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扬州:年味,心尖上的乡愁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2024-02-08 14:12:00

一年又一年。记忆里,小时候对过年充满期待。不仅可以穿新衣,吃美食,尽情地玩耍,所有的人都彬彬有礼:孩子不作兴调皮,父母也不作兴打骂孩子。所以,总是嫌“年”过得太快。2024年味正浓,从记忆里择取一些儿时冬日、过年的片段,连缀成篇,致敬似水年华。

腊八粥

乡谚:“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旧时的腊八,给我们带来了对“年”的期待。这一天中午吃“腊八粥”。所谓的“腊八粥”,其实就是比平时的菜粥多了些花样。蚕豆、小豆、番瓜、胡萝卜、山芋干而已。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天,小朋友在一起数自家腊八粥里的品种。父亲那时在外地工作,过年前会往家里带一些“淡菜”(一种海鲜),煮腊八粥时里面放一把,味美无比。有小朋友吃腊八粥时,会将里面的蚕豆挑出来,吮吸干净,带在上学的路上当零食。这在现在的孩子是不可思议的。

毛窝子与钉鞋

腊月里真冷。过年能有一双棉鞋已很幸福了。家里长辈曾穿过一种叫“毛窝子”的鞋。这种鞋,底以草编,加厚,帮沿织以芦花,极显臃肿,但颇暖和。只是每次脱鞋后,脚面沾了一层芦花屑,挥之难去。毛窝子的缺点一是不结实,二是遇雨、冰冻便不能出行。记得小时候,雨天我穿过一种“钉鞋”,印象极深。“钉鞋”鞋面布制,刷上桐油,底皮质,附硬钉。这种鞋防雨防滑,但是穿上极硬。

脚炉与草窠

“脚炉”,顾名思义是暖脚之器。多为铜制,状圆稍扁,炉盖密布小孔,有提梁便于携带。冰雪天气,九九消寒,脚炉里装入燃烧的草木余烬,上面覆紧锯末或砻糠,等它引燃,脚炉便渐渐烫起来。寒假里,我用脚炉爆蚕豆,坐在屋檐下,晒着阳光,听蚕豆在脚炉里噼啪有声。

有的人家置不起脚炉,用陶制火罐替代。旧时有一种幼儿取暖的“草窠”,下面放的便是火罐。用草绳编成一种圆柱形的器物,壁厚寸余,下大上小,径约三尺,高可一米。里面置一坐具,坐具下放火罐。冬天,蹒跚学步的幼儿便可坐在“草窠”里取暖。如今,“草窠”已消失,“铜脚炉”也成为可供收藏的古董了。

汤焐子

旧时冬季,夜间尤寒。剥衣就寝,薄衾如冰。汤焐子呈扁圆形,状如南瓜,上有小口、旋盖,多为铜质。夜晚睡觉前,烧好开水,将汤焐子灌满,旋紧盖子,外面再套一层布袋,塞进被窝里,能温暖一夜。汤焐子并不是每家都有,即使有,也不是每人都能享用。我小时候,曾经找医用的盐水瓶注开水替代(普通的玻璃瓶装开水会爆炸)。

踩高跷

儿时的腊月,似乎常有冰冻天气。午后路面化冻,泥泞不堪行走,这个时候便可以踩高跷了。高跷以竹竿制成,粗如儿臂,高及一人。在离地面一二尺处,取一短棍用麻绳绑在竿上,与主竿呈45度角,形成一个脚踏窝。我们这一带踩高跷,不似北地将跷竿绑在腿上,手臂凌空,而是以手攥住跷竿上端,手脚协调才能行走。踩高跷须有一定的技巧。艺高胆大者,跷竿很长,站得很高,步幅便大,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幼时家兄顽劣,敢到冰封的河面踩高跷,我们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寒假的游戏

小时候,电视罕见,更无电脑游戏,玩鞭炮须得过年几天。但我们的寒假游戏却丰富多彩。一种是“甩掼炮”。用硬纸叠成方块,名曰“掼炮”,大小不拘。猜拳决定上下家后,用自己的“掼炮”使劲甩向地面,将对方掀翻为赢。还有一种是“猜烟盒”,把烟盒拆开压平,从中间对折,再对折,尺寸长宽若四六,用手在中间压一个凹槽,即成。这个游戏可以数人一起玩,背过身去各掏一张,同时亮出。谁的价高,便将其他人的收集过来,叠在一起,猛地向地上摔去,翻转过来的即归己有。玩烟盒以赢多为乐,关键是掌握王牌。攒烟盒的主要途径是请大人们帮忙,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换。记得附近有个小贩,专门从上海贩回一些烟盒来卖,主要是“中华”和“牡丹”两种,我在他那边买过不少。

磨豆腐

旧时乡下有过年磨豆腐的习俗。每个村上,大抵都有一两家豆腐坊。腊月底,豆腐坊开始日夜忙碌了。每家每户,需要提前跟豆腐坊打好招呼,轮流排班。撑船、打铁、磨豆腐,都是苦差事。但是过年时磨豆腐却洋溢着忙碌的喜悦。小孩子在豆腐坊里挨一个通宵,就等着出锅时喝一碗热腾腾的豆浆。刚压出的豆腐充满温润的豆香,白嘴吃也觉得是无上的美味。磨一次豆腐能吃很长时间。过去没有冰箱,将豆腐养在缸里,每日换水,经月不坏。

蒸馒头

乡下年蒸有个奇怪的叫法:“呵馒头”(音)。呵馒头过年,是年底家家户户最大的事,相近几户人家往往会通力合作。所谓的“馒头”,类似于北方包子,里面有馅,但是面里加酵,亦名之“酒酵馒头”。呵馒头用大笼屉,层层叠叠,径可合围。馒头落笼,热气腾腾,一家人分笼点红,过年的气氛就岀来了。春节有亲戚来拜年,第一件事便是烧红枣茶、呵馒头待客。馒头馅多以萝卜丝。小时吃过一种马齿干的馒头,清香异常。马齿是一种野菜,我印象中,这东西似乎只能包馒头。我不吃马齿馅馒头已30多年了。

廿四夜

小时候印象中,“过小年”,我们那里称这一天为“廿四夜”。这一天掸尘、祭灶。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多为二十四。廿四夜祭祖。将挂在堂屋二梁上的鱼和肉取下烹食。豆腐、百叶也是不可缺的。祭完祖便进入过年节奏了。这个时候,处处洋溢着忙碌的气氛。

巾纸和年画

乡下似乎没有“春联”这个词。我们都叫贴“门对子”,门楣上还得贴“巾纸”。“巾纸”竖长方形,若手掌大小,乃以红纸镂刻而成,图案多为福禄寿喜。贴在门楣上,随风飘拂,喜气洋洋。

小时候过年还贴年画,大多与贴春联同时完成。年画多从乡间大集上采购。有一阵子特别流行戏画:《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也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我喜欢戏曲大概是从看年画开始的。

唱凤凰

我们那里乡下没有地方戏,过年时“唱凤凰”(也有地方叫“唱麒麟”)。三四个汉子,扛着一个彩纸扎的凤凰,到主家门口一放,铙钹一响,便轮流开唱。“唱凤凰”多即兴赋词,唱一些吉利话。每段唱词因韵脚不同,以“格炸炸”“格叽叽”“格精精”起兴。唱一会儿,主家会拿一包香烟出来(早年是馒头糕片)扔进凤凰下面的箩筐里。“凤凰班”再唱几句感谢的话,便赶往下家。好的“凤凰班”唱词谐美,嗓音悠扬,颇招视听。

如果遇到两个班子斗唱,便有热闹看了。唱者激情,观者雷动。这一般都在富庶人家门口才会出现,因为主家会给好多财物。我曾经想,如果把“凤凰”唱词记录下来,亦是一种民俗文化。

高灯圆子

上灯节各处皆有,时间似乎不一。我们那里上灯节在正月十三,称“高灯”,正月十八谓之“落灯”。中国传统节日总和吃食关联的,乡谚云:“高灯圆子落灯面,吃到肚里望明年。”和外地滚元宵不同,家乡圆子以糯米粉包制。略分两种,一种是菜馅,以脂油渣剁碎拌入,还有一种脂油白糖馅,猪板油切小方块用白糖腌制,味极腴美。我还吃过一种特殊的圆子,过年未吃完的桃酥磨细作馅,圆子很大,一碗最多装三个。这样的圆子我可以吃两碗。

标签:馒头;脚炉;腊八粥

责任编辑:王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