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4月20日是谷雨节气,民谚“谷雨三朝看牡丹”,说明谷雨前后有赏牡丹的习俗。牡丹还有一个好听的别名:“谷雨花”,这是花卉中唯一一种以节气命名的花。那么谷雨赏牡丹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东汉时,牡丹已开始作药用,但牡丹作为观赏花卉栽培始于何时还没有定论。据河南农业大学林学系阎双喜所著的《中国牡丹史考》一文,隋代时,牡丹成为一种重要的花卉,但栽培数量较少,栽培地点多限于宫廷。到了唐代,牡丹花闻名天下,除宫廷外,达官贵人以至平民百姓的住宅,也经常栽种牡丹以供赏玩。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是在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花时奉命写的新乐章。
中唐诗人刘禹锡《赏牡丹》更是脍炙人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这些都可以说明,唐朝时牡丹花已闻名天下。
谷雨什么时候和牡丹联系在一起的呢?据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贾浩介绍,谷雨时节,正是牡丹花怒放之时,至少晚唐时,已衍生出“谷雨赏牡丹”的习俗。
诗人王贞白有《白牡丹》诗一首:“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南京市溧水区天生桥牡丹园500多亩牡丹竞相绽放。蒋文超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王贞白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著名诗人,他的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可谓是家喻户晓。在这首《白牡丹》诗中,谷雨时节的细雨像一双纤柔的巧手,裁剪出了素净的白牡丹。其味之香浓、色之素雅,无与伦比,展现出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独特魅力。
阎双喜认为,北宋时期,中国牡丹栽培中心区域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欧阳修在洛阳做西京留守推官时,为洛阳牡丹所陶醉,写了一部《洛阳牡丹记》,文中记载:“洛花,以谷雨为开候。”意思是在洛阳每到谷雨时节,牡丹便会盛放,说明“谷雨赏牡丹”的习俗已经盛行。
宋代词人李铨在《点绛唇》中写:“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粉拖香透,雅称群芳首。”牡丹作为群花之首,泼粉散香,一朵价值千金。宋代陈允平《过秦楼•寿建安使君谢右司》:“谷雨收寒,茶烟飏晓,又是牡丹时候”。元明沿袭了此习俗。如元朝诗人王恽作《木兰花慢》:“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南京古林公园牡丹园的千株牡丹盛开。宋宁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贾浩表示,到清代,谷雨赏牡丹则达到极盛。在清代《清嘉录》中有详细的记载:“牡丹花俗呼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也。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无论豪家名族,法院琳宫,神祠别观,会馆义局,植之无间,即小小书斋,亦必栽种一二墩,以为玩赏。”也就是说,不管是豪门巨宅、寺庙道观,哪怕是文人一间小小的书斋,人们都会在空地上种上牡丹,待到谷雨节气前后,观赏这国色天香的富贵花卉。
《清嘉录》是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此作品以十二月为序,记述了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
《清嘉录》还记载了当时牡丹的品种。“俗多尚玉楼春,价廉而又易于培植也。然五色佳本,亦不下十余种。”老百姓喜欢玉楼春的品种,有10多种颜色。
文中记载了观花的盛况:“郡城有花之处,士女游观,远近踵至。或有入夜穹幕悬灯,壶觞劝酬,迭为宾主者,号为花会。”千百年的传承,使得“谷雨赏牡丹”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各色牡丹花美不胜收。本报记者 宋宁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此外,从花信风也可以看出谷雨时节适合观赏牡丹。”贾浩说。
古人将花开时吹过的风称作“花信风”。从小寒节气到谷雨节气,共有“二十四番花信风”,对应着二十四种花卉。谷雨的花信风是:“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红楼梦》有相关的描写。第六十三回,怡红院里群芳夜宴时,大家觉得干喝酒也是无趣,提出玩抽花签的游戏,宝钗擎出一根,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麝月掣出一根,上面是一枝荼蘼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写着一句旧诗“开到荼蘼花事了。”
“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谷雨时,意味着春将不再,会让人心生伤感。
唐代王维有一首《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诗把牡丹比喻成一个美丽的少女,后两句意思是:春天不能永驻,这正是牡丹的愁心所在。人们只知道欣赏牡丹花的鲜艳,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立夏了。因此,谷雨时,珍惜大好的春光,去欣赏花开绽放的灿烂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