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专场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23-08-08 15:34:00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系统反映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担当新作为,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五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工信厅副厅长徐军,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大数据局局长范建青,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省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四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发展和安全并举,以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为主要抓手,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省工信厅徐军副厅长介绍坚守实体经济,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加快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等情况。

徐军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苏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传播报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在7月份视察江苏时又针对性地强调,江苏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谋划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几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之以恒锤炼实体经济看家本领,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总体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6个字:一是全。基本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31个制造业大类全覆盖。二是大。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3%,居全国第一,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石化5个行业年营收超万亿元。三是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提升至91.9,连续三年全国第一,10个集群入围全国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船舶海工、工程机械等多个细分领域产业链条完整,规模全国第一。四是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1.1%、49.6%。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全国15%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五是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6.4,连续八年全国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占比达到11%。今年有1.5万家企业启动实施智改数转项目,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六是专。配套能力强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总数达到1504家,数量跃升至全国第二位。

持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长期看奠定了江苏产业雄厚基础和持续不断创新发展的潜力,从短期看则在严峻复杂形势面前促进工业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态势。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好于周边,特别是新三样出口增长29.6%、总量全国首位,工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下一步,我们将从三方面抓好推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坚实支撑。

一、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将坚持把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卓越产业链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梳理提出1650产业体系,进一步强链壮群,加快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跃升。一是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研究出台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的政策措施,制定世界级集群培育标准体系和分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我省更多优势集群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印发实施《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逐群逐链建立“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推动政策资源和工作抓手进一步聚焦,提升省级集群竞争力。二是推动优质企业向世界一流企业攀登。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计划,围绕强链补链延链,梳理建立5家准链主企业、20家骨干企业、100家重点企业的阶梯培育库,一企一策促进发展。制定省级领航企业认定标准,实施专精特新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国家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凤凰涅槃。坚决摈弃传统产业就是落后产业的观念,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五大行动,推动重点传统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重点行业老旧装备全面更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滚动实施百项重点节能降碳工程,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等培育,全年新增省级绿色工厂300家左右。

二、聚焦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江苏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将持之以恒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上展现新作为,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构建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系统布局企业创新载体。聚焦16个集群和50条产业链,“点上”引导广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链上”围绕卓越产业链持续布局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面上”积极打造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动形成“点-链-面”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尽快实现16个集群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全覆盖、30条优势产业链和领航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二是组织企业技术攻关。我们将系统推进创新项目的实施,一方面组织省内企业积极承担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另一方面,组织实施省级重大技术难题协同攻关,聚焦关键技术领域,编制发布技术难题清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省市联动,每年实施不少于50项的协同攻关项目,努力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产品。三是以“推用转”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见效。定期编制发布新技术新产品目录、信创产品图谱等,推动优质基础产品和先进工艺一条龙应用,每年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000项以上。探索出台省级首购首用扶持政策,每年推广不少于50项首台(套)装备、10项首批次新材料、50项首版次软件,突破初期市场应用瓶颈。发挥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平台作用,建立实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成果库,推动一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落地见效。四是推动产业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聚焦重点产业链绘制产业人才图谱,高质量组织实施制造业领域国家和省人才专项计划,遴选支持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引导高端紧缺人才向优质企业和平台集聚。

三、聚焦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企业智改数转是江苏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作为,也是打造数实融合强省的关键之举。我们将想法设法推动6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渐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带动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加快构建产业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推行智改数转标准和理念。积极宣贯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等国家标准,今明两年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免费诊断全覆盖,编制13个集群中40条产业链智改数转指南,推广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600个以上,初步解决中小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愿转难题。二是全力构建智改数转推进体系。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思路分级分类精准推进。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设备和业务上云、广泛应用小快轻准的软件系统,实施数字化单项应用改造。推动“双千兆”网络和“5G+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建设,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网络化集成改造。支持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循序渐进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改数转标杆企业,争创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三是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把新一代信息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纳入1650产业体系进行培育,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制定实施《关于深化软件名城名园建设 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省市联动推动南京、无锡、苏州软件名城发展和工业软件自主创新。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车联网等先导区,打造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生态。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是制造业。今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也是我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行动。《行动方案》明确了加快建设质量效益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强省这一目标,提出了江苏要成为制造强国重要支柱、先进制造战略重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3大战略定位,以及集群筑峰、创新强基、高端跃升等8大行动等27项举措,将有力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今天,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徐厅长。

下面请省发改委高清副主任介绍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服务业新体系建设、两业融合发展等情况。

高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我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旗帜鲜明地指出,“始终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信书记、许省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我委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巩固先进制造业领先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等工作为抓手,扎实推动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着力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位谋划强化政策引导。今年1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12方面共42条措施,坚决把中央提出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落到实处,积极稳定实体经济运行。近年来,我委牵头制定了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33条等系列综合性文件,以及汽车、钢铁行业规范发展意见、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方案等专项性政策,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发展。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制造业增长8.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前列。务实推动产业布局优化。统筹推动石化产业沿江战略性转型和沿海战略性布局;着力推进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打造沿江沿海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强汽车产业落后产能整合,扶持骨干企业和优势地区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深化苏南、苏北产业合作,以南北共建园区为关键抓手,推动省内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持续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对接、产业有序转移、产业链高水平双向融合。扎实推动省重大项目建设。今年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们锚定“上半年开工率75%,9月底前全部开工”的目标要求,合力推动省重大项目早开工、快建设,为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提供有力支撑。截至6月底,今年计划新开工的133个省重大项目已开工117个,开工率88%,顺利完成“上半年开工率75%”的任务目标。在建项目已完成投资3633亿元,完成率64.1%;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198亿元,完成率61.9%,均快于序时进度。

(二)有效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

出台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方案。印发《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坚持融合化、集群化、绿色化、差异化、市场化发展,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化转型、卫星互联网等重点产业方向,推动省内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分集群、按梯次推动“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苏州市先进材料产业融合集群、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融合集群、常州市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南京市高端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融合集群、盐城市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等5个集群确定为首批试点示范集群,下达2023年度5亿专项资金支持集群发展。组织开展苏州、徐州、常州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评价工作,持续推进国家级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2022年常州智能制造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推动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9.6%、41.1%,比去年同期分别提升0.7个、1.3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中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锂离子电池制造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6.5%、36.9%、28.8%,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电池、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72.2%、1.4倍、44.5%、18.6%。

(三)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关键增量

印发《江苏省2023年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组织开展《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规划及建设方案中期评估,系统总结规划实施的成效亮点,查摆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继续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推动苏州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上半年已发布两批次共计18项应用场景清单并公开征集解决方案,举办6场应用场景对接系列活动,涵盖智能制造、金融、交通、医疗等领域,数字经济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上半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9万亿元,同比增长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约6500亿元,全省网络零售额5693.4亿元,同比增长8.4%,位居全国第五位。

(四)前瞻布局推进未来产业

我省未来产业发展基本与全国同步,氢能、第三代半导体等细分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我委编制《江苏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研究报告》,提出构建“10+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即发展未来网络、第三代半导体、氢能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培育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生物育种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抢先布局前沿领域。统筹全省优势资源,指导各地协力抢占新领域、抢抓新赛道,南京市、苏州市出台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无锡市明确构建“465”产业体系,积极抢位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前沿领域;常州市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空天信息产业等领域。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紫金山实验室先后突破网络操作系统等一批网络“命门”技术,6G太赫兹无线通信创造全球最高传输速率纪录。盐城市虚拟轨道交通(SRT)一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行,成为全国首条投入使用的超级虚拟轨道列车。中科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研发的“问天1”类脑超级计算机成功实现约5亿神经元仿真,领跑国内类脑超算水平。无锡建成世界首座高真空薄膜型液氢储运模拟舱,推动我国氢能高密度储运技术实现关键性突破。

(五)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统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致力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路径。2022年12月,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均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高标准推进两业融合。在全国率先启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先行先试持续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张家港市、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2个区域,以及徐工集团、中天科技、苏宁易购、双良集团、康缘医药、波司登等6家企业入选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数量居全国前列。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把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331”工程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方向升级。“十四五”期间已优选培育192家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209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并在其中优选确定47家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8家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成为国家两业融合典型。

下一步,我委将围绕打造科技强省、制造强省目标,聚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重点产业链培育,更大力度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一是巩固制造业领先优势。加快研究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综合性政策措施,下大力气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快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深入实施《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全力打造集群梯度发展体系。

三是持续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新兴数字产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探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活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四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全面落实《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内容平台等建设,促进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胡竹

谢谢高主任。

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央视总台记者: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江苏考察首站到了苏州,在苏州考察参观了工业园区展示中心和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请问苏州下一步在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呢?

范建青

感谢您的提问和对苏州发展的关心支持!我是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范建青。实体经济是苏州经济的根基所在、特色所在。近年来,苏州坚持集聚创新要素,全力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持续提升苏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市工业门类齐全,拥有35个工业大类、172个工业中类和513个工业小类,规上规下工业总产值超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1.3万家,被誉为“全球工业大市”。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2万亿元,占比达53.7%。获批创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材料领域“国之重器”苏州实验室挂牌组建,总规模达150亿元的国家工业母机基金成功落户,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创成全省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有3家企业入选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有45家工业企业(集团)营收超百亿元。入围2022年全国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代表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有6家在苏州,全国第一、约占全国1/8。累计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4家、全省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51家、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1家,均居全国第四。

下阶段,苏州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坚定信心决心,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攀升。编制出台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优势产业,加快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三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世界级,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创一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持续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保持工业投资稳定增长。

二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做强重大科创平台功能,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全球材料创新高地,加快“一区两中心”等建设。并依托高能级平台载体,强化战略科学家培育,引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瞄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领域、紧缺环节、薄弱之处,招引更多高端产业项目,围绕工业母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梳理卡脖子清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更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积极打通堵点、接通断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全面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不断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信创、元宇宙等新兴数字产业,编制苏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指数。出台苏州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新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强化“灯塔工厂”培育,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动标杆企业面向行业加强技术服务输出。加速“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创新提升,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5G全连接工厂。强化工业互联网对“数实融合”的基础支撑作用,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配套和融通创新水平。

四是推进传统产业创新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支持冶金、化工、纺织服装、家具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树品牌、提效益,用高水平增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应用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服务化转型,实现制造业的价值链由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向以提供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加快绿色化改造,培育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推进集约化转变,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开展镇村工业集中区优化整治提升,落实鼓励“工业上楼”工作试点方案,盘活存量工业用地,为产业优化升级腾出更大发展空间。

谢谢大家!

新华网记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新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着力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支撑和示范作用。请介绍一下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情况及下一步考虑。

赵建国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全省科技系统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产业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发展走势稳步增强。“十三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10%左右,今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5.4%,高于工业0.7个百分点,保持平稳恢复态势。智能装备、电子及通讯设备、新材料产值超过万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全国第一,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连续3年保持近40%的高速增长。近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瞄准产业重大创新需求,每年实施200项左右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纳米科技、超级计算、生物医药、物联网等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居国际前列。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研发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东南大学崔铁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微波段现场可编程衍射神经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原型;无锡永阳科技研制的全国首个呼吸机芯片实现国产替代和规模化应用。

三是企业主体更加突出。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05家,约占全国总数的19%,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7万家、稳居全国第一。全省8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70%的有效发明专利由企业创造。大力培育16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达4.4万家、居全国第二,规上高企以占规上工业企业30%的数量创造了39%的工业产值、51%的利润、69%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四是创新集群规模显现。全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19家,涌现出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无锡高新区物联网、常州高新区光伏、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省建有省级以上高新区54家,高新区以占全省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31.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55.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聚焦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的重大要求,抢抓新技术革命协同融合战略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力、影响力为主线,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构建现代化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聚焦重大科学前沿或重大产业前瞻问题,支持顶尖科学家牵头实施一批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快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创新突破。推进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数字经济科技攻关专项行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动态调整,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二是加强重大科技平台培育建设。坚持使命导向、任务导向,全力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加快实施国家6G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高标准建设国家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EDA技术创新中心,预研建设苏州材料科学综合研究设施、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等,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供给。

三是加快培育科技企业集群。发挥科技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加强对16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集成支持,培育若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调整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制,制度化实施“两增两减”行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应认尽认”、政策红利“应享尽享”。大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确保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保持全国领先。

四是加强前沿科技布局。瞄准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类脑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和储能、深海深地空天、合成生物、细胞和基因技术、未来网络、先进计算、元宇宙等前沿方向,分领域开展技术跟踪和发展趋势研判,编制前沿技术路线图和重大平台、战略人才、重大项目“一图三清单”,支持优势科研单位加快战略性、前瞻性、先导性前沿技术研发突破,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五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覆盖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立省、市、县(区)三级载体梯度培育体系。加强和优化科技金融供给,加大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做强做优做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鼓励高校院所联合骨干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成果熟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现代快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考察江苏时指出,“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要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请问常州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上,有什么样的谋划和举措?

黄澍

感谢记者的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常州将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认真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探索上贡献常州方案、展现常州担当。

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支撑全市阔步迈向GDP万亿之城。2022年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省最高,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万亿元、总量全省第三、增速全省第一,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和工业大奖数全国地级市第一。今年上半年,常州制造业继续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在指标完成方面,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4%,全省第四、苏南第一;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0.9%,全省第三、苏南第一。在指标质态方面,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2%,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7.4%,税收占比85%,上述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主要在四个方面表现亮眼:

一是“新能源之都”建设全面起势。1256家新能源规上企业开票销售3825.4亿元、增长28.1%;全市新能源汽车1-7月份产量达33.08万辆,同比增长119.4%,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外贸“新三样”出口增长27.7%。新能源应用渗透不断深化,在新能源汽车“见车率”方面,月度渗透率近40%;在充电设施“见桩率”方面,新增公共和专用充电场站143座,公共领域和自有充电桩累计达到4.6万个,至少可为13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在光伏电池“见板率”方面,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26.5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193.3万千瓦,党政机关分布式光伏建设覆盖度接近50%。二是优势产业集群高端高质高新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入选省级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示范名单,武进工业协作机器人等5个集群入选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三是产业创新发展动能加速集聚。高能级创新平台稳步推进,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挂牌,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建设。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专精特新企业,3家企业入围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新增8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组织科技攻关“揭榜挂帅”,中榜项目23个,金额8190万元。大力推进招才引智,引进各类人才超5.2万人、增长24.4%。四是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新增省级智能工厂12家,累计27家、列全省第三,江苏时代通过“全球灯塔工厂”初审,常州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

目前,我们正按照“1+5”的工作思路,加快构建具有常州辨识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是以“新能源之都”建设为牵引,“5”是以创新驱动、固基强链、生态营造、开放合作、数实融合为主攻方向。

一、聚焦下好新能源之都“先手棋”,一马当先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把建设新能源之都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局中的重点、重点中的关键、关键中的具体,以打造万亿级产业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树立示范和品牌带动城市能级整体跃升。在产业发展方面,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谋划第二增长曲线,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以整车带动、头部牵引,聚焦电机电控、车规级芯片、智慧底盘等领域精准发力,聚力推进重点企业跨界转型、头部企业招引并购、初创企业孵化加速,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在应用推广方面,打造新能源应用的标杆城市,在不断提升新能源“三率”的基础上,争创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加快城市公交、物流、出租、环卫等领域车辆新能源替代,适度超前规划布局新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光储充检一体化智慧能源场站,打造更多集成常州制造、融合智能技术、服务模式领先的新能源应用场景。在打响品牌方面,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城市品牌融合共进的“常州路径”,树立更多像理想汽车、比亚迪这样的代表性新能源品牌,聚沙成塔托举起城市形象,策划推进新一轮“世界新能源博览会”、院士恳谈会、供应链大会等产业盛会、科技盛会、交易盛会,实现城市与品牌紧密结合、相互成就。在机制创新方面,率先发布《新能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地方标准,加快推动《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地方立法,固化先进做法,鼓励创新容错,以法为舵,护航新能源产业与城市新能源生态全面提升。

二、聚焦点燃创新动能“强引擎”,一往无前跑出自立自强加速度

锻强创新第一动力,加速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常州力量”。做强平台载体,蹄疾步稳推进龙城实验室建设,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等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省级氢能装备产品质检中心。培育创新主体,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制定(潜在)独角兽企业成长支持计划,力争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400家、总数超500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超50家、瞪羚企业累计超700家;大力推动“揭榜挂帅”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营造创新氛围,充分发挥产科教联盟枢纽作用,有效整合龙头企业、科研平台、合作单位,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地方立法,积极承办第十二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高质量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更好护航创新创业活动、领航新能源之都发展。

三、聚焦筑牢支柱产业“压舱石”,一着不让打出强链补链延链组合拳

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塑强“单兵”能力,加速培育百亿企业、民营500强等重量级企业,形成更多细分领域“头雁”,壮大“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队伍,整体提升企业梯队实力。加速强群优链,贯彻省“1650”产业体系部署,结合常州实际,聚焦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3条优势产业链,强化靶向补链、以企引企、聚企强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压茬推进产业基础再造,焊牢“断链”、“卡链”风险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坚持双轮驱动,推进传统产业进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闯出差异化发展“蓝海”;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储能、氢能、先进碳材料等关键领域,孕育未来增量。推进两业融合,发挥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影响力,集聚优质工业设计资源,探索新业态新路径,推动更广泛、更深层次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四、聚焦厚植宜商宜业“生态林”,一心一意打造人才近悦远来梦工场

以更强担当、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速推动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有机融合。增强金融托举力,定制多元化金融产品,积极稳妥扩大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和链主企业拓展供应链金融,畅通上下游企业融资渠道;做大做强“龙城金谷”,加速集聚产业基金,引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实施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计划”,加速资本市场“常州板块”扩容提质。汇聚人才向心力,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持续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系列活动,全域布局建设人才公寓,让天下英才在常州创业有机会、创新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温度。彰显营商软实力,高水平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策非申即享、直达快享,完善“拿地即开工”“竣备即发证”等全周期服务,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1条,确保营商环境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五、聚焦扩大全球产业“朋友圈”,一以贯之开辟高水平开放新航道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龙头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推动支持外贸外资稳定发展、扶持优质外资重大项目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落细,留住优质存量外资,引导在常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实现规模化、基地化、总部化发展;依托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积极推动项目引进和产业合作,把更多高质量外资“请进来”。着力释放外贸新动能,抢抓“新三样”出口崛起机遇,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和通关效能,推广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出口货物“抵港直装”等便利化措施,力促新能源产品走出国门、乘风破浪;广泛链接外贸资源,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打响国际品牌。积极探索“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建厂、投资并购等多种形式,构建全球化布局,加强RCEP、“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从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两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六、聚焦修好数实融合“必修课”,一鼓作气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数字赋能提升常州智造核心竞争力,发挥对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强大驱动作用。扎牢“十链带百企、百企育千景”生态框架,推进建设“链主”主导的协同平台,打通供应链价值链,带动全链同频转型;壮大标杆阵列,扩大示范覆盖,力争灯塔工厂、国家级智能工厂实现零的突破;推动建成1000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的应用场景,提供多元化转型路径。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汽车电子、工业软件等新兴领域,建设大数据、AI算力等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打造“产业大脑”,发挥数据应用倍增效应,赋能制造业全流程模式变革。持续升级数字“底座”,推动5G基站、千兆光网深度覆盖,拓展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支持高能级“双跨”、特色化、专业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最后,衷心感谢媒体朋友们对常州的关心关注,诚邀大家到常州走一走、看一看,近距离感受龙城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谢谢!

胡竹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标签: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e5af7f27-3353-42bb-ab31-5d33d7ebcebb.jpg.jpg
扬州“护线爱鸟”示范经验多次亮相国际舞台,赢得海外国家关注。
d498d86b-1a99-4360-b88b-028799ac470d.jpg
这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
OXnqJecTd4xC4nxTCW2AEHl2_副本.jpg
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5大行动、1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和24项具体举措。
微信截图_20241216164725.png
随着欧美年终购物季的到来,南京跨境电商出口持续升温。
微信截图_20241213111118.png
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鼓楼医院工作的罗伯特·威尔逊医生是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周纪穆则担任他的助手,两人携手救助难民。
本网策划
微信图片_20240703093100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