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镇江专场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2024-07-05 16:28:00

7月5日上午,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镇江专场。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围绕“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奋力绘就‘镇江很有前途’现代化新画卷”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胡 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启用的新闻发布厅。

今天我们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围绕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奋力绘就“镇江很有前途”现代化新画卷进行发布。

我们请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为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徐市长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镇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克,镇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谈沁磊,镇江市科学技术局局长肖敬东,镇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莉珺,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陈跃生。

下面我们先请徐市长介绍情况。

徐曙海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些年来,广大媒体记者深入镇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文字和镜头等多种形式对镇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报道,让外界更好地了解镇江,使镇江更好地走向世界。

镇江发展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2014年,总书记视察镇江,深情寄语“镇江很有前途”。十年来,历届镇江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路子感恩奋进、接续奋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三个千亿级台阶,从2013年2659亿元跃升至2023年5264亿元、增长了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3万元、全省排名第5位,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5万元、全省排名也是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至1.82。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改善也很显著:能耗强度下降了38%,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49%,优良天数比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

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镇江市委、市政府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对镇江未来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确立了“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愿景,“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的发展布局,“产业强市、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聚焦于整体战略的落地,提出并集中力量推进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

比如,我们提出并聚力培育“四群八链”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2023年超过4100亿元。

比如,我们提出并聚力实施“876”创新引领工程,加快集聚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科技创新资源。2020年以来,累计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520人、大专以上人才12万人。2023年,镇江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第31位。

我们深知:“天道酬勤”,每一步发展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扬优展长厚植发展新优势,精心描绘“镇江很有前途”的时代画卷。

一是抓住战略机遇,精心构筑开放高地。镇江当下正面临难得的机遇,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我们将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以建设G312宁镇产业创新走廊为重点,和沿线城市加深融合、扩大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同时,支持镇江企业“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二是善用科创资源,精心绘就繁荣图景。镇江区位优越,毗邻南京,背靠长三角,可利用的科创资源丰富。我们将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当前着力抓好第二产业,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强市行动,持续抓实空间布局、园区改革、项目建设、人才导入、数据管理等基础支撑,让创新创业“千里马”竞相奔腾,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我们预计到“十四五”末,能够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

三是深挖生态价值,精心勾勒绿美画卷。镇江有山有水,自然生态禀赋得天独厚。我们将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聚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发展抽水蓄能、光伏等绿色电力,努力为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权。未来几年,我们的绿色电力消费量年均增速力争保持在50%以上;到“十四五”末,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稳定在100%,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四是发挥交通优势,精心畅通水陆循环。镇江江河交汇,是国家级水路、公路、铁路交通枢纽。我们将深入推进港口码头资源整合,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格局,努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功能。我们预计到“十四五”末,可以将铁路和水路区域货运量提高到3亿吨。

五是深耕人文底蕴,精心塑造城市魅力。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文明史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我们将统筹好保护、利用和传承,注重把文化和经济发展、旅游等相融合,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我们坚信: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做下去,镇江定能很有前途,必将大有所为。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胡 竹:

谢谢徐市长。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当时徐市长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也在现场。请问镇江市下一步如何以产业强市为抓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徐曙海

谢谢《中国日报》记者的提问。我当时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受很深。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重要着力点。我们镇江是老工业基地,也是现代工业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坚持以产业强市为抓手,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体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坚持以创新赋能,加快布局发展新赛道。主要抓三条途径:第一是壮大新兴产业。2021年我们确立了制造业“四群八链”主导产业体系。我们将立足这一基础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到“十四五”末,力争“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形成4~5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其次是培育未来产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正以指数级速度发展,我们将瞄准长远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到“十四五”末,力争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和氢能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第三是升级传统产业。镇江工业根基深厚,我们将注重存量加快焕新传统产业,到“十四五”末,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500家。

二是建设具有承载力的园区。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我们深知,园区强、产业才能强。从2021年开始,我们开启了新一轮园区整合,明确园区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工业用地,推动项目和要素向园区集中。全市开发园区数量压降55%,2023年亩均税收提升13%。我们把今年确定为“园区建设提升年”,重点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产业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发力,使园区真正挑起经济发展大梁。

三是营造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我们深刻把握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地区,聚焦经营主体需求和感受,持续优化政策、政务、市场、法治、人文等环境,让营商环境成为镇江招商引资的最亮名片。目前,我们在开发园区整理出的工业熟地有1万多亩、可用载体有200多万平方米,成本在沪宁线上较低;同时,推出的人才等方面政策在沪宁线上具有优势,诚恳欢迎有识之士、有为之人到镇江安家落户、共同发展。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中央广电总台记者:

众所周知,人才是推动产业强市的“第一资源”。我们也关注到镇江每年举办“金山英才周”等活动。请问镇江是如何抓好引才、留才、用才等工作的?

张克:

人才聚则事业兴,人才聚则城市兴。镇江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2021年,我市启动实施人才“镇兴”行动,持续推出“金山英才”计划、大学生“聚镇”计划等引才政策,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8.77亿元,年均增幅超25.8%。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68.51万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近10%,连续四年跻身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前50强。可以这么讲,山水花园名城镇江已经成为天下英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地和福地。

一是推动人才“愿意来”。我们聚焦“四群八链”主导产业,持续优化人才招引政策体系,全年组织2300家(次)重点企业、精准对接全国120家合作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130场,新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20人以上、大专以上人才4万人以上。

二是实现人才“留得住”。我们精准分析人才需求,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推动8个人才友好街区优化升级,推出“金山英才卡”“金山英才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持。持续优化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休闲健身、免费游园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才提供最高10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每月2000元父母养老补贴、每年2000元健康体检补贴,让人才“留得住”“留得下”。

三是助力人才“干出彩”。我们聚焦创新创业平台能级提升,培育壮大重点实验室、人才攻关联合体等载体,给予省级重点实验室最高100万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0万元、创新实践基地20万元奖励。支持人才项目在镇江落地孵化,对顶尖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为广大人才提供成就精彩人生的大舞台。

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国际在线记者:

我们关注到,“镇合意”是近年来镇江着力打造的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品牌,请问接下来如何持续擦亮这块招牌?

谈沁磊: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项目入户、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近4年以来,我市一直在着力打造“镇合意”服务品牌,“镇合意”的寓意是镇江让你满意,让企业家合意,按照这个思路去推进,我们围绕这个服务品牌,每年出台行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就是希望镇江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满意。您刚才提到的“持续擦亮”,正切中了这一服务品牌的核心要义,刚才我们徐市长也介绍了,镇江的营商环境特别注重企业家的感受度,所以我们也在省级层面基础上,在市级层面上也建立了一个包含两千多名评议员的营商环境的评选,通过评议员的评议,对我们每个季度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今年的一季度,我们全市的营商环境满意率是99.4%,其中非常满意比例达到73.1%,这个数据比去年有提高,但我们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让那些0.6%表达不满意的变成满意,怎么样让那些24.3%的能够从满意上升到非常满意,所以针对这个方向,我们重点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个环节是投资。应该讲,所有的项目建设,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包括企业发展也有全生命周期,我们建立了一个市、县、开发区三级联动,围绕企业开办、建设、运营,提供全过程、立体式服务,形成“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帮助企业“快速办”“省心办”,有两个具体的参数,我们稳定住两个“0.5”,也就是企业开办0.5天办结、不动产登记常规业务0.5小时办结,这两个也是代表一系列服务企业的具体的举措,通过这两个0.5能够反映出来。围绕项目签约、建设和投产,实行建设审批“一件事”改革,加快项目开工前手续办理,推动报批、时效和材料都分别大幅度压缩,我们现在“拿地即开工”逐渐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工作举措。

第二个环节是兴业。我们将聚焦市场主体的需求,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在融资方面,我们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而且在设区市层面,创新推出“白名单”制度,也就是“金融助企”白名单,我们去年是“四个清单”,今年扩展到“六个清单”,包括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六个清单”,怎么样让普惠金融有效“贷”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政银企对接一直以来的主题。减税降费方面,我们以“真金白银”减负担、提信心,今年已经累计减税、退税、降费41.1亿元。信用建设方面,不断优化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帮助办理信用修复,我们全市的严重失信企业占比降至0.36%,这个数据越低越好。

第三个环节是克难。我们将聚焦企业堵点难点,提升政企沟通实效。我们围绕自己的特点,已经连续两年开展惠企“镇”行服务企业的活动,惠企“镇”行就是让企业得实惠的助企镇江正在行动,惠企“镇”行这四个词,我们发改委和机关工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联动了三十家市级机关部门,每个季度开展惠企“镇”行的走访活动,市级层面是走访百强的制造业企业、百强的服务业企业和二十强的农业企业,县、区要对规模以上的企业全覆盖,围绕市、县两级的惠企“镇”行的活动帮助企业家能够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现场不能解决的,带回来形成交办机制,通过营商环境的交办机制能够迅速的限期给予解决,或者提出解决路径,围绕一些国家性政策困难的,我们积极帮助企业化解这方面的困难。围绕惠企“镇”行,市级层面上,我们一季度已经对240家企业解决问题100余项,同时,按照最近市委市政府的布置,我们分管经济、发展的几位市领导,专门建立了挂钩服务重点企业的微信工作群,增强克难力度,实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谢谢。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

请问镇江市未来将如何结合本地产业基础,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李莉珺: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双轮驱动”的原则,接下来还将继续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深度聚焦“智改数转网联”。我们持续开展“智改数转网联”线上线下免费诊断服务,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同时,推动诊断成果落地转化。面向“四群八链”,今年重点针对新型电力装备、汽车零部件两条产业链,实施“小快轻准”工业软件推广行动。组织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重点项目200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示范车间(工厂)15个以上、星级上云企业100家以上。

二是做大数字经济“关键增量”。建强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智能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型算力供给能力,新增工业PON端口数量2000个。同时推广5G融合应用,争创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并推动大禹山信创先导区向示范区升级。今年争取新增省级以上5G工厂4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70亿元、增长10%。

三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态”。不久前我们制定出台《镇江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能效领跑”行动,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能效水平稳步提升。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39个绿色制造重点项目竣工达效,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20家以上,创建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和“零碳工厂”“近零碳工厂”。

扬子晚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今年镇江市的“新春第一会”主题是“创新引领产业强市”。请就这个“引领”2字,介绍下你们的举措。

肖敬东:

这个问题非常好,围绕“引领”2字,我们做了3件事:

第一件事确定引领目标。推动“创新引领产业强市”,镇江以今年“一号文件”的规格出台专门的行动方案,确立了未来三个不同时间阶段的引领目标,也就是到2025年,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产业质态不断优化、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到2030年,要建成长三角科技创新重要节点城市,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强市的核心支撑;到2035年,要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前列水平。

第二件事明确引领方向。“创新引领产业强市”关键在产业,我们立足自身产业实际,启动实施了“876”创新引领工程,也就是以科技创新来引领新型电力装备、高性能材料、航空航天等8个新兴产业的壮大;来引领人工智能、新型储能与氢能、低空经济、包括细胞与基因技术等7个未来产业的培育;来引领冶金、眼镜、建材等6个传统产业的焕新。我们要通过“876”创新引领工程实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三件事强化引领举措。在具体推进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锻长板、补短板,确保举措有效、引领有力。我们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支持校企合作,加速技术突破;我们强化创新主体招引培育,突出加强科技招商,加快招引一批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的科创项目和企业;我们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布局,推动科技孵化载体“专优特强”提升发展,引导驻镇高校、骨干企业争创高等级创新平台;我们强化创新生态优化提升,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打通创新引领产业强市的痛点堵点卡点,持续优化科技金融等服务,打造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

镇江把今年确定为“园区建设提升年”,请问推进园区建设提升的目标是什么?实施了哪些举措?

张克:

感谢您的提问。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于一个地方、板块的经济发展而言,我们也深切感受到“经济向上跑,园区要建好”。基于此,镇江自2021年开始,着手分步推进开发园区的整合和升级。过去三年,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是将55个工业园区(聚集区)整合为10个主体开发区和16个功能园区,并全面剥离省级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这一做法,也入选了“中国改革2023年度典型案例”。今年,我们迈开第二步,就是您刚才说到的“园区建设提升年”,主要目的还是继续推动项目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集成、资源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转移。具体举措主要从四个维度切入。

体制机制“定规矩”。我们编制“一区多园”“三张清单”,既要厘清主体开发区和属地政府之间、主体开发区与功能园区之间的“权责边界”,更要催化不同单元发生紧密合作、协同发展、共建共赢的“化学效应”。在招商体制和薪酬制度改革方面,新的“招商局+招商公司”模式,也有效推动了园区招商队伍市场化、实体化改革,充分调动招商人员积极性。

提质增效“明重点”。为避免小而全、多而散,我们结合板块基础优势,给每个园区明确1-2个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做好外引,今年全市开发园区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力争增长10%以上,市级重大制造业项目入园率提高至90%以上;围绕存量企业强化内培,通过梯次培育的方式,支持园区内“四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要素保障“作提升”。明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保障园区,严控园区外新增工业用地。持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动态优化调整园区四至边界,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全年盘活存量土地2600亩以上,腾笼换凤、筑巢引凤。

营造氛围“争一流”。建立完善园区“赛马”机制,实施“红黄绿牌”管理,“红牌”园区予以末位淘汰,“绿牌”园区派发“政策红包”;对“一区多园”实行整体考评,将考评结果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促进全市开发园区比学赶超、勇争一流。(805字)

凤凰网记者:

在推进产业强市“一号战略”过程中,镇江如何促进产业用地的提质增效?

陈跃生:

推进产业强市“一号战略”,高效利用产业用地十分重要。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产业用地供地,持续创建镇江特色服务品牌,坚持深化镇江探索提质增效。具体落实到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弹性供地政策,降低企业用地投入负担。按照省政府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有关要求,近年我市相继出台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和土地出让年限评审办法,规定新增产业用地容积率不得低于1.5,土地出让年期则在原则上不得超过30年的基础上,通过细化标准划定不同档次,合理确定出让年限。企业可以根据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灵活选择出让年期,降低用地成本,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二是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实现拿地即开工目标。2021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行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探索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服务模式,通过联评联审、提前审查、提前定标、事后跟踪监管等措施,压缩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能,保证企业拿到地即开工、快达效。如哈电项目去年6月26日落户镇江高新区后,按照“标准地+承诺制”出让模式拿地,实现了土地摘牌当天五证联发,第二天即开工建设。

三是大力盘活存量土地,促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我市自2022年开展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处置三年行动,三年来已大幅降低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及低效用地基数,截至目前累计盘活利用批而未供土地40556亩、闲置土地7993亩、低效用地20392亩,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效果明显。今年,我市又出台《关于深化产业园区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的实施意见》,鼓励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大闲置和低效用地盘活力度,力争再盘活存量土地2600亩。

镇江日报记者:

镇江的鱼跃医疗、大全集团等很多企业,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很有知晓度。请问对于继续发挥好这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你们有什么举措?

肖敬东:

创新引领产业强市关键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尤其要发挥好优质企业在创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我们将突出做好三个方面工作来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一是发挥创新领军企业的“头马作用”。我们将立足于创新领军企业在研发投入、创新活动、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地位,积极鼓励鱼跃医疗、天工国际等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相关高校院所等合力攻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在未来健康、前沿新材料等领域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

二是放大科技骨干企业的“示范效应”。我们将切实做好对大全集团、恒神股份等龙头骨干企业的服务,引导鼓励他们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省级重点研发专项,支持天奈科技等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放大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创新的示范效应。

三是促进大中小微企业的“融通创新”。我们将支持中船动力、鼎胜新材等大中型企业开放共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资源,帮助配套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各类创新主体互助共赢的创新发展生态,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规上企业。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

产业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请问近年来,镇江在抓项目建设方面,有哪些实招硬招?下一步还将如何推动?

谈沁磊:

项目是硬实力,营商环境是软实力。所以我们在项目建设方面必须要下硬功夫。近年来,镇江在连续实现项目攻坚推进主题的各项工作,聚焦项目建设精准发力。一是在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方面,我们创新建立了项目的“前评估-后评价”,即项目落地前,要对它的质量、项目的亩均产出各方面进行评估;在项目的建成达产3~4年之后,要对项目进行回头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承诺和对赌条件。通过常态化的“前评估-后评价”,对近几年落户的项目的质量进行了一个有效的把控。通过对比2022、2023年项目的结果,2023年良好以上占比达到了81.3%,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评估工作在项目的质量上做了一个良好的把关。二是在精准服务方面,围绕项目的签约、开工、投产三个环节,分别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保障机制。在县(市、区)的层面,大部分县(市、区)每周六上午都会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对项目招引的情况及在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进行一一的研究部署。在发改委牵头的市级层面,我们每周末都进行项目的建设调度,把每周中间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交办和会商。这样可以把动态的机制帮助项目尽快的落地开工。近年来已经为90多个项目做好了服务。三是在培育产业链群方面,刚才徐市长也介绍了“四群八链”是我们镇江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在拓展未来产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制造和低空经济、氢能和储能设施建设,也包括生物医药这几个领域是我们未来产业中重点要发力的方向。通过“四群八链”链长制专班,强化产业链招商、链主企业招商、产业链重点节点企业招商,尤其是已落地企业,通过他们以商引商。能够把镇江的“四群八链”进一步做强做大。四是在园区整合提升方面,刚才张市长也给大家做了报告。园区建设提升是我们今年的主题。在项目建设中,离开园区讲项目,事实上是缺乏支撑的。项目建设的主体和载体就是在园区。因此我们园区的优化整合是我们今年招商引资的主引擎。而且镇江的园区整合还有一个特点,大家知道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分别是有两个不同的部委进行管理,而我们镇江把这两个经开区、高新区的管理考评的尺度,是“一张尺度两道题”。这样有利于我们经开区和高新区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同向发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项目攻坚的热度。一是围绕“四群八链”主导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挖掘关联项目资源,积极发挥招引、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徐市长近期也明确了主攻方向,长三角是上海,珠三角大湾区是深圳,也包括央、国企在北京我们都制定了一系列招引的计划,小分队的推进、组团拜访。二是落实重大项目的“前评估-后评价”,推进交办督办等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着力推动抽水蓄能电站集群、高新区哈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深化园区机制体制的改革,建强载体,有效发挥园区的担当作用。四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战略,谋划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我的回答结束,谢谢!

现代快报记者:

镇江作为江苏省4个老工业城市之一,产业门类齐全,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筑牢现代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将在哪些方面重点下功夫?

李莉珺:

刚刚徐市长已经介绍到,近年来镇江聚力打造“四群八链”,2023年销售规模已突破4100亿元,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同时也撑起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加“数”前行,这个“数”指的是数字化;推动新兴产业向“高”攀登,这个“高”指的是高端化;推动未来产业向“新”发力,这个“新”指的是新质生产力。具体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链群培育上下功夫。我们将巩固提升新型电力装备、船舶海工、高性能材料等优势产业,培强壮大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谋划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今年“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突破4500亿元。我们将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全年开展“镇信助企”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12场以上,这个更加关注对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而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深度融合、产供销有机衔接的产业链生态圈。

二是在壮企强企上下功夫。我们正在实施“筑峰强链”计划,发挥链主企业“头马”作用,滚动建立产业链头部领航企业、潜在企业、关键环节企业培育库,今年预计新增百亿企业1家、省级领航企业5家;实施专精特新培育三年行动,完善服务专员制度,“一企一策”精准培育、梯度成长,今年预计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0家,目前正在积极推动。

三是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今年要滚动实施技术微攻关项目100个,培育认定市级以上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30个以上,进一步加强技术装备攻关。用好国家省市有关政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智能化改造等为重要方向,组织开展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传统产业焕新行动,推进165个重点技改项目,加快替代落后低效设备、推广高端先进设备、推动高端产品增产扩能,以设备升级带动我市先进产能比重的整体提升。

央广网记者:

镇江是苏南板块的一员,请问如何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中贡献出更多的镇江力量?

徐曙海: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我们镇江地理位置优越,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既是机遇也是使命。我们将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高的站位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在融入和服务区域重大战略中赢得主动。

首先,我们坚持加快自身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都市圈建设都是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自身发展才能为国家战略、省级战略作贡献。我们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和本质要求,集中精力抓经济抓产业抓项目,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持续做优发展质量。我们的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人均“走在全省前列”。

其次,我们坚持优势互补。落实区域战略,重在互补,成于共赢。镇江的优势比较明显:一是有着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拥有全省最长的长江岸线,港口能够为有大运输量需求的项目提供支撑;二是能够提供的工业用地体量比较大;三是有着一定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在镇高校以理工科见长,镇江在校大学生近15万人,且周边高校资源也十分丰富;四是有着较低的生活成本,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这些年,我们主动参与共建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长三角产业链联盟等平台,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产业,海工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蓬勃发展,得到了产业链重点企业的关注和青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在产业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利用自身科教资源优势,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研发在龙头城市和特大城市、生产在镇江的产业合作模式,更好地承接优势产业链项目转移,实现区域发展共赢。

第三,我们坚持补齐短板。区域战略是重大机遇,我们将借势借力补齐自身发展短板。一是进一步畅通与周边城市的路网,加快推进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同时继续打通区域间的“断头路”、“瓶颈路”;二是畅通苏南苏北水路联系,京杭大运河将苏南苏北城市串联起来,镇江是重要的节点城市,我们将加快推进苏南运河镇江段“三改二”等工程建设,共建“水运江苏”。三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将协同南京、常州、扬州等毗邻城市深化跨界治理,努力在跨界水体整治、打击固废倾倒等更多领域拓展合作项目。

第四,我们坚持为民惠民。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这些年,我们加强与区域内城市在教育、医疗、旅游、信用等领域的合作,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接下来,我们将把这项工作继续做深做细,携手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政策、规则、标准、数据互通共享,在就业创业、校外研学、社保一卡通等方面取得更多合作成果,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胡 竹:

谢谢徐市长,也谢谢其他五位发布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同时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我们下次再见。

标签:

责任编辑:冯晓丹

阅读推荐
e5af7f27-3353-42bb-ab31-5d33d7ebcebb.jpg.jpg
扬州“护线爱鸟”示范经验多次亮相国际舞台,赢得海外国家关注。
d498d86b-1a99-4360-b88b-028799ac470d.jpg
这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
OXnqJecTd4xC4nxTCW2AEHl2_副本.jpg
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5大行动、1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和24项具体举措。
微信截图_20241216164725.png
随着欧美年终购物季的到来,南京跨境电商出口持续升温。
微信截图_20241213111118.png
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鼓楼医院工作的罗伯特·威尔逊医生是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周纪穆则担任他的助手,两人携手救助难民。
本网策划
微信图片_20240703093100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