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的转角、无名的小道,散落在不同处的书店就像城市诗篇的注脚,用文字勾勒出城市的风骨,也记录城里的人与故事。南京太平门外,全国第一家以“南京”为主题的城市书店,于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留下一抹属于南京的书香墨韵。
201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被列入“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千百年的时光锻造里,古都南京的文脉璀璨辉煌。书店外,复古石砖与古朴橱窗包裹出一条“时光隧道”,《金陵全书》《南京老地图》《诗国南京》《南京传》等作品陈列店中,在图文诗画里再识南京;错落有致的书架按照“山水城林”布局,每一处空间都突出南京城独有的文化气质。
“店名由作家叶兆言题写,整体设计为陈卫新操刀。”南京文都书店工作人员汪霞说,书店面积100多平方米,分别有文献档案、词典图录、学术研究、大众普及、文化教育、文创产品以及主题出版七大板块。
“既有学术专业型的文献,也有历代名家在南京留下的典籍,还有南京各个区推荐而来的档案与图册。”置身店里,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交替出现,《吴都赋》里的繁华盛景、鸡笼山下的文学教育,《昭明文选》集典雅文章,章回小说点睛市井生活……浩瀚书海拼接为梁,在经典传承里不断加固,最终构成微缩版的南京城。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余秋雨曾这样评价南京。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文学之于南京,是千古风流桃叶歌的盛景,亦是虎踞龙盘何处是的凄凉;是《红楼梦》中的金陵风月,亦是《桃花扇》里的悲欢离合……南京何以成功申报世界文学之都,都能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一书中寻得答案。
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苏州主会场上,这本展示“文学之都”历史源流与当代风采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将迎来首发。从南京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的来龙去脉到“文都南京”的标志性IP,皆娓娓道来,使之成为阅读南京必不可少的“入门书”和“宝藏书”。
金陵四十景,处处有诗歌。凤凰台上的李白,三登赏心亭的辛弃疾,一生恋秦淮的吴敬梓,他们将旷达与诗情留于南京,汇成历代山水城林诗。
“了解本土文化,对于很多生活在南京的孩子来说,就是一次寻根之旅。店里热销书籍里少不了是和本土文化相关的。”由南京市诗词学会顾问、一级作家冯亦同编著的《南京诗歌地图》集纳97首名家名作,涉及南京人文景点、山水名胜近百处。明代朱之蕃编、陆寿柏绘的《金陵四十景图像咏诗》被翻绘成“古今名胜分布手绘示意图”穿插其间,于山水街巷中寻觅诗迹。
“南京的文学是散开来的,是潜移默化的,和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70岁的秦宜春想在文都书店里买本老南京地图,回忆儿时记忆里的南京。“我小时候住在夫子庙东牌楼,后来拆迁搬走了。现在城市变化太大,不少地名变了。”在他看来,一座城市走过的路都化在了老地图的街巷名字里,自然也留下数不尽的文痕墨韵。“不管男女老少,对南京的传统风俗和文学典故都能谈上几句,我想这就是南京能成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原因。”
经典永不过时,传播方式却可层出不穷。文都书店的整幅书墙前,显眼的直播设备让读者完成了从“闻香识墨”到地域局限的跨越。“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既有承接过去灿烂文化的使命,也应该带动更多的读者去接触文学。今年我们预计开设十场直播,现在已完成四场线上的阅读活动。”顺着网线,天南地北的读者汇聚起来,老门西的前世今生被娓娓道来,金陵剪纸、金银细工、东坝大马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视线,新一代的作家也带着书籍强势登场。
无论时代的演进或阅读方式的改变,对文学与精神世界的守望始终是南京的城市底色。盛夏晴空、书香悠远,不妨走进书店,在文字里读懂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