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江苏举行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23-02-21 20:01:00

2月21日上午,江苏举行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农委办专职副主任杨天水,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义,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徐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张宏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省委宣传部创建管理处处长李良慧,深入宣传贯彻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进行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

卜宇: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深入宣传贯彻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

为了帮助大家准确了解文件精神和内容,我们今天邀请到省农委办专职副主任杨天水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解读文件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起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义,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徐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张宏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省委宣传部创建管理处处长李良慧。我是省委宣传部卜宇。

首先,请杨主任介绍情况。

杨天水: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非常欢迎各位媒体朋友们来参加,同时也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天的新华日报已全文刊发。这是新世纪以来我省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省委一号文件,体现了时代性,鲜明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保持了连续性,再次聚焦年度重点工作、阶段性任务,与2021年、2022年文件一脉相承;突出了针对性,围绕加快农业强省,突出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提出7个方面40条具体举措,作出细化部署。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大任务,提出农业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明确贯彻落实举措。二是充分体现走在前列目标要求。在贯彻中央部署要求的基础上,对一些具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强调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向进村入户更高水平延伸,动态调整社会保障水平标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到村等。三是注重突出江苏特色。结合省情农情,专门就健全农民收益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乡村全产业链升级、用地保障、稳岗就业等提出具体举措。围绕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单列深化农村改革、金融支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等内容。聚焦特色创新工作,增加农房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进规模主体入网监管、完善“苏农云”平台建设等内容。四是明确提出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举措,提出57项具体指标,同时注重强化工作抓手,强调各类平台载体、试点示范建设。

文件主要内容,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明确内涵、突出重点、强化支持”三句话。

一、明确内涵:明确农业强省的内涵要义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什么是农业强国、为什么要建设农业强国、怎样建设农业强国,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为全国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江苏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多项指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担负起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这一使命。特别是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达到753.8亿斤的历史新高,彰显出充盈大国粮仓的江苏担当;农业科技贡献率近7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1: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域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农业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前,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立足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阶段方位、肩负的责任使命,把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为新征程上做好“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总牵引,强化全局性谋划,开展战略性布局,拿出务实性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江苏特点的农业强省,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对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农业强省的内涵要义、目标任务、建设路径等。可以概况为“五强五前列”:即突出综合产能强、科技装备强、产业主体强、功能效益强、竞争能力强,在更多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牵引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整体跃升,奋力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实现农业高科技引领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乡村高标准建设上走在前列、在创造农民高品质生活上走在前列、在促进城乡高水平融合上走在前列。

具体而言,综合产能强,主要强在耕地质量高、食物来源广上,要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1000亿斤粮食综合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科技装备强,主要强在农业科技现代化、物质装备智能化上,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产业主体强,主要强在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上,形成健全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功能效益强,主要强在用好当地特色资源、提升乡村多元价值上,农业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得到充分彰显;竞争能力强,主要强在产品品质好、产业韧性上,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构建起完整、完备、高端的全产业链。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产”文章,加快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打造更多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金名片”,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在实现农业高科技引领上走在前列,把握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支撑”,用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关键一招”,突出科研成果转化“关键环节”,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推进乡村高标准建设上走在前列,提高基础设施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留住乡风乡韵乡愁,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创造农民高品质生活上走在前列,以稳定收入作支撑、良好公共服务作保障,格外关心关爱农村困难群体,让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促进城乡高水平融合上走在前列,把县域作为重要突破口,强化县城承载功能,发挥乡镇节点作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突出重点:突出当前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奋进新征程,加快农业强省建设,还是要从当下做起。省委一号文件围绕农业强省建设,重点就做好今年全面推进乡村的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作出了针对性的部署安排。可以概况为“五聚焦五突出”。

一是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头等大事”,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扛稳扛牢稳产保供责任具体措施。我省常住人口多达8500万,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未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还会持续,紧平衡状态相当长时期不会逆转,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责任更为重大。今年,国家再次下达了粮食和油料生产目标,并作为底线目标,我省今年的任务是粮食播种面积8124.9万亩、大豆335.6万亩、油料463.2万亩。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我们保障粮食安全,不能满足于省内的自给,还要为国家粮食安全多做贡献。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文件突出强调压紧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内容。

二是聚焦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提出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深化农村改革具体举措。农业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我省拥有涉农高校院所70余家、农业科技人员2.8万多人,农业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氛围浓厚,这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显著优势。但同时,我省农业科技领域仍然面临不少“卡脖子”难题,西兰花、白羽肉鸡等核心种源技术有待突破,食用菌、生猪、奶牛等品种水平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先进农机的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农业智能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从“春到上塘”,到乡镇企业改革,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我省都走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前列。新时代新征程,破解发展难题、增添发展动能,还是需要改革这个“关键一招”,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为切实用好科技这一“利器”、改革这一“法宝”,文件突出强调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推进农机“两大行动”、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等内容。

三是聚焦乡村产业振兴“重中之重”,提出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具体举措。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我省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农业产业门类全、总量大,但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明显,还存在品种、品质、品牌水平不高等问题。为适应城乡消费需求变化,推动乡村产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文件突出强调推动乡村全产业链升级、繁荣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强化农业质量品牌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现代乡村服务业发展等内容。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地带,乡村产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多元化、特色化。做好“土特产”文章,关键是要立足“土”,充分开发乡土资源,挖掘发展潜力,优中选优细化培育若干具体的重点产品产业,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新营销,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把好资源培育成消费者认可、竞争优势强的产业;体现“特”,立足鱼米之乡底蕴,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等,因地制宜培育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质量效益较高、利益联结紧密的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产”,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着力建设更多“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

四是聚焦促进农民增收“中心任务”,提出深化富民强村帮促、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体举措。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虽然我省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拉大,2021年超过3万元,2022年差距达31692元,绝对差距远高于农民收入绝对值本身;同时我省还有118.3万低收入人口,他们中大部分增收基础还不牢靠;还有,在高基数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更大、不确定因素不少,促进农民增收面临很大挑战。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文件突出强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支持农民稳岗就业、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等内容。

五是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有之义”,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具体举措。近年来,我省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住房改善等,特别是去年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召开全省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大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乡村建设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但距离“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距离“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目标,特别是距离“和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推进乡村建设实现新进展、取得新成效,文件突出强调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

三、强化支持:强化乡村振兴的支持保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也需要全省上下齐心、通力合作。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聚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加强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用专门章节进行强调部署。可以概括为“五大政策五项制度”。

在政策支持方面: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明确在坚持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的基础上,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发挥好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作用,加强资金统筹使用和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在最近三年连续组织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启动实施新的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稳产保供、要害工程等6个方面,主攻精深加工、新模式新业态、高技术3个方向,计划三年打造300个省级示范项目、高质量建设3000个重大项目,努力带动农业农村新增投资1万亿元。三是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强调落实好“财政金融支农16条”政策措施,把财政和金融组合嵌套,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支农的撬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四是强化农业农村用地保障,强调统筹安排年度新增用地计划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规模,落实市县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责任,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用地需求。五是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调完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体系,围绕“引、培、留、用”等关键环节,强化乡村人才管理与服务,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在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围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求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推动各地各部门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二是围绕产业主体培育,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要求加快省级家庭农场立法进程,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制度。三是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要求在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镇、村,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基础上,建立健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四是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常住人口社区化管理体制,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等,作出制度性安排。五是围绕责任落实,强调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要求继续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真正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我就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卜宇:

谢谢杨主任。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新闻机构名称和姓名,谢谢合作。

科技日报记者: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请问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赵建国:

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向科技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省科技厅将全面贯彻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走在前列”要求,聚焦关键点,下好先手棋,切实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在实现农业高科技引领上走在前列,为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重点实施“四大行动”。

一是聚焦重大科技需求,深入实施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培育行动。牢牢把握战略科技力量这一“关键支撑”,高水平推进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高质量建设和运行,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和江苏所需,下大力气攻关种子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全力支持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等获科技部批准的三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主动融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布局,推动农业领域部省联动重大项目实施。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加快培育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

二是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深入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切实用好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关键一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更好发挥“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作用,切实加强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挖掘和利用、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和示范应用。推进数字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创新,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加强农业前瞻性技术布局,促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三是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突出抓好科研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立足乡村富民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支撑计划,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做好“土”“特”“产”科技文章。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农高区建设的政策意见,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和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集群,促进城乡融合,打造发展标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进园入县”,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聚焦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技支撑乡村建设行动。聚焦推进乡村高标准建设走在前列目标要求,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资源绿色利用等技术需求,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集成示范。加快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支撑和美乡村建设。

新华日报记者:

近几年我省农机装备产业和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有些产品和装备的竞争力居于全国前列。请问省工信厅,在推进全省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年,还有什么工作考虑?谢谢!

徐军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也感谢你对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关心。早在1959年,毛泽东主席就指出,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农机装备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江苏是农机装备制造大省,产业基础好,产业链完整,是全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性能插秧机、饲料加工机械等装备重要的生产基地。沃得农机、东风农机、常发农装、常柴集团、华丽智能等龙头企业领先优势不断增强,已经建成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内首个全过程无人农业系统试验示范项目也在江苏启动,智能无人化农机应用走在前列。省内形成了常州、镇江、盐城等产业相对集中、特色明显的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区。

近几年来,江苏把农机装备作为优势产业链,纳入省531产业链培育工程,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聚焦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提升农机产业研发制造水平。一是强化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省财政专项资金按年度分批支持全自动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大马力电驱动无级变速混动拖拉机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联合江苏大学、沃得农机等高校和企业结对攻关卡脖子难题。二是强化重大装备示范应用。大力开展农机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和推广,支持农机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分体式整套甜菜收获机等一批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无人农机作业装备等一批智能装备得到验证应用。三是强化产业链协同联动。省工信、农业、科技等部门组成农机产业强链专班,开展装备补短板工作,着力解决农业生产“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等问题。组建省农机装备产业链党建联盟,政企校研协同对接,促成项目合作。常州、盐城、镇江市将农机装备列入市级重点产业链进行培育,形成省市共推合力。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继续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作为重要任务。省工信厅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围绕重点,聚焦难点,突破卡点,全力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培育骨干企业。积极引导农机生产企业抓好主业,心无旁骛发展农机制造业。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导农机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实现技术自主创新和重点环节突破。

二是着力补齐装备短板。梳理产业链五图六清单,继续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企业承接国家补短板攻关项目,加快研发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首台套农机装备。结合无人化农场、高端农机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高端智能农机的示范应用。

三是着力推进智改数转。加快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和农机产品智能化升级,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广一批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和案例。组织软件、传感器企业和农机装备企业加强合作,提升农机企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

今年我省委一号文件重点提到了支持农民稳岗就业,请问下一步人社部门将着重从哪些方面抓好这项工作?

张宏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就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任务。今年以来,人社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支持农民工稳岗就业作为稳就业的重中之重,针对今年春节前农民工返乡时间提前、人数骤增的新情况,自1月上旬起协同各方、聚焦聚力开展2023年度“创响江苏”春风行动,有力促进了农民工返岗就业和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农民工春节后返岗率已超九成,高于往年、好于预期,全省农民工就业总量已恢复至2400万左右的常态化水平。

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工作,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委1号文件要求,充分发挥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作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政策稳岗。细化实施省政府“42条”政策措施,运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顶格落实并免申即享社保降费、稳岗返还、社保补贴、扩岗补助等一系列援企稳岗政策,打出政策“组合拳”,力争财政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投入规模不少于上年,帮助企业降本减负,稳住农民工就业岗位。持续用好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发的稳就业金融产品“苏岗贷”,引入更多合作金融机构,将政策支持范围扩大至1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计划全年投放低息信用贷款300亿元以上,全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拓岗,进一步拓展农民就业空间。二是服务稳岗。深入贯彻实施《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建立健全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参保地、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年内新建30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0个线下规范化零工市场,优化提升“就在江苏”智慧就业云服务平台,常态化把就业服务送进公园、商超、集市、车站,把就业服务嵌入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场景,增强服务可及性、便利性。督导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常态化组织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联合执法检查,推动实现工资“月结月清”,切实维护合法权益,增强就业稳定性。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新建50个省级劳务品牌和15个就业富民乡村振兴基地,打造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并重点落实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机会,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拓展就业增收渠道。三是技能稳岗。推动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大力开发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网约配送、直播销售等市场急需紧缺的政府补贴类培训项目,提高农民工就业培训上岗率和在岗培训稳岗率。建好用好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云平台,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技能评价、补贴申领、就业推介等“一条龙”数字化服务,帮助农民工按需培训、适岗提升,以高质量充分就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新华网记者: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请问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现状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具体的工作举措?

尹荣尧:

谢谢提问。2021年12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5%。经过努力,截至2022年底,全省1.54万个行政村有6506个已达到国家治理认定标准,共建成处理设施18.8万台(套),其中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设施1.36万台(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2.3%,比2020年底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其中,苏南地区77.5%,苏中地区32.1%,苏北地区33.8%,总体治理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们将采用有力措施,扎实推进落实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行动计划》《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具体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分类指导。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同于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不能“贪大求洋”。我们将指导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完善符合江苏省情的治理模式。距离城镇污水管网较近的村庄可就近接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距离管网较远、人口密集村庄可建设小型集中处置设施;对里下河地区以及句容、溧阳等丘陵山地,居住分散且人口较少村庄,鼓励采用分散式处理技术;对具备化粪池出水利用条件的村庄,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小菜园、小果园等实现就近就地回用。今年我们计划实施727个行政村治理,治理率再提升5个百分点,达到47%。二是注重运行管理。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量大面广,部分地区缺乏专业的运维队伍,经费保障也不足,有些早期建成的项目设施和管网破损比较严重,要想运行维护好有一定难度。去年我厅组织15个县(市、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试点,推动建立专业化运维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我们还将更大力度推进专业化运维,持续开展“回头看”专项整治行动,充分运用电力大数据监控等手段推动非现场监管,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监管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日常督查范围。三是注重统筹兼顾。优先治理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流域、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南水北调沿线区域等环境敏感地区及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范围内村庄,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和断面水质改善。指导各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组织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一个乡镇一个乡镇推,确保建一片、成一片,鼓励有条件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治理进度。同时,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的规划衔接、技术衔接和工程衔接,让农村群众身边的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成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农民日报记者:

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事项,都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次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请问省发改委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牵头部门,在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哪些考虑?

彭义: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十三五”以来,我省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资源持续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但总体而言,到2025年基本建成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最薄弱的短板在农村,最需要关注的人群是农村弱势群体。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落实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切实履行统筹协调职能,集聚力量、下沉资源、加大支持,着力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乐享幸福生活。重点将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以标准为牵引,促进更多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下沉。“十四五”以来,我省按照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的主线,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包括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十有三保障”13个领域31类90个服务项目,主要涉及两方面保障:一是广大群众普遍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城乡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保险等,这些服务项目是全社会发展的民生底线,需要由各级政府兜底保障;二是聚焦老、幼、病、残、困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对于这些群体,政府在基本生存、居住、就医、就业、就学等方面予以特殊保障。应该说,这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是当前民生保障的基础标准、兜底标准、最低标准,农村地区要全面落实好、实施好,织密扎牢托底民生“保障网”。我们将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地严格执行到位、不折不扣落实,确保全覆盖、无遗漏,同时做好民生政策的横向协调、纵向衔接、地区平衡,促进更多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下沉,向农村弱势群体倾斜,让广大农民获得感更加持续。

二是以项目为抓手,着力强化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有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苏北地区乡镇和村两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还有短缺、能力还显不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民生问题。近些年来,我委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兜底线,通过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安排,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先后为洪泽县老子山镇学生宿舍楼、东台市梁垛镇养老综合服务站、东海县温泉镇朱沟小学、沛县河口镇卫生院等113个项目争取各类补助资金2.2亿元,有力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下一步,将持续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苏北镇村两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全力做好各类资金争取,推动项目加快建设,着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弱项。

三、强化精准考核,努力使农民“急难愁盼”得到切实回应。2022年,我委会同教育、民政、文旅、卫健等部门开展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监测考核工作,并纳入年度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畴,聚焦农村重点民生和农民“急难愁盼”,从教育、卫生、养老、医保、文化、体育等方面设置具体指标,对各设区市和涉农县(市、区)相关工作绩效开展监测考核,有力推动了公共服务重点任务扎实开展,助力解决农村地区突出民生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持续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监测,充分发挥“风向标”“助推器”作用,强化各地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殷实美好的幸福生活。谢谢!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

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让农村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足?

李良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鲜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为我们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一号文件为我们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路径。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深刻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题,突出为民利民惠民导向,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依托各地文明实践阵地,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着力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性,紧密联系广大农村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持续加强思想引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会同省有关部门继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浅出讲理论、抚今追昔说变化、真情实意办实事,在润物无声中引导群众自信自强、踔厉奋发。

二是着力提升农民道德素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农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搜集整理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中蕴含的道德规范,注重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抓住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相互熟悉、看重名声的熟人社会特点,探索推广道德评议会、文明积分等有效手段,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深化文明家庭、文明户创建,组织开展好母亲、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家庭角色推选,讲好美德故事,传播美德力量,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指导推动各地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和载体,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政策举措、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集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深化美丽庭院建设专项行动,发动农村群众整治庭院环境,保持家居卫生,清洁厨房厕所,树立文明新风,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继续加强对省级以上文明村镇和预申报全国文明乡镇的日常监督和动态管理,组织推荐好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集中宣传展示一批先进典型,有效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组织省级以上文明单位与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深入开展“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四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优秀农耕文化遗产识别评估、保护传承和转化创新,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文化古迹等文化遗产和古黄河、古运河等农业遗迹,实施乡村传统建筑和营造技艺活化传承工程,支持乡村传统表演艺术、民间文学、传统体育、传统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发展。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示范工程,建立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清单和功能配置标准,统筹推动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点同步建设运行,加快建设应急广播体系,加大乡村公共性、公益性广播电视节目供给力度,让农村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农村地区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方式更加文明、乡风民风更加醇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道德滋养。

卜宇: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以及各位领导的精彩回答。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相关部门联系,会后进行单独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次发布会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标签:

责任编辑:冯晓丹

阅读推荐
thumbnail_1711699552903.jpg
日本与无锡,一衣带水,源远流长。随着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在为两地友好关系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让合作发展彰显出更多韧性。
微信截图_20240419154442.png
好的菜名翻译不仅能引起食客的食欲,更可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微信截图_20240419154153.png
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watermark.jpg
4月16日至18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举行。
微信截图_20240418105837.png
4月17日,国家航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2024 “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并公布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安排。
本网策划
主视觉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