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虞 越
柬埔寨小伙海星14日通过微信传来订婚仪式的照片。今年5月31日,他和未婚妻Srey ya被亲友们簇拥着跪拜父母,交换戒指。仪式在Srey ya家举行,那里距离海星工作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只有3公里,两人缘分正是因西港特区而结下。
每天早上不到7点,西港特区大门口车水马龙,伴随着人们的脚步声、摩托车的“突突”声、汽车的“滴滴”声,约3万人陆陆续续涌进西港特区开始一天的工作。西港特区由中国红豆集团联合中柬企业共同开发建设,从2008年起,这里从一片荒芜之地变身为柬埔寨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社会形象最好的国际化工业园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蓬勃发展的西港特区成为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海星的人生,也因特区而发生转折。
2015年,22岁的海星从外省来到西哈努克市工作。当公务员的舅舅告诉他,西港特区公司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要共同资助柬埔寨学生到中国留学。海星获此消息后毫不犹豫报了名,当地人都知道西港特区的工作是高收入的“金饭碗”。经过层层筛选和3个月的汉语培训,他和8名柬埔寨青年获得了首批留学机会。留学期间的相关费用都由西港特区公司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资助,待他们学成归来还可以入职西港特区公司。海星看过不少中国影视剧,但2015年12月留学生们取道上海到达无锡时,他还是感到震撼:“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高速公路,路居然那么平,车可以开那么快。高楼大厦像家乡的树林一样茂密,我的家乡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啊?”正是在中国,他有了现在的名字海星,来自柬埔寨名字的音译。
留学期间,除了专业课外,海星花功夫最多的就是学习中文。无锡商院的老师金银记得,她为中国学生开设的影视鉴赏课上总能见到海星。
2018年6月,完成学业的海星到西港特区公司就职,从翻译做起,迅速成长为公司物业部清洁副主管,管理着八九十名清洁工人,成为西港特区的“美容师”。每天,他要骑着摩托车巡查卫生死角,还要管理特区内280多家商户。
如今,第二批7名留学生正在无锡学习,更多柬埔寨学生的命运正因此而改变。从2012年起,特区一直致力于培养现代产业工人,先后有50余名来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老师为当地9万人次无偿提供语言、技能培训。西港特区还是柬埔寨唯一拥有两所高校的工业园区,中国政府援建的西哈努克省中柬友谊理工学院和江苏省在海外设立的首个校企合作股份制应用型本科大学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先后培养了1200多名学生。
西港特区的设立加快了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帮助当地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最先受益的除了在特区工作的人,还有周边的村庄。离西港特区最近的布腾村,原来只有零星的茅草棚、铁皮房,如今不少村民到特区工作,还有不少工人到村里租房,村里因此有了商铺、药店、服装店、出租屋,两条水泥路南北贯穿整个村庄,房屋也从小窝棚变成了两三层的小洋房,有的自住,有的出租。海星告诉记者,就连原来不可想象的加油站也出现在村庄里,原来开杂货店的Srey Mong看准商机,4年前把店铺改成了加油站,又在路对面新开了一家杂货店,圆了致富梦。
Srey ya也是中柬合作的受益者,她是特区内商铺的供货商。4年前,这位漂亮姑娘每天开车载着100多斤的新鲜豆芽、粿条来特区送货,与管理商铺的海星相识,两个勤劳努力的年轻人就这样因西港特区而相知相爱。
“中文流利,工作靠谱,乐于助人”,这是西港特区公司物业部经理祁玉碧对海星这个副手的评价。每逢中国援柬医生走访区内企业及周边乡村提供咨询、保健和诊疗服务时,海星都会相伴左右当翻译。
入职6年来,海星多次获评西港特区公司优秀员工、标兵员工。2022年,他还被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评为第二届丝路友好使者。祁玉碧把海星当成接班人培养,他说:“培养当地人才,把管理岗位交给他们,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国企业的落地,深刻改变了西港当地的面貌。如今,已有来自中国、欧美、东南亚等地的188家企业(机构)落户西港特区,企业数约占西哈努克省制造业企业的70%,创造了约3万个就业岗位。
红豆集团副总裁、西港特区公司董事长陈坚刚表示,未来西港特区将致力于打造300家企业入驻、8万至10万名产业工人就业的国际化样板园区,进一步发挥对西哈努克省经济“引擎”和工业引领作用,努力实现产城融合、产教融合、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融合,为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