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一座博物馆,浓缩两千五百年运河时光
来源:交汇点新闻   2024-09-04 10:34:00

三年晋升国家一级馆,线下观众近一千万人次——

一座博物馆,浓缩两千五百年运河时光

8月31日,“水韵江苏·精彩非遗”展示季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启动,中运博的参观预约名额又变得紧俏起来。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中最具标志意义的建筑之一,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中运博,如一艘扬帆的巨舟静泊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巨大的“船舱”里装载着1万多件文物和2500年时光。3年多来,它依靠创新展陈理念一跃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用美好体验吸引累计近千万观众……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中运博开馆三周年之际,且让我们踏上中运博这艘“巨舟”,回看它上一程做对了什么,再眺望它下一程将驶向何方。

游客在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冯凯敏 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运河故事,在这里换一个讲法

凡是来过中运博“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的观众,都会被一件巨型展品所震撼。它就是宽25.7米、高8米的古汴河剖面,这是当前全国最大的可见、可展示的古河道剖面。站在这一墙古河道前,无人不发思古之幽情,唐宋元明清不同地层的细微变化,配以考古学家的标注和出土的实物,仿佛一部剖开的历史,诉说着千年往事。

为什么要将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变为博物馆展品?这与中运博的展陈理念有关。

作为中运博馆长,有着20多年博物馆工作经验的郑晶经历了中运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回望建设之初,中运博“零藏品”起步,缺少“镇馆之宝”,只能另辟蹊径,从展示“新理念”、塑造“新体验”入手。“中运博文物的珍贵基因可能不那么强,但每件文物都可以非常好地讲述和运河相关的人民生活的故事。”郑晶介绍,在展品不足的情况下,馆方采用以大型文物为主体、小型文物组团陈列的方式,充分利用高旷悠远的空间构造,以不同高度的空间动线凸显核心文物,给观众更强烈的震撼。

“文物是讲述历史故事最生动有效的载体。因此,我们把有限的文物放在了最需要的地方。”郑晶说,中运博从基本陈列开始,搭建了一个可持续、差异化的展览体系。但对于只有3载“芳龄”的新建博物馆来说,仅靠基本陈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持续推出高水平的临展才能提升观众黏性。

中国大运河千里通波,途经无数文化名城,“运河城市”系列特展“因运而生”。2022年5月,该系列首展——“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一经推出,就入选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此后,中运博又陆续策划推出“文化遗产”“运河艺术”“运河非遗”“世界文明”等系列展览,全方位、全视角、差异化地阐释大运河沿线文化的丰富内涵。3年来,中运博共50场精品展览于线上线下接连推出,成功制造公众热点、吸引媒体聚焦。截至今年8月底,该馆已累计接待线下观众接近1000万人次,线上观众超5.5亿人次,这让中运博立住了“网红馆”人设。

如何让高科技加持讲述运河故事?博物馆依托融媒体技术,制作多个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大运河畔的美好生活。“沙飞船”展区如今是中运博最热门的体验场所之一,站在甲板上,游客可阅览360度环幕上呈现的古时大运河繁忙景象,可谓“船在河中走,人在画中游”。

开馆至今,中运博每日的参观人次限额一提再提,从最初的7000张增加到目前的1.8万张,场馆却依然每日爆满。这3年,中运博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先后获得第十九届(2021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项目、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等荣誉,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和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

沉浸式,让文化交流互鉴更“共情”

今年6月16日是中运博三周年馆庆日。当天,中运博携手法国巴黎沉浸式大皇宫推出“揭秘威尼斯”沉浸式数字展,在4号和8号展厅分别展出《刺客信条》游戏体验和“揭秘威尼斯”沉浸式影片,带领观众从数字化视角感受威尼斯这座世界知名运河城市的恢宏与梦幻。

自建馆起,中运博就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作为一项重要使命。2023年度,该馆打造运河城市系列艺术展——“乔治·莫兰迪”,以及“世界文明系列”首展“重回安第斯——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展。前者携手意大利罗马国立现当代美术馆、伊玛格艺术馆以及乔瓦纳尔迪收藏,为观众呈现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一生。后者汇集秘鲁14家博物馆的168件/组展品,重现印加人及其帝国所创造的引人注目的物质成就。今年6月起,中运博推出“俄罗斯先锋艺术展”等展览,为丰富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发挥了积极作用。

将外国文化请进来的同时,博物馆还持续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民间。三年来,中运博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和特色文创产品,不断加强优质文化资源供给。

在常态化社教活动中,中运博围绕湿地水情、非遗、运河之韵以及大运河名人等主题设计特色活动,让公众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同时,博物馆积极加强馆校合作,先后推出“运河之韵”“运河‘职’多少”“非遗手作”“湿地水情”等10余种常态教育活动。仅2024年第一季度,该馆就推出社教活动、非遗展演、专家讲座等专场活动107场,研学空间、运河迷踪等微研学活动1556场,今年春节期间“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参与人数达132706人次。

紧跟当下青少年青睐的项目,中运博联手旅游平台打造“双城记”研学,2023年度走进故宫博物院、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31座文博场馆,促进运河城市互动交融。其中,“相约云端智‘汇’运博——线上研学活动”项目获得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大众表达,中运博从产品开发授权、合作伙伴拓展、经营模式升级等方面入手,以馆藏“锡质鱼形壶”“荔枝纹金套碗”以及“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等为灵感,打造了涵盖文房类、玩具类、礼品类等特色文创体系,2023年度共上架文创产品791款。

同发展,一座博物馆与一个城市的共生

如今,在大运塔和今月桥上打卡三湾景区,也成为参观博物馆的一个重要项目。

曾经,三湾地区热电厂、化工厂林立,各式仓库、码头间夹杂棚户区、垃圾场。大运河申遗时,凝聚古人水工智慧的三湾,因河道停有大量垃圾船而未被列入考察对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尤其是中运博的选址和建设,让三湾彻底改头换面。如今,这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标志性项目正有力推动三湾区域从“工业锈带”向“文旅秀带”华丽转变。

近年来,扬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重大标志工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引领带动作用,以文化保护传承赋能城市更新和民生幸福,全力推进三湾片区建设。该市累计投入30多亿元,搬迁三湾段沿线企业89家,其中不乏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利税近20亿元的大企业。此外,系统化治水与高品质植绿持续提升片区生态环境,让三湾地区再现运河盛景。

在中运博带动下,集“非遗体验、文化展示、餐饮度假、购物娱乐”于一体,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大运河非遗街区,如今也已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数据显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去年接待观众超420万人次,其中节假日80%以上的参观者来自外地。2023年,扬州累计接待过夜游客1109.36万人次、同比增长96.91%,较2019年同期增长18.4%,其中中运博的贡献不可忽视。

如果以整个扬州城为坐标经纬,中运博和三湾片区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显现出超越文旅的意义——从城市片区布局上看,三湾西侧是充满现代活力的经济开发区,东侧是洋溢生活气息的综合功能区,北面是被整体保护的扬州古城;从博物馆旁边的游客码头坐船观光,南可抵长江边的瓜洲,北可达扬州古城的东关街等码头。这印证了中运博和三湾片区对丰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均衡城区发展的非凡意义。

9月5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即将开幕。三年前的2021年,中运博开馆是当年论坛的一大看点。三年后,在中运博线下观众即将突破1000万人次之际,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再次回到中运博。郑晶表示,“中运博在建立之初便确立从文旅融合视角创新国家文化公园休闲服务的发展目标,致力于成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的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场所。我相信,这艘‘巨舟’将带着更多美妙、醇厚的体验,平稳地驶向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宁

标签:大运河;运河;博物馆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1_imageslim.jpg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在砖头上雕琢出属于自己的事业。
67108_91d7f4a3-57c5-493c-856e-a23c3e74b219.jpg.jpg
9月10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
1_imageslim.jpg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
WUnx32uKDimK22BaQWft4bqe.jpg
9月5日,巴黎残奥会女子铅球F64级决赛开赛,江苏运动员姚娟以12米53的成绩夺得冠军。
微信截图_20240905094125.png
在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2024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将于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扬州启幕。
本网策划
微信图片_20240703093100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