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下午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无锡专场。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军围绕“聚力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精绘‘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图景”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围绕聚力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精绘“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图景进行发布。
我们请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军为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与赵市长一起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敏,无锡市副市长周文栋,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彭红宇,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新吴区区长章金伟,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曹文彬。
下面我们先请赵市长介绍情况。
赵建军:
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大家见面,介绍无锡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我代表无锡市委市政府,对各新闻媒体、各位朋友长期以来给予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无锡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和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压舱石”,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奋力交出“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的过硬答卷。“经济强”成为鲜明特征,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55万亿元、较2014年接近翻番、位居全国地级市第2位,人均GDP去年达到20.63万元、连续四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多年领跑全省,6个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3个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A股上市企业数量全国第八,“中国企业500强”等四张榜单入围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一。“百姓富”成为共同追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2:1、苏南最优,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5.6万人,村均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过790万元,连续四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环境美”成为靓丽底色,PM2.5年均浓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为十年前的三分之一,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二位,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和藻情均创16年来最好水平,万元GDP能耗0.26吨标煤、全省最优,实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全覆盖。“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生动图景,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群,在省内率先实现一级博物馆全域覆盖,一百多个“钟书房”阅读空间遍布全市,连续五届荣获“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七星级奖”,锡剧、紫砂、泥人等非遗生机勃勃、焕发新的活力,社会文明程度指数居全省前列。
当前,全市上下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继续走在前做示范。特别是在着力稳经济、促转型、防风险、惠民生,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展现“新时代工商名城”风采。务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进一步提升创新实战性实效性、产业竞争力影响力,争当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阵地。坚持先立后破,用新技术巩固传统产业领先优势,力促到2027年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分别达43%、55%,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重点发展未来产业整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和现实能力,加快形成无锡特色和比较优势;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各板块集中优势力量干自己有基础、能干成的事,实实在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更好唱响“太湖美”。坚持把加强太湖治理、重现碧波美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标志性工程,持续强化外源减量、内源减负和生态修复、应急防控、能力提升,狠抓全域排污口整治、农田尾水治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升等重点任务,每年投入太湖治理资金超100亿元,力保无锡的13条主要入湖河流在明年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推动太湖水质和藻情一年更比一年好、尽快实现根本性好转。
三是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更好拥抱“大上海”。无锡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坚定参与者、重要受益者,我们正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聚焦互联互通、产业科创、民生保障等领域,更大力度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让上海与无锡的故事越来越精彩。同时,我们还将主动发挥产业互补、科创联动、乡贤资源等优势,立足长三角务实推进与粤港澳、京津冀的战略互动,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在无锡集聚、配置、增值。
四是守护传承江南文脉,更好打响“文化牌”。把文化传承与推动发展融合并进,赓续弘扬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诚信创新的工商文化、筚路蓝缕的创业文化,焕新打造太湖明珠、大运河、苏东坡等城市文化IP,持续壮大数字电影等标志性产业影响力,大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交融赋能的文化名城,打造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样本。
总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扎实实、踏踏实实,聚力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精绘“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图景,务求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无锡的应有贡献!
我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赵市长。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
刚刚赵市长谈到了无锡要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如何理解新时代工商名城这个概念?无锡又将实施哪些具体举措来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
赵建军:
谢谢您的提问。对于无锡,我们常用四句话来介绍,叫作“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工商名城一直是无锡发展的标识,也是最亮丽的注脚。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既是新形势下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对无锡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许。我理解,新时代工商名城至少有这么几个关键词:一是实业报国。100多年来,无锡众多企业家不忘初心,通过兴办产业、发展实业来报效国家、回报乡梓,形成了“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充分体现了无锡企业家乃至整个社会厚重的工商基因,这是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的核心密码。二是开放包容。无锡南来北往、以水兴城,北倚长江、南拥太湖、大运河穿城而过,原来很多的民族工商业企业都布局在大运河两侧,良好的物流条件吸引了生产要素和人流、资金流的聚集,这种迎天下客、合作共赢的开放氛围延续至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到无锡聚集,也为我们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三是自立自强。无锡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企业家都特别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敢为人先勇闯无人区,勇于突破自己、突破产品、突破技术水平。我们更要坚决落实好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等一系列重大要求,着力夯实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引领力,打造更具韧性活力、更加自主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时代工商名城绘出精彩图景。
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突出“五个为”:一是产业为基,我们正在聚力建设“465”现代产业集群,特别是聚焦4大地标产业、6大优势产业和“5+X”未来产业,坚持“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坚持加强“链主企业+骨干企业+新锐企业”引育,全力打造世界级物联网产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产业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机械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创新为要,加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和创新生态建设,加快打造太湖湾科创带“一带多城”,高水平运行太湖实验室、市产业创新研究院等一系列平台载体,实现和推动重点产业新型研发机构全覆盖,特别是重视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政府服务推动和高校院所的支撑赋能“三个作用”,把更多的科创资源、更多的目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到2027年在重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组建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建成10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三是企业为根,发挥好现有115万家经营主体在稳就业、稳运行、稳大盘中的主力军作用,助力更多企业“上量、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为无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双突破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500家。四是项目为王,树牢“大抓项目、抓好项目”鲜明导向,建强用好15个全球招商网络平台,协同推进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机构招商和乡贤招商,完善落实项目全链条推进机制,同时加强各类要素保障,实施产业焕新行动,到2027年整备推出3万亩连片净地、10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确保每年招引超50亿元项目15个以上,开工、竣工重大产业项目各100个以上。五是环境为金,统筹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持续打造“无难事、悉心办”和“无事不扰、有呼必应”品牌,强化产业配套、物流运输等功能完善,帮助企业解决好用地用工用能用钱等需求,既重点服务好“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全力扶持好“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努力让各类大小经营主体在无锡运营成本更低、办事效率更高、投资贸易更便利、发展预期更稳定。
光明日报记者:
刚才赵市长围绕“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介绍了总体思路举措,无锡作为江苏发展的重要支撑,下一步在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还有哪些具体措施?
蒋敏:
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刚才提到的“无锡作为江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三年无锡GDP占全省比重保持在12%左右,居内地万亿城市第14位,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作出了贡献。今年我们确定经济增长目标为5.5%左右,一季度增长了6.8%,分别高于全省、全国0.6和1.5个百分点,为挑大梁开了个好头。下一步,我们将紧紧锚定全国位次和全省比重,强化勇挑大梁的自觉担当,抓好重点和关键,更好统筹投资、消费、外贸等各项工作,以实现“四个有”的实际行动,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一是有效益的投资。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作用。今年1—4月,无锡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0.1%、25.9%、16.1%,位居全省第三、第二、第三,展现出强劲的投资增长势头。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把握国家和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机遇,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谋划和推进实施工作,并出台2024年扩大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重点围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长江沿线绿色融合发展、支持民生领域提质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快推进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通过落实市领导挂钩机制、金融赋能、加强要素保障等措施,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全年竣工重大产业项目100个;抓好全球招商推介和项目跟踪服务,力争在超50亿元、超百亿元项目上取得更大突破。
二是有潜能的消费。今年以来,我们打造“太湖购物节”等消费品牌,发放消费券超亿元、撬动消费45亿元;深挖樱花季、马拉松等场景潜力,3月以来鼋头渚等赏樱地实现旅游总收入超40亿元,无锡马拉松创国内报名人数纪录;在省内率先推出“以旧换新”激励措施,累计带动汽车、家电等消费开票超20亿元,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3%,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充分发挥无锡本土产业和市场等优势,聚焦家电家居、汽车、电动两轮车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太湖购物节”等促消费主题活动,提升消费者以旧换新的积极性,放大政策综合效益。
三是有韧性的外贸。2023年无锡外贸总额达7065.32亿元,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4月,全市累计外贸进出口2328.1亿元、总规模全省第二,同比增长8.2%,占全省比重13.4%。受益于无锡—仁川航线加密,将带来全年约15亿美元的增量。下一步,我们将重点组织参加164 场境外货物贸易展会,指导举办好长三角跨境电商交易会,进一步推动我市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实现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
四是有活力的市场。2023年无锡各类市场主体近115万家。民营经济是无锡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贡献了全市六成以上GDP和工业产值、八成以上新设企业、九成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发展成效与无锡一流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去年无锡获评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地级市”。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擦亮营商环境品牌,加快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方案7.0版,加强惠企政策研发与供给,进一步优化完善企业监管检查方式,着力解决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等问题,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比如,去年我们依托“无难事、悉心办”锡企服务平台,实现政策精准触达企业,开通“惠企留言板”,42项政策“免申即享”,通过平台向9.9万家企业兑现资金12.09亿元。今年将继续升级平台功能,加强政策归集,丰富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完善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中新社记者:
现在大家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请问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无锡将如何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呢?
周文栋: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天的未来产业,就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新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无锡以“制造业的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落地”为主线,系统谋划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5大未来产业,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X个未来产业新方向,形成了“5+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无锡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以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为目标,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着力把握三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抓好创新策源。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引擎。我们着力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研究计划,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前沿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网络。无锡率先与国内首批12家未来学院达成战略合作,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为例,我们合作共建的北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落地仅一年,已启动包括智慧医学平台脑机接口项目、MG53蛋白新药项目、肿瘤m RNA疫苗等在内的5个项目,全力抢抓“AI+医疗”新机遇。我们还聚焦未来产业领域,依托“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每年实施3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充分发挥江南大学、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在锡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借力清华大学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光子芯片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力量,推动更多“从0到1”的重大突破、从“1到10”的产业应用,夯实未来产业技术策源基础。
第二个关键是抓好主体培育。企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无锡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2家,这是我们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引导一批竞争力强、产业发展赛道潜力大的领军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牵头搭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企业切入未来产业新赛道;另一方面围绕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布局未来产业特色园区,抢抓央企、头部企业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契机,招引落地一批旗舰型、标志性项目,集聚一批“新赛道”企业。比如商业航天领域,我们利用无锡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企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和资源,规划航空航天产业园,吸引了蓝箭航天、东方空间、天兵科技等众多头部企业落地,围绕“星、箭、网、端”全链条和“研、产、运、用”全环节,集聚商业航天企业110余家,既带动了我市派克新材、江苏隆达等本地企业切入新赛道,又为无锡未来产业营造了新的发展优势。
第三个关键是抓好应用牵引。应用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推进器。我们以应用需求促进未来产业发展,以技术发展培育市场需求,加快未来技术早期应用场景的建设和跨界应用场景的开发,组建未来产业场景应用促进中心,定期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结合实际开发特色化示范场景,打造“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应用创新体系,以先行先试、融合应用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发展。比如车联网领域,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和边缘计算的深度应用,城市级交通信息实时服务和区域级交通优化服务、安全预警服务得到拓展,3487辆智能网联汽车、301辆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性与效率持续提升,去年无人驾驶小巴服务25.8万人次、无人物流完成312万单配送,累计自动驾驶里程280万公里,培育了车联天下、天安智联、航天大为、斯润天朗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生态体系,更需要在数据、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我们组建市人才集团加大优秀人才引进,成立市大数据集团推动数据的有序快速流动,设立市天使投资基金强化科技金融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撑。未来产业的竞争如百舸争流、才刚刚开始,无锡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愿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努力,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探路。
科技日报记者:
无锡高新区是无锡乃至江苏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在“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当前无锡高新区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章金伟:
感谢科技日报社记者的提问。无锡高新区始终围绕总书记的殷切期待,以及省市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打造江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主阵地。
第一,高水平激发创新活力。成立“三大中心”,围绕创新研究技术、出台政策、提供支持。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研究新技术发展方向和转化路径;政策研发中心,研究产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新政策、新生态;场景应用创新中心,为技术落地创造应用场景。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从零起步的物联网产业产值已突破2800亿。
第二,高效能集聚创新主体。梯度构建创新矩阵,国家高企、中小科技企业、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数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方阵。积极推动科创板上市,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0家,居国家高新区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占比74.8%。
第三,高起点打造创新平台。拥有43个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创新园区。从创新服务看,有全国排名前十的国际生命科学园,有荣获“中国团建新质生产力凤巢园区”的无锡软件园,提供从孵化到成熟、上市的全周期服务;从技术支撑看,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华进集成电路封测平台、北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北大EDA研究院、长三角特殊食品健康营养研究院等,到2026年,国家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将新增4家、新型研发机构将达40家;从成果转化看,拥有规上企业2000多家,6大地标产业均超千亿产值。
第四,高标准营造创新生态。坚持“科技创新需要什么,工作就要做到哪里”,支持阿斯利康、朗新等龙头企业,打造龙头赋能型生态圈,阿斯利康生态圈5年吸引创新企业200多家;建设高新金融谷,汇聚国内外基金300余支1000亿元;出台针对性“飞凤人才计划”,解决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聚集高层次人才超5万;链接全球资源,成立比利时、韩国等34家海外研发中心,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标准,打造“全省营商环境第一区”,让企业和人才安心创业。谢谢。
现代快报记者:
近年来,无锡聚力打造“无难事、悉心办”营商环境品牌,围绕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特别是更好地优化企业服务上,无锡是如何做的?下一步还会有哪些政策措施?
曹文彬:
感谢记者提问。近年来,无锡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后出台营商环境1.0-6.0方案,获评中国营商环境便利度高城市、全国工商联“2023年度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地级市”。优化企业服务我们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为企业提供惠企服务“总入口”。我们上线“无难事、悉心办”锡企服务平台,通过设置政策标签、企业画像,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政务服务、发展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比如,银邦金属复合材料公司自动收到稳岗返还资金近50万元,用于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这也是我市“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其中之一的案例,后续,我们将丰富政策和企业标签,打造立体式惠企直播体系,推动更多事项“免申即享”。
其次,为企业提供审批服务“全周期”。我们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打造“事项集中、业务集成、服务集聚”的项目审批新模式,推动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比如,在服务山姆会员店开工建设中,项目建设单位5个工作日内办理好了规划核实、档案验收等5道手续,实现竣工即五证联发。后续,我们将开发更多数字化服务场景,全面推广“投资建设服务会客厅”,提升帮代办服务效率。
第三,为企业提供经营服务“及时雨”。我们聚焦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坚持快办秒办马上办,提供要素资源对接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比如,2023年初,一则“东北小哥怒赞无锡营商环境短视频”火爆了全网,讲的是东北小哥李彦明在无锡新开一家餐饮店,遇到急需接通燃气难题,当地街道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仅用10分钟就帮助解决。再比如,邦威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两项专利就获得3000万元的大额贷款。后续,我们将聚焦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用地、用工、融资等方面需求,强化专班对接服务,更快更精准地服务各类市场主体。
今年,我市还将实施营商环境7.0方案,主动对标世行最新评估体系,不断在企业比较关注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柔性监管、执法等方面迭代创新举措,以“看得见”的政府服务变化提升企业群众“摸得着”的获得感。
新江苏·中江网记者:
在无锡的市歌《太湖美》中有一句歌词: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能否介绍一下近期无锡在太湖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目前太湖水质改善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具体打算?
彭红宇:
无锡伴湖而生,因湖而兴,被誉为“太湖明珠”,“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是我们的重大使命。2007年以来,太湖累计投入1250亿元,实施7200余项重点工程,在GDP总量增长接近4倍的同时,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藻情达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总磷浓度较2007年下降了53%,去年上半年太湖被生态环境部评为“良好”湖泊。今年1-4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保持Ⅲ类,目前还未监测到蓝藻水华发生。
无锡是太湖治理的“主战场”,去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出台了《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根本性好转三年行动方案》和9个专项行动方案,力争到2025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达到Ⅲ类。围绕这一目标,今年无锡市委、市政府连续九年以“新春第一会”专题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和太湖治理工作,计划年度投入113.6亿元,实施116项重点任务和204个工程项目,这也是无锡连续三年治太年度投入超百亿元。下一步,我们着力在四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坚持“减外源”,开展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园区化整治和7000余家涉磷企业专项整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日处理能力分别达到305万吨、67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100%、95%,2027年底实现“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全覆盖。围绕13条主要入湖河流,开展各类污染源排查整治,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入湖。二是坚持“清内源”,进一步发挥中交集团一体化清淤平台优势,加大太湖、滆湖和主要入湖河流的清淤轮浚力度,有效降低河湖内源污染。到2030年,完成太湖清淤3456万方,今年实施595万方。三是坚持“扩生态”,实施新一轮598条重点河道整治,建设680条美丽幸福河道,开展蠡湖水环境深度治理。在沿湖地区加快生态安全缓冲区和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积极拓展梅梁湖湖滨湿地带试点成果,逐步构建环湖生态消纳圈,进一步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四是坚持“转绿色”,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示范,用好全省唯一的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和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机遇,加快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
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持续不断投入、科学精准治理,太湖的碧波美景一定会早日重现。
香港商报记者:
无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长三角区域协作联动也将有力促进无锡的发展。请问,下一步无锡在更好地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方面会有哪些具体动作?
蒋敏:
谢谢您的提问。实践证明,对接越密、发展就越快,融入越紧、发展就越好。无锡按照省委赋予的“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一盘棋上落子布局”的工作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积极的姿态、有力的作为,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
一是推动交通共联。服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互联互通是首要前提和重要支撑。近年来,我们提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设立苏南硕放机场苏州站,启动上港ICT(无锡)项目,深度对接上海洋山港、宁波港,给无锡及周边地区群众出行和进出口货物通关带来了更多便利,2023年无锡(江阴)港实现货物吞吐量3.78亿吨、居全球第16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服务和融入,大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做好与区域内城市的链接互动。比如,加快无锡地铁3号线南延与苏州地铁3号线西延无缝衔接,尽快实现“乘坐地铁去上海”;加快硕放机场改扩建工程,更好辐射周边,在2023年旅客吞吐量879.9万人次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千万级机场;加强与上海洋山港、宁波港等对接合作,推动实现“进港即入关”,真正把“出海口”搬到企业“大门口”。
二是推动民生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服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市民群众最能直观感受一体化成果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跨区域公共服务合作,与上海知名教育、医疗机构开展务实合作,瑞金医院无锡分院等建成投用;积极推进跨区域业务办理模式,120个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长三角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在无锡上线,上海、南京、嘉兴等26个城市可依托该系统开展跨省评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承接好上海优质公共资源的外延,引导瑞金、红房子等医疗资源加大在锡投入,加快落地民生领域重点合作项目;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从“有界”走向“无界”,扩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事项,用“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让广大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三是推动产业共进。充分发挥无锡产业基础扎实、科创资源丰富的优势,主动承接上海辐射溢出效应,共同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国际分拨中心等合作平台落户,长三角(无锡)国际人才港建成启用,吉利高性能电驱、健适医疗器械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布局,今年3月上汽大通无锡基地第100万辆整车下线。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主动对接上海、安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打造一批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深化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强化与区域内各城市产业链的优势互补,推动上汽大通这类跨区域布局企业更快实现“第200万辆、300万辆”,在建成6个营收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携手打造更多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四是推动生态共治。更洁净的水、更清洁的空气、更干净的土壤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共同追求。近年来,我们共抓长江大保护、太湖水治理、大运河保护利用,全面落实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太湖连续16年安全度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力实施好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等标志性工程,落实好环太湖四城市河湖长制和长江流域禁捕、禁采联合执法巡查等协作机制,促进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健全区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提升区域污染防治的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共保水净天蓝的生态绿洲。
无锡日报记者:
民生事关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无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围绕增进民生福祉、让市民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赵建军: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要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坚决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出实招、求实效,坚持打基础、利长远,设身处地把群众关心的难事办妥、实事办实,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重点是从“面、线、点”三个维度发力。一是强化“面上”统筹。把群众的困难诉求、特别是身边的急难愁盼兜住兜牢,让老百姓的诉求第一时间能够有人听到,第一时间能够有人去解决,并给予及时回应。我们搭建了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微幸福”民生工程和“市长在线·民声留言板”等一系列平台,每季度开展“市长市民面对面”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较多、较为强烈的问题,逐个梳理、研究解决,力争能够解决一个诉求、带动一类问题。比如我们这几年在群众反映比较多的加装电梯、物业管理服务、停车、二次供水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突破,加装电梯我们去年竣工385台、在建371台,均跃居全省第一位。二是强化“线上”抓实。主要是“底线”和“条线”,“底线”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各方面;“条线”包括教育、医疗、公共治理等,这方面老百姓的诉求也比较多,要想办法让公共服务水平越来越高。比如在教育方面,今年将新建和改扩建各类学校超30所,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将超过70%,同时我们还创新推出校园定制公交,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比如在卫生方面,重点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也就是分级诊疗能力的提升,把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为三甲医院的“社区门诊部”和“第二住院部”,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同时,全面启动了对18岁以上常住居民全覆盖的癌症防控行动。三是强化“重点”发力。主要是针对重点群体、困难群体,比如低收入人口,我们实行了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覆盖38万人口;比如无锡70万老年人大部分都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我们今年将实现1120个社区助餐服务全覆盖,新增家庭病床1000张以上;再比如一线环卫工人,我们去年从“小小的一顿早餐”入手,实施“暖心早餐”工程,能够让每天早起的1.2万名环卫工人吃上热腾腾的早餐。总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推进“民生七有”,努力让生活在无锡的老百姓能够开心顺心,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最后,借这个机会,我也代表我们一起来的同事,代表749万无锡人民,热忱邀请各位媒体记者、广大网友,到“太湖明珠·江南盛地”无锡走一走、看一看,亲身领略无锡热情厚重的“温情与水”,与我们一起共绘成就梦想的“诗和远方”。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赵市长和其他五位发布人,谢谢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