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新园村的板鹞风筝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可以说是全区名副其实的‘板鹞风筝第一村’。”近日,在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新园社区板鹞艺术协会党支部会议上,张文智老人作为板鹞风筝的传承人,向与会的各位党员进行介绍。近年来,南通市崇川区重视红色文化传播与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积极构建“党建+非遗”创新协作模式,深入挖掘辖区红色文化资源,以非遗为载体,持续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讲好红色故事,给传统非遗再添“一抹红”。
组织奠基,基层党建培育传承沃土
“非遗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保护和传承好非遗文化需要新阶层人士以及民间艺术家的力量,也需要基层的广大百姓作为传播非遗文化的土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元新在参加“大美民间”南通市民间文艺“文艺家进千村”艺术展时向观展群众说道。
为了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南通市唐闸镇街道在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以及志愿者团队的基础上,成立相关协会建制党支部2个、非建制党支部13个,其中包含了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名,极大地增强了协会凝聚力,让非遗传承人与文化能人扎根基层,履行文化职能,积极建言献策,为辖区党员群众了解非遗文化打开窗口,将党建红融入基层文化建设,获得百姓一致好评。
主体在人,社区展会促进评鉴交流
“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具有我们南通特色的文化展览,真不错!”家住公园佳苑的高学良在参加新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化展活动时,止不住地点头。
为积极回应群众文化需求,唐闸镇街道广泛联系市域范围内的非遗文化团体及个人,积极举办基层非遗文化展览。除板鹞风筝外,还将缂丝、刺绣、藏宝阁、八宝箱、蓝印花布、土布娃娃等一系列南通本土非遗精品进行展示,利用好基层展会,让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主动交流、相互评鉴,并为前来观展的非遗爱好者们做好讲解,也让群众能够足不出户,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模式创新,红色集市开放交流窗口
“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真正参与到组织生活中,也是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现场完整制作一只风筝,这样的主题党日真是不同凡响。”来自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西洋桥社区的“两新”党员,外卖员郭正强高兴地说。
自南通市崇川区积极推进开放式主题党日制度化、常态化以来,唐闸镇街道将非遗作品以红色集市的形式加入主题党日的活动中,力争让辖区党员群众都参与其中。邀请非遗传承人作为集市主理人,特别制作了以党建引领非遗传承、细看十年家乡巨变为主题的风筝作品进行展示,并现场教学板鹞风筝制作技法。通过具有非遗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风筝的线越拉越长,党群的心也越靠越近。
阵地选树,跨界破圈赋能文旅融合
说起非遗文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变,新园社区党委书记周红军感触颇深:“非遗文化对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改变挺大的。这其中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愉悦身心的同时更能坚定文化自信。”
近十年来,非遗赋能文旅融合成为崇川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唐闸古镇北市景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于其他的商业景区,唐闸古镇在保留了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将非遗文化与文旅项目紧密结合,并加入红色党建元素,依循重要时间节点,推出党建主题非遗文创产品。使北市景区在具备游乐属性的同时,更兼具“学”与“做”,“唐家闸”已然成为周边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学习思想,凝聚共识的新阵地,同时也为拉动运河沿线的文化旅游消费带来更多机会。
非遗的活化传承不仅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而且为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一方面,南通市崇川区积极力推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注重非遗文化与现代文明生活接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保护与非遗传承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共享保护成果,惠及全区人民。在南通崇川,“非遗+”在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逐渐迸发出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