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常州专场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24-06-07 15:29:00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围绕以新能源之都建设引领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进行发布。

我们请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盛蕾为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与盛市长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思军,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军,溧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永强,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李磊,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

下面我们先请盛市长介绍情况。

盛蕾

谢谢主持人。媒体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同大家见面,介绍常州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我代表常州市委、市政府,对各新闻媒体、记者朋友们长期以来给予常州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常州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领航发展,围绕“强富美高”美好蓝图,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以全省4%的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贡献了7%的财政收入和8%的经济总量,去年高质量迈入了GDP万亿之城,在26个万亿之城中人口最少、人均GDP排名第六位。

过去五年,常州发展可以用“三组数据”“四张答卷”来体现:“三组数据”是GDP增长50%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了三分之一;工业规模实现了翻番,而PM2.5绝对值下降了4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三成,城乡收入比大幅缩小。这“三组数据”折射了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努力追求。“四张答卷”,第一张答卷是厚积薄发的“产业答卷”。我们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不动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一,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业大奖数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形成了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碳材料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产业集群接续步入千亿级,新能源产业成为了最靓丽的一张产业名片。第二张答卷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答卷”。我们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6.2%,R&D经费支出占比提升至3.4%左右。上市企业即将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00家,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80人,连续10年全省第一。我们三年建成人才公寓11.77万套,对青年人才给予生活居住双资助,让青年英才“拎一个包来、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第三张答卷是绿色低碳的“生态答卷”。我们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80%以上,太湖湖心区水质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PM2.5绝对值排名、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达近十年最好水平。深入开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第四张答卷是共同富裕的“民生答卷”。我们坚持“全生命周期、全领域覆盖、全人群共享”理念,打造了“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六个常有”民生名片,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的设区市,让全体市民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中共享高品质生活。

常州土地空间较小、资源较少,必须一以贯之、脚踏实地的走好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将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不断突破既往、超越自我。

一是在建设新能源之都中塑造“常州优势”。常州紧跟国家战略,十年磨一剑深耕新能源产业赛道,以产业优势塑造了优势产业,以新能源之都的全方位崛起支撑城市能级的持续性跃升,去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680亿元,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平均1秒钟,常州灯塔工厂产线上,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平均40秒钟,理想汽车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在以常州整车基地为半径的长三角区域,实现了3小时之内邻里链上配套。去年年底,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我们聚焦“发储送用网”产业生态全链条,不断强链补链延链、集聚集群集约、做强做优做特,朝着万亿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奋进。

二是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彰显“常州价值”。我们以“咬定青山”的定力,扎根实体经济,构建了以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为支撑的“1028”产业发展体系,厚植新质生产力沃土。我们以“滚石上山”的韧劲,聚力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龙城实验室、龙城科创学院和龙城金谷,三个以常州古称“龙城”命名的创新载体正加速集聚技术、人才、资本等关键要素。我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连续二十年开展科技长征,建设常州科教城这个“创新之核”,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

三是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常州担当”。常州与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是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常泰长江大桥即将开通,常州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将更加凸显。“公铁水空管”运输方式在15分钟内就能完成转换,全社会物流成本占比12%,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常州以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沪宁杭三大都市圈提供承上启下的配套支持,成为长三角智能制造的“传动轴”。深度融入一体化的常州,必将成为长三角中轴崛起的战略支点。

四是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中体现“常州温度”。民营企业是常州发展的主力军。民营市场主体占比达97%,贡献了90%以上的科研投入、80%的税收、70%的投资和60%的进出口。过去的常州是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全省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第一家私营企业都出自常州。当前的常州是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我们将进一步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通过“一网通办”“非申即享”“拿地即开工”等更加优质的政策服务,让企业感受“速度”与“温度”。

各位媒体朋友,万亿之城再出发,我们将永不懈怠、永葆锐气,与时俱进、加压奋进,展现出一个奋发有为、奔腾向前的常州。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为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作出更多常州贡献。

我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盛市长。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光明日报记者

常州作为新晋万亿之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经过十多年布局深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常州何以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又将如何保持领跑优势?

盛蕾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常州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一靠的是耐心,二靠的是创新。我们延续民族工商业百年基因,秉持“十年磨一剑”的长期主义,匠心专注发展新能源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输变电,到90年代培育光伏,2010年布局动力电池,2019年下线第一台新能源整车,再到当下探索能源互联网,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产业生态圈,正朝着万亿级产业集群奋进。我们的优势在于头部企业的集聚。全球动力电池TOP10中4家布局常州,161GWh已建产能居全省首位。新能源整车制造北有“梦想”南有“理想”,是全球销量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和最年轻的世界500强的重要生产基地。4家企业上榜全球独角兽,从常州走向世界。我们的底气在于产业生态的完备。工业体系覆盖了90%以上的门类,在头部企业牵引下,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汽车零部件集聚近4000家企业,光伏和风能上下游集齐。今年以来,吸引落户新能源产业项目超80个,投资总额超570亿元,包括安赛乐米塔尔集团新能源软磁材料项目,将建成安米集团全球最大的4.0标杆工厂。我们的潜力在于创新能力的跃升。我们布局了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中汽研等研发和测试平台。联合“产学研用”181家单位组建新能源产教联合体,是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之一。近年来新能源领域专利申请年复合增长率40%,动力电池领域专利数位居全国第一。我们的信心在于金融资本的赋能。我们为新能源企业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贷款增速始终高于制造业贷款,拥有39家本土新能源上市企业,吸引49家外地新能源上市企业在常投资,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双向奔赴。

去年年底,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我市已出台并施行了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常州将乘着万亿之城再出发的东风,咬定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目标,做好四个“下半篇”文章:一是推动“汽车电动化”向“智能网联化”过渡。2022年常州建设了全省首条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开展了一些智能网联商用车测试应用,目前正着力推进道路测试中心建设,加快 “车能路云”融合发展。二是推动“产业链带动”向“创新链引领”升级。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面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着力攻关钙钛矿叠层技术,加快锂离子固态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纳离子电池领域技术突破。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推动“新兴产业”向“未来产业”布局。“新能源之都”建设带动了智能制造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链强链补链,也为人工智能、化合物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培育提供了应用需求和场景,垒高了先发优势。我们将持续开展科技招商,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堆出人才密度、创新浓度。四是推动“生产制造端”向“场景应用端”发力。我们将聚焦“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不断丰富场景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全链条”,全力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新华网记者

我们了解到,作为乡镇企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常州创新开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能否详细介绍这方面情况?

夏思军

首先感谢您的提问。常州曾经以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大跨越,但对照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过去自发形成的一些传统产业和企业在安全隐患、环境污染、效益比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压力,客观上“先发地区”也会有“先发烦恼”。我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开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就是为了破解瓶颈制约、提升本质安全、推动绿色发展,进而以传统产业的焕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下面,围绕回答三个问题,介绍三个方面情况:

第一为什么干?就是在干的初衷上,我们有三个目标考量:一是盘存量,再增加发展空间。我们积极探索“资源优配增效、空间优化重塑”,目前已盘活存量土地4.5万亩。二是除隐患,再拓展发展容量。通过大幅降低单位排放和单位能耗,来积蓄环境容量和能耗总量。譬如铸造行业治理后,新上项目单位排放平均下降50%以上,整个行业排放已下降30%以上。三是转低端,再提升发展效益。目前已整治提升了5700家企业,所有园区更新和新上项目在亩均效益上都有了大幅提升。比如经开区村级鑫泰工业园更新后,亩均税收提高近20倍。

第二干哪些?就是在干的重点上,构建了“1457”治理体系,“1”就是一个三年行动计划,“457”是三个治理重点:第一个重点是4大传统行业,电镀、涂料、铸造、印染既是传统行业,又是基础产业,也是环境、安全问题“反复治、治反复”的领域。第二个重点是5大特色产业,武进玻璃钢、新北汽摩配、天宁干燥设备、钟楼灯具、横林地板都是地方特色产业,但其中不少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效益低。第三个重点是7大板块的片区治理,目前全市已排定58个工业片区更新,正在实施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

第三怎么干?就是在干的路径上,我们坚持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关了之、一停了之,而是按照“始于治理、终于转型”的思路,更多地帮助企业找到出路、引上正路、走上强路,主要把握“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先立后破,我们先集中建设了电镀中心、涂料集聚区等11个“绿岛”项目,引导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再抓紧置换淘汰面上的落后产能。二是注重向高而攀,我们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和企业达成最大的共识就是:同心围着低端改,携手瞄着高端走,重点把握对新投项目的技术路线、装备水平、处置能力等进行先进性综合评价,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譬如投资25亿元的新北电镀中心就采用了全国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和引进最优秀的管理团队,立志建成全国电镀行业的标杆项目。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好项目,我市治理工作被列入生态环境部与江苏省共建试点。三是注重改革赋能,我们已争取到全省“危污乱散低”出清资源配置唯一试点城市,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开展“厅市会商”,在区域环评、打捆审批、绿色金融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务实管用的政策集成真正为企业降本、增效、赋能。

下一步,我市将坚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揽,持续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奋力打造好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常州样本”。

再次感谢媒体朋友们的关心关注。

中新社记者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既带来了机遇也催生一些不确定因素,请问常州将如何通过集聚更多的技术、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徐军

近年来,常州市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和新能源之都定位,积极构建“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开启新篇章,入选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城市,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三。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为万亿之城再出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常州将围绕太阳能光伏等21条优势产业链和合成生物等7条未来产业链布局创新资源、平台和要素,再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一核一园一室三中心”创新矩阵,推动科教城、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高能级发展,黄和院士的南师大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已入驻20个重点项目。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低空经济、工业母机、动力电池、新型储能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

二是强化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常州将持续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加大青年人才、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招引和服务力度。高水平建设两湖创新区,常高新、武高新等创新人才集聚区,持续提升人才公寓吸引力,常态化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活动,构建人才“引、留、育、用”全链条服务体系。实施薪火传承创新创业计划,培育一批领军年轻一代企业家。紧抓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打造职业教育城市金名片。

三是强化资金链与产业链融合。金融是产业发展的活水。常州将全面落实设备更新相关政策,以免费贴息“四两拨千斤”,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大规模技术改造。深入实施“龙腾行动”,加大60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实现企业上市突破100家的阶段目标。创新实施“龙城金谷2.0”发展行动,持续发挥龙城科创发展基金作用,引导更多知名和头部产业资本深耕常州产业、助力企业创新升级。大力发展“邻里配套”供应链金融,培育发展“科技+产业+金融”新业态新模式。

常州日报记者

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一步,常州将采取哪些方面措施来推动文件的落地落实?

严德群

按照省委省政府《意见》部署要求,我市聚焦重点领域、紧盯关键环节,建立了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立体响应的推进机制。作为市新能源之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在部门,今年,我们已经逐条对照,制定了80项2024年的具体工作任务,力争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800亿元,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夯实产业基石。巩固“发储送用网”闭环优势,加快做大整车规模、提升就近配套,形成全产业链矩阵,推动更多新能源领域集群向国家级、世界级跃升。聚焦强补延链,开展链式精准招商,引进、培育一批百亿元龙头、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壮大优质主体队伍。瞄准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化合物半导体等产业,制定出台发展行动计划,加速开拓新兴赛道。

二是激发创新动能。聚焦龙城实验室、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争创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争取筹建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推动产业创新平台能级跃升。组织“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等项目超10个,切实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充分发挥新能源之都产科教联盟枢纽作用,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开展新能源行业博士后招录名校行和江苏行活动,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人才,积极壮大技能人才规模,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次以上。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全面提高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设施“见桩率”、光伏电池“见板率”,落实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补贴政策,引导释放消费潜力,新增公共和专用充电设施3500个,建设中心城区“1公里充电服务圈”,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和城市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扩大光伏装机规模,打造更多集成常州制造、融合智能技术、服务模式领先的新能源示范应用场景。

四是擦亮城市名片。高标准谋划和举办2024世界新能源博览会暨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全方位、多元化宣传新能源之都。积极承办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省级重要赛事,汇聚国内外双创精英,为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添智赋能。

新华日报记者

当前,中国能源转型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常州如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新动能?

李磊

谢谢您的提问。常州市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主攻方向,近三年新能源新增装机量占新增装机总量比重分别达到79.3%、99%、100%,今年以来光伏发电新增并网用户增速全省第一。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累计281.3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到83.6%,超过全省28个百分点。

另外,凭借新能源之都建设的东风,各类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全面融入生产生活。比如智能工厂领域,2023年底公布的全国19个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常州独占3席;资源赋能领域,金坛6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投运,是该领域全球首个大型非补燃式项目;绿色出行领域,永安行研发全球首个家用分布式制氢储氢系统,发布全球首辆折叠式氢能自行车,等等。

下一步,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狠抓项目建设,筑牢绿色发展支撑。推动新能源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区域协调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挖掘农村、产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光伏、风电项目建设;出台全省首个《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设计指南》,打造更多一体化场景;构建多能互补体系,重点推进华能金坛综合能源利用项目,建成国内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基地。

推动融合应用,探索智慧降碳路径。加强各类高效用能技术创新和“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出台《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推进方案》,日前召开了全市工作现场推进会,组织各级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共同谋划推进近零碳园区、工厂和微电网建设。

打造试点示范,厚植先行引领优势。我们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打造新能源全链条生态和绿色低碳智慧转型双轮驱动的国家级碳达峰城市示范标杆。全省首个市级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将于本月底投用,有效聚合新能源和可调节负荷资源,为全省推广提供先行经验。另外,我们还将争取国家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先行区等试点,提升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

现代快报记者

新型工业化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常州如何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严德群

“智改数转网联”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以“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为抓手,大力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近两年,我们累计诊断企业超6200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免费诊断实现全覆盖;创建各类示范标杆超300个,其中省级智能工厂23个、智能车间73个;打造各类应用场景超1000个,其中,中车铁马“精益生产管理”、星宇车灯“产品数字化研发与设计”等4个场景获评国家优秀。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两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加快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步伐。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推进新一轮“十百千”工程。健全“十链带百企、百企育千景”生态体系,推动建设 10 个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业链协同平台,培育50个具有行业示范作用的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打造 500 个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等应用场景,加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积极探索常州工业大模型生成路径,推动行业垂直小模型在企业中的深入应用。二是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围绕优质企业培育,深化分级分类免费诊断,提高专精特新企业项目转化效率,提升上市(后备)企业省级以上标杆示范覆盖率;围绕重大工业项目,将智改数转网联要求提前纳入规划设计,强化资金支持;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快绿色化改造,推进企业运行全流程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建设绿色工厂、近零碳工厂等典型标杆。三是科学推进分类施策。针对龙头企业,引导建设具有突出示范作用的“灯塔工厂”、“数字领航”企业等;针对海量中小企业,聚焦转型痛点难点,发布一批“小快轻准”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机器人+”“工业软件+”应用水平,促进效率提升、模式变革、结构优化。针对离散制造企业,指导充分利用 “智改数转”重点问题解决方案,精准有效实施项目,提高转型成功率。

凤凰网记者

多年以来,溧阳坚持以“两山”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的县域实践。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体系已经集聚成势。请问,下一步溧阳在打造产业新支点方面有哪些规划设想和具体动作?

周永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自2016年牵手宁德时代以来,溧阳坚持把动力电池产业作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增量,锚定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科创中心”目标,以龙头企业带动、高端创新平台引领为抓手,形成了特色鲜明、国内最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多家,2023年规上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140亿元,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占常州的82%、江苏的39.1%、全国的15.7%,有力支撑了常州新能源之都的建设。下一步溧阳将依托动力电池先发优势,主要从“空地水”和新型储能等多维度打造产业新支点:

一是因地制宜,布局低空经济。依托长荡湖通用机场、别桥无人机小镇、南航天目湖校区、中航气动创新研究院以及动力电池产业等基础,编制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产业规模跃升、科技创新引领、基础设施赋能和应用场景推广四大行动,努力将溧阳打造成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县域高地。

二是内外兼修,布局车联网产业。一方面,提升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创新能力,更好融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促进固链延链。另一方面,围绕激光雷达、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智能网联等方向开展项目招引。同时,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中心,为新能源汽车研发、检测、认证提供支撑,积极争创全省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新生态。

三是由点及面,布局新能源船舶。依托溧阳港、毛明院士工作站,打造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示范项目,大力推进绿色船舶、绿色造船、绿色航运,深化智慧新能源“车船云”一体化公水联运示范,构建电动船舶产业生态链。

四是链内循环,布局新型储能。推动企业加大对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持续提升储能系统集成能力和智慧可控水平,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成立新型储能产业联盟,完善“企业+科研院所+产业载体”协同发展的“创新圈”。在产业园、公寓、景区、商超等载体率先建设光、储、充、换、检一体化微电网储能融合示范性项目,打造惠民惠企的新型储能产业场景应用。

中央广电总台记者: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下一步,常州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双碳”战略,探索零碳城市新路径,实现区域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

盛蕾

谢谢你的提问。就在5月中旬,第12个“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常州举行,这是该活动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常州去年迈入GDP万亿之城的同时,也捧回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在81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评估中排第6位,还受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上分享绿色低碳发展经验。从常州“一市五区”的实践探索来看,必须因地制宜走好“两山”理念的三条转换路径,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条路径是“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常州“两山三水五分田”,拥有“一江一河四湖五山”的自然资源禀赋。长江生态岸线占比80%以上、全省第一;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了Ⅲ类;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天目湖成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市河湖水质都处于有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只有守好这些“绿水青山”,才能推动资源转化,用生态颜值换来发展价值。

第二条路径是“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常州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乡镇工业为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随着时代变迁,个别地方与江南水乡生态本底产生了一些反差,个别行业也产生了能耗和安全等制约发展的问题。秉持“始于治理、终于转型”理念,我们谋划实施“危污乱散低”治理和“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推动乡镇工业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冲锋队”变成转型发展的“先锋队”,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纺织、钢铁、涂料、农机,都在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找到了各自发展新出路,重现“绿水青山”。

第三条路径是“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当前,常州正聚力建设“新能源之都”,以新能源产业为笔,绘就“绿水青山”。我们专门成立了新能源集团,统筹城市开放场景资源,让城市成为新能源“发储送用网”各环节的“试验场”,让光储充一体化电站、近零碳园区、微电网等应用场景成为一道道绿色城市风景线。我们推进交通减碳,着力提升铁路、水路运输比重,争取形成水公铁4:5:1的运输结构。新能源汽车去年渗透率全省第一,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全部采用清洁能源,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成功创建了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我们推进建筑节能,全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350万平方米,创成全国唯一“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我们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无废城市,实现了一次性外卖餐盒等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建筑垃圾、动力电池资源化利用。在此,诚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和网友们,亲自到常州体验“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金秋时节,到常州参加2024世界新能源博览会暨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

胡竹

谢谢盛市长和其他五位发布人,谢谢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标签:常州;新能源;发展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e5af7f27-3353-42bb-ab31-5d33d7ebcebb.jpg.jpg
扬州“护线爱鸟”示范经验多次亮相国际舞台,赢得海外国家关注。
d498d86b-1a99-4360-b88b-028799ac470d.jpg
这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
OXnqJecTd4xC4nxTCW2AEHl2_副本.jpg
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5大行动、1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和24项具体举措。
微信截图_20241216164725.png
随着欧美年终购物季的到来,南京跨境电商出口持续升温。
微信截图_20241213111118.png
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鼓楼医院工作的罗伯特·威尔逊医生是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周纪穆则担任他的助手,两人携手救助难民。
本网策划
微信图片_20240703093100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