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驰骋江南 品味水韵——沪宁沿江高铁疾驰而来
来源:新华日报   2023-09-28 10:26:00

“轨道上的江苏”再添大动脉,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铁集团以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的关心指导下,在省交通运输厅、省铁路办等各相关部门以及铁路沿线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省铁路集团作为以省为主投资铁路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沿线综合开发主体,坚决扛起“交通强省、铁路先行”使命,深入落实“主体主导、建营并重,专业合作、管理监督”总体工作思路,扎实做好沪宁沿江高铁的前期工作、投资控制和建设管理,会同建设、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克服工期紧、任务重、施工条件复杂等困难,统筹资源配置,科学安排工期,优化施工方案,着力打造精品工程、绿色工程、人文工程。

穿越青山绿水,连接城市乡村。今天,沪宁沿江高铁载着江苏人民的新期待疾驰而来。

披荆斩棘铸就交通新动脉

沪宁沿江高铁先导段于2018年10月8日建设,2019年4月全线站前工程进场施工,2022年9月开始全线铺轨,2023年5月开始静态验收、6月15日开始联调联试、8月16日启动试运行、9月底正式开通运营。

抢开工、促在建、保开通。自沪宁沿江高铁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参建各方以打造精品高铁工程为目标,通力协作、大干快上,聚焦项目破瓶颈,创新举措通堵点,积极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以实干苦干的拼搏精神确保了各节点目标如期高品质实现。

科学高效“抢开工”。坚持优化方案、严控概算。强化可行性研究、基础性研究,深化沪宁沿江高铁的设计管理,不断提高前期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坚持挂图作战、精准发力。携手参建各方通力协作,做到串联审批、并联推进,依法依规、打破常规推进前期工作。坚持聚焦重点、全面统筹。在国铁集团和江苏省政府联合批复可研报告后,迅速完成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沿江公司”)的组建,注册资本金310.68亿元。以同股同权方式引入中国交建,开创了我省铁路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先河。履行项目法人责任,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南沿江建设指挥部高效协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着力创造一流开工条件,营造一流建设环境。

精益求精“促在建”。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南沿江公司与指挥部合署办公,统筹资源配置,优化施工方案,强化现场控制,加强施工组织,共同保障工程建设安全优质、高效推进。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在建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复工;2021年提前实现站前工程无障碍施工。坚持优势互补、协同推进。探索构建江苏铁路建设管理新模式,南沿江公司首次承担了电力线路改迁、电信光缆改迁、广电线路改迁及管线综合迁改工程、河道补偿工程建设,委托沿线地方政府开展征地拆迁、隔声窗工程施工,更好发挥各方优势。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完善路地联合和第三方监督检查机制,建立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审核和动态优化机制,制定相应工程管理办法,科学有序、安全优质推进铁路建设。坚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在项目一线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科技攻坚队”三支队伍,积极推动征地拆迁、三电迁改、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南沿江“向日葵”青年突击队获评“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担当作为“保开通”。着力强化资金保障。健全“保供给、控成本、防风险、可持续”筹融资机制,充分发挥项目资本金省市共担机制作用,在省铁路办和沿线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累计完成投资524亿元,资金保障率100%,充分保障了建设需求,同时实现了资金来源充沛、融资成本低廉、融资风险可控的可持续融资目标。提前做好运营筹备,广泛征集、协调汇总沿线区市的列车开行需求,主动积极配合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制定列车开行方案,做好客流预测、区域内其他线路列车开行情况分析,争取“多开车、开好车”,充分释放高铁成网效应,更好服务沿线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便捷出行。

凝心聚力打造高铁新名片

在路地各方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下,沪宁沿江高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突出呈现出“四大亮点”,已成为品质高铁的新名片。

——突出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高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秉持“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的铁路建设原则,全力守护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应用新技术降低生态影响。为有效降低对滆湖生态的影响,将原有的32米标准梁优化为40米简支箱梁,并在沪宁沿江高铁首次大规模应用,滆湖大桥桥墩数量由原来的240个减少至198个,占用水面面积有效降低17.5%。涵养滆湖渔业生态。组织开展“以湖养鱼、以鱼净湖”增殖放流活动,累计向滆湖鲌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投放鲢、鳙、翘嘴鲌、黄颡鱼等土著品种和净水控藻型鱼类约1600万尾,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铺就生态绿色长廊。通过多物种植被的合理规划,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项绿化方案,打造铁路沿线“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美丽景观,为生态环境注入了持久的绿色生机。

——突出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人文高铁”。凝练形成“驰骋江南,品味水韵”的文化主旨,将江南生态涵养与现代化场站建设相融合,设计建成了一系列别具风采的特色站房,展现了各地山水人文的独特魅力,将江苏之“韵”表达得淋漓尽致。以“道法自然、生态句容”为理念的句容站,将传统建筑与山水轮廓相结合,展现句容的灵动与柔美;以“山水连绵、园意新城”为理念的武进站,提取江南意象,营造“屋下有园,园外有廊”的美妙意境;以“江尾海头、巨轮启航”为理念的江阴站,巧妙融入江阴“河网纵横、江河交汇”的地域元素;以“碧湖映月、山影游镜”为理念的金坛站,勾勒出“凉月如钩挂水湾,江南风物镜中看”的金坛地标。

——突出为民造福,着力打造“民生高铁”。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尽心尽职解民忧,书写了铁路运营安全、沿线群众满意的“双赢”答卷。保护地方特色农业。沪宁沿江高铁穿越句容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丁庄核心区,铁路两侧共计57万平方米葡萄农业合作社的塑料大棚,极易产生飘浮物影响铁路安全运营。施工方充分统筹铁路运营安全和农户生产需求,采取大棚地锚加固、增加防风网、压膜带等措施,合作社组织义务巡防员加强日常管控,兼顾满足铁路安全运营需求和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对地方企业的影响。沪宁沿江高铁穿越江阴工业建成区,铁路两侧有39家企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对在安保区内的10家企业进行局部拆除或整体拆迁。为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参建方积极组织各方深入调研并充分论证,采取调整企业内部布局、功能置换、增设消防设施等措施,有效排除了安全生产隐患。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在沪宁沿江高铁张家港段,结合区域特点和城乡需求,实施景观提升,在铁路桥下建设街角公园、口袋公园,将原有空间改造成活力十足的运动公园和时尚新潮打卡点,实现了高铁与人居两相宜的协同发展。

——突出科技赋能,着力打造“智慧高铁”。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以科技创新赋能高品质建设。5G公网同步覆盖。高速铁路跨越长大水面通信覆盖难题一直困扰公共移动通信网络,本项目创新使用高速铁路简支梁桥跨越长大水面通信覆盖建设技术,实现5G公网和铁路专网同步建成,保障乘客出行同时能享受高质量的移动通信服务。推进智能建造装备应用。建设“四电”设备构件智能化建造工厂,采用腕臂、吊弦智能预配设备,实现高精度工厂化预制;采用接触网支柱组立智能机械装备、智能放线车、吊弦安装机器人、智能焊线机器人、智能检测机器人等一系列智能化装备,提高现场安装精度、可靠性和作业效率,保障工艺水平,提升建造品质。建设智慧高铁站房。江阴站以车站旅客服务与生产管控平台为核心,应用物联综控技术,对供水、照明、空调、通风、排污等进行智能综合管控,实现节能降耗、智慧运维;应用全景视频拼接技术和AI摄像头智能分析,实现全方位监控,对安全隐患做到提前预警、快速处置,提升旅客服务智能化水平,保障旅客温馨出行。

通江达海奔向美好新时代

沪宁沿江高铁起自南京南站,途经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至太仓站,接入沪通铁路进入上海,全线共设南京南、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8座车站,其中新建站房有句容、金坛、武进、江阴等4座,改建站房为常熟站1座。

此前,南京至上海间高铁出行主要靠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这两条铁路在沪宁间虽然串联起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6个城市,但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地,因为距离太远无法享受到高铁的便捷红利,当地群众来往沪宁间仍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作为江苏省主导投资建设的第一条铁路项目,沪宁沿江高铁是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的骨干线路,开通运营后,将串起苏南多个全国百强名县,进一步拉近沿线地区与上海、南京的时空距离,高铁有望成为中长途交通出行的重要方式,实现与华北、中西部、华南等地区重要节点城市的互联互通。

沪宁沿江高铁接入全国列车运行网后,对区域路网的功能性布局将进一步优化。未来,随着沪苏湖等铁路的建成开通,沪宁沿江高铁将开通更多杭州、福州等方向的直达列车;随着上海北站、上海东站的建成,沪宁沿江高铁将可直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远期,沪宁沿江高铁的利好消息还有更多。在沪宁沿江高铁建设期间,还为扬镇宁马、盐泰锡常宜、通苏嘉甬等7条规划铁路预留了接入条件,对完善区域高铁网、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具有重要意义。

驰骋江南,品味水韵。沪宁沿江高铁,将满载人间烟火,奔向美好未来,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为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强有力支撑。

标签:沪宁沿江;铁路;江阴

责任编辑:王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