保护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的文化景观。过去文物保护,往往保护静态的,但大运河是一个动态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不能仅关注寺庙、宫殿等建筑,还要保护传统的街道、村落。所以,通过对大运河的保护,改变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保护大运河究竟保护什么?大运河流域是一个广阔区域,我把大运河需要保护的景观特色归纳为以下方面: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建筑景观、工程景观、运输景观、河道景观、街区景观、园林景观、宗教景观、商业景观、传统民居景观、民俗景观、生活景观、生产景观、艺术景观,以及大运河沿线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今天的大运河保护,更要强调时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时代传承性告诉我们,一个文化遗产应该有其生命历程,不应该在哪个时期断裂,而应该保护在当代、传承至未来,所以我们更应该把大运河的历史链条完整地保护好。 公众参与性告诉我们,今天大运河所呈现的文化遗产,已进入千家万户,人们购买货物的商店、生活其中的街道,甚至是自己的房子,都已经列入保护规划。大运河保护不再是政府专利,也不是文物部门的专利,而是亿万民众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应该给运河沿线的广大民众以文物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

重构运河与城市共融共生的新形象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沿河城市应在文化遗产如何融入所在城乡的居民生活上多下功夫。只要市民认可、游客满意,各地在运河文化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树立起来了。

当今时代,中国正通过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建设,来梳理文脉、重构大运河的当代文化价值,世界各国、各地区运河流经的城市,也开始认真评估运河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重构运河与城市共融共生的新形象。 运河是历史的,是当代的,也是未来的。大运河过去在防汛和通航等方面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我们发现,全面恢复历史盛景已不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功能重构的基础之上,赋予运河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大运河是文化的,是政治的,也是经济的。今天我们视之为文化遗产,并呵护备至,而在它产生初期,都有具体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作用。历史上的大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了关键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更要自觉地承担起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 大运河是地方的,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对于大运河这样大空间尺度的文化遗产带而言,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应坚持“大开放、小封闭;模块化、多功能”的指导思想。沿河城市应在文化遗产如何融入所在城乡的居民生活上多下功夫。只要市民认可、游客满意,各地在运河文化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树立起来了。 为完善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国家层面宜明确统一的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国家文化公园的划定以及相关管理政策法规,明晰不同地段的特色与功能,分类指导其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工作。探索建立文物保护利用的公益基金,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大运河建设成为文物有保护、文化得传承的国家文化公园样本,建设成为生活高品质、游客可分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记者 尚东 忠祥 丁蕾 肖为 惠敏 摄影 庄文斌 董辉

标签:头脑风暴

责任编辑:刘慧

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平台;互联网
江苏印发《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相关企业可给予高达1000万元的奖励。
无锡;香港;人才
太湖水碧波荡漾,大湾潮澎湃不息。4月24日, “双湾融合共创未来” 2024无锡—香港创新合作发展交流会在香港举办。大湾区知名专家、学者、乡贤等高层次人才代表,重点知名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人才、科技、金融机构代表,无锡重点知名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齐聚香江,共绘“双湾融合”的宏伟蓝图,共启“珠联璧合”的崭新篇章。无锡还将无锡人才IP与本地非遗文化相结合打造出文创礼品,人才工作品牌IP阿福阿喜也和“同事们”一起赴港,向香港各界展示无锡厚重而鲜活的文化韵味,拉近香港英才与无锡之间的距离。
汉族;女子;同事
4月25日,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省见义勇为勇士榜”,共有10位见义勇为人员光荣上榜。
集装箱船;绿水;海运
4月22日上午,全球首制江海直达纯电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绿水01 ” ,安全靠泊上海洋山港。
拉贝;托马斯;日记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连线约翰·拉贝先生嫡孙、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
口岸签证;无锡市;高层次人才
22日获悉,无锡市外籍人士永居受理总量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占比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家属占比超过80%。
无锡;樱花;樱花友谊
日本与无锡,一衣带水,源远流长。随着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在为两地友好关系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让合作发展彰显出更多韧性。
淮扬菜;中华文化;扬州大学
好的菜名翻译不仅能引起食客的食欲,更可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苏州;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紫金山;研发;实验室
4月16日至18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