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下午3∶00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淮安专场。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顾坤围绕“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奋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围绕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奋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进行发布。
我们请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顾坤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和顾市长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小明,淮安市副市长张冲林,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刘爱国,淮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杨维东。
下面我们先请顾市长介绍情况。
顾坤: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与大家见面,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我谨代表淮安市委、市政府,对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2018年3月1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用“六个杰出楷模”概括了伟人风范。周总理的“六个杰出楷模”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我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淮安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淮安殷切嘱托,坚持攀高比强、跨越赶超,努力将更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淮安新篇章。具体用六个关键词和几组数据,向大家简要介绍近年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向上向好,10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过三个千亿台阶、实现翻番,去年达5015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59位、上升21位;近3年GDP年平均增速7.1%,分别快于全国1.6个、全省1.4个百分点,去年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得第一等次;今年以来,延续了平稳向好发展态势,上半年GDP增速7.1%、全省第二。
二是项目为王,近3年新落户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是“十三五”总量的2倍,去年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平均每周新签约16个、新开工10个、新竣工8个,目前14个百亿级工业项目在建、其中10个首期竣工,带动规上工业投资连续3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投资增长22.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均居全省第二。目前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工业比重达78.1%、较“十三五”末提高23.1个百分点。
三是环境是金,近3年224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改革试点,去年有77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案例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和推广,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启动的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用时全省最优,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占比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四是创新驱动,近3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增速17.4%,去年新获批国家高新企业占历年总和的四成,有效发明专利、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增长27.3%和27.5%,新引进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人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五是民生优先,近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7.3%、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跑赢了经济增速,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全省第一,城乡收入比缩小为1.85、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学在淮安”“健康淮安”内涵不断丰富提升,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加暖心。
六是绿色高地,生态质量指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近3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14.1%,去年改善率全省第二,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表扬,白马湖湿地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水韵淮安”之美进一步彰显。
下一步,淮安将认真学习贯彻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部署,以“勇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加快推动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深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加快再出发,在现代化新征程上,以五个方面“象征意义”的过硬成果为全省“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更多淮安力量:
一是努力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把落细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作为当前首要任务,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教文化、城乡融合、民生事业、生态和安全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紧紧抓住项目攻坚头版头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十四五”末,培育形成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四个千亿级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实现翻番,加快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长三角北部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集聚优质产业资源和要素;全力加快县域振兴步伐,着力增强产业支撑力、开发园区辐射力和城镇带动力,通过3-5年努力,全市域所有县区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均超过千亿。
二是努力在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坚持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举,加快推进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让更多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高质量充分就业和高水平安全创业并举,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坚持织牢社会保障网与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并举,尤其是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加快推进县中振兴、医疗高地和文化名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淮安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三是努力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环境综合治理,高水平建设江苏美丽中轴“绿心”;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建立健全以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经济化和产业现代化,让绿色发展成为淮安现代化建设的鲜明标识。
四是努力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培养拥有“四个自信”孩子,全力打造全国红色资源育人高地,进一步擦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香淮安品牌,高水平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彰显“千秋淮扬”文化高地的特色和魅力。
五是努力在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上取得新成效。大力传承和弘扬周总理“六个杰出楷模”崇高风范,在政府系统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党性锤炼和能力提升,以不当“算盘珠”、要做“操盘手”的主动性,不当“二传手”、要做“主攻手”的责任心,不当“慢郎中”、要做“急先锋”的高效率,不打“太极拳”、要做“主心骨”的担当力,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胡竹:
谢谢顾市长。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重大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请介绍一下淮安近年来在重大项目攻坚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效,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
林小明:
项目建设,是当前淮安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淮安紧紧聚焦工业强市目标,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鲜明导向,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项目攻坚突破成势。去年,淮安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过600个,50亿元以上项目32个。可以说,重大项目的突破,成为这两年淮安工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下一步,我们还是要咬定重大项目建设不放松,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突出项目攻坚。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聚焦细分产业赛道,健全产业研判机制,发挥各个县区主要领导“一号招商员”的作用,聚焦聚力招大选强。今年,我们要奋力实现“4833”的攻坚目标,即协议引资额要在4000亿元以上,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00个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当年签约项目开工300个以上。
二是重抓项目建设。我们每个季度都组织开展项目拉练,各县区晒项目、比进度,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完善了市县两级重特大产业项目问题会办落实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指标、环境容量、能源供应等要素保障方面的问题。去年,全市的省市重大产业项目都大幅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而且全部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目标。今年,我们还要在去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争取有新的突破。
三是强化项目服务。对50亿、10亿和亿元以上的项目,分别由各级党政“一把手”挂钩服务,带头当好服务项目的“店小二”,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企业达产达效。去年,我们新增的列统企业数为“十三五”以来历年来最多,新增的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接近历年的总和。今年,我们再自加压力,提出了项目建设“1533”工程,即: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不低于1200亿元,新开工超亿元项目500个以上,新竣工超亿元项目300个以上,竣工项目转化为列统企业300户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探索富有淮安特色、科学精准高效的项目工作路径,特别是要积极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加大科技项目招商,广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全力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央广网记者:
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要素效率、促进协调创新的关键,请问淮安在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冲林:
淮安过去是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比较扎实。近年来,我们以工业强市为引领,深度对接融入长三角产业集群分工和省“1650”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7+3”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7+3”产业集群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78.1%,今年上半年集群产值同比增长15%,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78.6%。智能装备及新能源产业集群成功引入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阿特斯新能源等百亿级“旗舰”项目,“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成为全省光伏电池集聚发展的重要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比亚迪淮安卡车智慧工厂项目为龙头,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汽车钢、变速箱齿轮、轮胎等产品已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产业链。PCB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集聚了全球最大的PCB企业—鹏鼎控股等行业头部企业,带动形成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等优势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招引中天精品钢帘线、巨石玻纤、台华新材料等百亿级关键项目,拥有作为众多产业基础的钢帘线、玻纤丝、锦纶丝“三根丝”,其中中天精品钢帘线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将创成全球首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助力淮安打造世界钢帘线之都。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是全省重点打造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打造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正加快打造中国食品名城。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个第一方略,更大力度推进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提档升级传统产业。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深入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扎实推进专精特新培育、千企技改,到2025年实现传统产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100%达到基准水平以上。二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主动抢抓产业风口,推动智能装备、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向高端攀升,到2030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5%,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三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率先突破千亿元。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打造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产业环境,重点培育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探索布局低空经济、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前沿产业,力争早日打造形成“5+X”未来产业体系。
中新社记者:
淮安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请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改革创新,还有哪些新举措新突破?
顾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淮安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境内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水域面积占1/4,森林和湿地面积均占1/5。优良的生态本底是淮安最宝贵的资源,也是高质量发展最大的优势。近年来,我们抢抓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战略机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美丽淮安建设制度体系,做到“三个坚决”,即坚决破除“将生态与发展对立起来”的思维观念,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坚决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在苏北率先创成国家生态市,获批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
当前,淮安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三组新画卷”:
一是在精准治气中迎来“天空蓝”。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去年全市PM2.5浓度改善率全省第二,PM10浓度改善率全省第一,臭氧浓度全省最优。
二是在系统治水中迎来“河湖清”。深入实施生态碧水三年行动,河湖长制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加快推进环洪泽湖沿线综合整治,环洪泽湖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去年全市57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3%、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94.7%。
三是在加快转型中迎来“发展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去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数量苏北第一,通过大力清理“散乱污低”企业腾出排污总量指标近1500吨,近三年累计整合利用存量土地11.44万亩,其中盘活低效闲置土地5.75万亩,为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宝贵的资源和空间。
环境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悉心呵护“水韵淮安”之美,切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打造江苏美丽中轴“绿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滚动实施年度环境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三年将累计投入82亿元、实施257个项目,重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抓好湿地、绿地、林地“三地”共建,到“十四五”末,力争创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是加快探索建立生态价值实现新机制。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示范创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源头治理集成创新行动,培育更多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农业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提升产业绿色显示度和生态附加值,切实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
三是加快融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建设淮河、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等生态廊道,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积极推进洪泽湖、白马湖等重点跨界湖泊协同治理,着力打造独具江淮水韵魅力的现代化生态样板。
江苏卫视记者: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请问淮安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成效?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继续提升?
林小明: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也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淮安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软实力”的关键,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看得比其他什么都重。我们自觉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工作理念,当前正重点打造“四个最”的营商环境:
第一个最,就是物流成本最低。我们建设了长三角北部内河集装箱运输枢纽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口岸收费动态保持全省最低,通关整体时长全省最短。去年,淮安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继续蝉联江苏省第一。服务优、成本低的物流优势,成为重特大项目招引的有力竞争优势,比如总投资202亿元的中天精品钢帘线项目落户淮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实现从常州总部到淮安基地“码头到码头、车间到车间”的水运通达,物流成本降低80%。下一步,我们要持续打造并用好这一比较优势。
第二个最,就是要素成本最低。在用地保障方面,我们创新工业用地“提前储备、集中统筹、分级保障”的制度,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在要素价格方面,我们持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工业用地价格,工商业用水、特种用水价格,制造业用工成本等,始终保持全省低位水平。在资本服务方面,淮安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我们创建了惠企“码上贷”信贷融资服务平台,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我们探索了一系列有效解决的路径。
第三个最,就是办事效率最高。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了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模式,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建成即验收、竣工即交付,在淮安已经成为项目建设的常态。淮安的“数字化联合审图”这一做法,获得了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表彰。目前,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用时全省最优,拿地即开工项目占比、政务服务满意度等指标均为全省第一。
第四个最,就是服务环境最优。我们注重营造全社会尊重投资创业的氛围,在重要会议和活动中,邀请企业家坐主席台、站C位。我们注重倾听企业和企业家的意见建议,搭建党政亲商会等平台。我们注重企业的诉求响应和问题协调,让“爱商、亲商、护商”成为淮安跨越赶超的主基调。今年开始,我们将清江浦开埠日7月5日这一天,定为“淮安企业家日”,为杰出企业家提供特殊礼遇。这些做法也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中,淮安的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省第二位。
为进一步提升淮安营商环境的质效,今年我们启动了打造可感知的营商服务专项行动,重点聚焦两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打造诚信政府,凡是政府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必须保证100%全部按时兑现,营造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二是坚定不移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企业发展环境,开通12345企业服务通道,企业一键呼叫,部门及时响应,我们通俗地称为“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真正做到有求必应;同时,大力推广信用监管、综合监管、非现场检查等方式,大幅度减少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困扰企业的情况,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总之,就是通过这些具体措施的落实,让营商环境成为淮安发展环境的口碑,努力把淮安打造成为长三角北部的投资创业最佳目的地。
交汇点记者:
项目不仅要引得进、落得下,还要建得快、长得大,请问淮安具体是如何抓项目服务保障的?
杨维东:
“市场如战场”,为保障我们的项目能够得到最好的服务,跑赢竞争对手,我们建立了包括新招引、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列统在内的,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
一是新招引项目快研判。建立市、县两级项目分析研判制度,其中,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由市级专班按照咨询行业的标准,进行多维度研判,并且确保72小时内出报告,从源头把控项目的质量。经研判落地的项目中,属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80%。
二是新开工项目快建设。对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项目审批推行“承诺制+容缺办”,实现“五证连发”“拿地即开工”,不断提升项目的建设速度。去年,我们当年签约、当年开工的项目,就超过了一半。
三是新竣工项目快验收。验收前,主动上门指导服务;验收时,实行部门联合,档案可以承诺后补,实现项目“建成即验收”。
四是新投产项目快达效。按照“服务要比需求早”的要求,在项目投产前,做到要素供给保障到位、人才招引服务到位、金融支持对接到位、产业配套协同到位。近三年,项目竣工转列统,超过了93%,较“十三五”末提高了20个百分点。
五是新列统项目快成长。我们每年拿出5个亿的政策“大礼包”,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网联”、专精特新发展,引导企业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要求,快速成长壮大。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深化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提升项目服务水平,让在淮投资的企业家,都能“放心、安心、舒心”。
淮安日报记者:
经开区是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主窗口”,请问淮安经开区在这几个方面采取了哪些重点措施,下一步有什么新的考虑?
刘爱国:
经开区是一个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淮安经开区作为淮安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近年来,我们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这正得益于多年来经开区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力下好“改革先手棋”、建好“开放主阵地”、打好“创新特色牌”,坚定不移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之路”。
一是下好“改革先手棋”,深化经开区二次创业。紧扣“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产业发展动力”两大重点改革任务,全面赋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在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上,持续深化招商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突出以岗定薪、按绩取酬,不看干部职务职级、只看项目第一引资人,在薪酬总额内向重特大项目攻坚实绩贡献突出人员进行“二次倾斜分配”,将更多干部职数用于激励招商一线人员,充分激发经开区人拼招商、抢项目的“狼性”精神。在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上,我们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常态化推行重特大项目建设“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等机制,将更多资源要素推向企业和项目。像天合光能这样行业龙头型企业,落户经开区后,仅用32天实现开工建设、156天实现首片组件产品下线。
二是建好“开放主阵地”,打造台资集聚高地。我们已成功举办十七届“台商论坛”,成功吸引鹏鼎、和兴、膳魔师等一批知名台企落地,累计吸引台商总投资超80亿美元、总量占全市半壁江山,庆鼎成为全市首家销售超百亿元台资企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抢抓台资转移和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机遇,更大力度集聚台资、台企、台商,持续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台资特色产业开展招商,全面深化淮台合作交流,加快推动台资高地建设迈向全方位、高层次的发展“快车道”。
三是打好“创新特色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将继续抢抓“新三样”产业发展风口,聚力打造以天合光能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天合光能投资300亿元布局全国最大的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制造基地,预计2026年底产值突破600亿元,同时吸引集聚一批产业链企业,有望很快打造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同时,我们还将以科教产业园打造“创新之核”为引领,整合留创园等国字号平台和一批高教科研院所资源,力争未来三年建设10个创新平台、引进100个科创项目、集聚1000名高端人才、产生100亿的经济产值、实现10亿元税收,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创新动能。
当前,我们正聚焦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双千亿”目标,聚力打造国家级一流开发园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营商环境示范区、对外开放先行区、科技创新活力区、民生幸福首善区”。
现代快报记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请问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淮安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努力方向?
张冲林: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竞逐“新”赛道,淮安具备从“1到10再到100”的应用优势,也正在努力探索从“0到1”的攻关突破。当下和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促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一是健全创新政策。我们出台有史以来含金量最足、诚意度最高的“科技创新16条”“人才强市22条”“淮安人才8条”等系列政策举措,形成了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城市定位,细化落实行动方案及若干政策,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高企申报、平台建设、科技人才等奖补力度,每年为全市各类创新主体兑现科技扶持资金超2.5亿元。
二是培育创新主体。我们聚焦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为骨干的企业创新梯队,新获批国家高新企业数量连续三年增长15%以上;有效发明专利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7.3%、27.5%,增幅均居全省前列。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内培外引,以企业为核心构建科技和产业互融互通的桥梁纽带,充分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生力军,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三是打造创新平台。淮安“智慧谷”集聚了12家科研机构,拥有6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孵化器、8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去年新引进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部级实验室,13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均实现历史性突破。我们将高水平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作用,用好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淮安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等平台资源,大力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四是优化创新生态。我们持续健全金融服务体系,设立组建总规模8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10亿元的人才创投基金,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2%,近三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17%。下一步淮安将着力在体制机制上做好管理减法和激励加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特别是有力解决科创企业初期“第一桶金”问题和后续各轮股权融资需求,为科创企业、创业人才提供“投保贷担”联动的金融产品,有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中国青年报记者:
安全是发展的基石,请问淮安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新的措施?
顾坤:
安全和发展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淮安始终牢记安全生产这一“国之大者”,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机制创新,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一年小灶”“三年大灶”专项治理和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亡人数持续实现“双下降”,近2年绝对值全省最少,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持续稳定向好。这里,向大家通报三个方面做法:
一是压实责任落实“最后一米”。安全生产是庞大系统工程,质效和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三个责任体系是否真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淮安实行市县镇三级安委会“双主任”模式,对所有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重大危险源实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包保负责制,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安全检查,推动所有镇街设立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狠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出台实施企业内部举报人制度,强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在市安全生产督导机制中,主动引入纪委监委嵌入式监督,为监管责任再落实戴上“紧箍咒”。
二是推动安全隐患“动态清零”。安全是易碎品,成绩每天归零。我们聚焦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滚动式排查整治,较早探索推进“厂中厂”整治、基层消防监管机制创新等工作,立足各类风险隐患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及时完成闭环销号。
三是健全服务型监管机制。开展“安企护淮”行动,建立安全生产“白名单企业”正向激励制度,不搞简单化“一刀切”,实行精准化监管、人性化执法、邀约式服务,做到无违不查、无患不查,大力推行轻微违法首违不罚等措施,去年检查企业数同比下降10%。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一是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进一步压紧压实三个责任体系,细化抓好电动自行车、化工和危险化学品、高层建筑消防隐患等“一件事”全链条治理,集中整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安全底线。二是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构建形成全市域统一、市县镇纵向贯通的大应急大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风险源头预防、分级管控和快速响应、科学处置机制,有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各位媒体朋友,淮安拥有“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靓丽名片,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淮安、宣传淮安,诚邀大家经常到淮安走一走、看一看。常来淮安,幸福平安!
胡竹:
谢谢顾市长,也谢谢其他四位发布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