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午10∶00,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南通专场。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围绕“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勇担使命”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三场,围绕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勇担使命进行发布。
我们请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张市长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晓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曹海锋,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秦艳秋,南通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吴佳华,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曹雁卉。
下面我们先请张市长介绍情况。
张彤: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南通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长期以来给予南通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南通滨江临海连上海,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点赞勉励的城市,也是省委寄予厚望的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2020年11月12日,总书记亲临南通考察,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今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勉励我们说,南通现在交通非常方便,越来越好了,一边是苏南,一边是上海,可以说是“左右逢源”,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近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扎实推动“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是“经济强”的基础更加厚实。2020年我们迈入万亿城市行列,2023年经济总量达1.18万亿元,近四年年均增长5.3%、增速在全国26个万亿城市中列第7位,今年上半年,我们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工业用电分别增长9.9%、10.9%、13.8%,均列全省前3。二是“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2.53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19万元,年均增长8.3%、列全省第2位,居民人均存款超16万元、列全省第2位,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超80%,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三是“环境美”的底色更加亮丽。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均为全省最优,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430公里沿江沿海生态带全线贯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成为全国典型,我市已创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市县两级“满堂红”,“中国好人”数量全省领先,创意发起“童声里的中国”并唱遍神州,幼有所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全龄友好城市加快建设。
当前,我们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突出产业这个关键载体、创新这个核心要素、协同这个重要路径,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勇担使命。接下来,我用三句话,也就是开拓蓝海、深耕沿海、策应上海,向各位媒体朋友作一介绍:
一是开拓蓝海,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100多年前,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大兴实业,使南通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奋力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突出“面向科技前沿”,去年引进科创项目1428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36家,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万亿元,船舶海工、高端纺织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我们将以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探索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做优做强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拨投结合实施重大科创项目,市场化运营研发机构,优化人才引进评价方式,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坚持政银企社联动、供需端联动、市县联动,推动更多先进设备、优质产品、创新技术服务全国大市场,擦亮“好装备、南通造”品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领企业走进清华、走进北交所、走进央企,链接优质资源,助力破茧成蝶。我们力争到2025年,再引培科创项目3000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翻番、达到2万亿元左右。
二是深耕沿海,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起南通的沿海,或许有的人印象还停留在茫茫滩涂,新世纪以来,南通沿海加快崛起,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我们建成了全国最大的LNG能源岛——阳光岛、全国首个风电母港和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群,特别是近三年沿海累计落户10亿元以上项目102个、总投资3700亿元,今年还将新开工7个百亿级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正向建设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迈进。放眼长三角临沪地区,南通沿海可利用土地面积超过30万亩,开发强度不到20%,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南通下一个万亿看沿海,我们将坚持优江拓海、陆海统筹,以产兴港、港产联动,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海洋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精心编制实施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推动东南大学国际海洋学院,也就是东南大学南通校区等加快建设,统筹沿江创新转型和沿海绿色制造联动发展,争取大进大出的重大基础产业项目向沿海优化布局,全力提升沿海港口牵引力、科技创新驱动力、海洋经济支撑力和滨海城市带动力,为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三是策应上海,打造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早在20年前,南通就提出并实施“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发展战略,民间合作历史渊源就更深了,我们超过50%的企业在上海有合作关系、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70%的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构建“一核四翼”为基础的国家战略承载空间,北翼以长江口和北部地区为主体,东翼以海岸带和海洋空间为主体,南通处于北翼和东翼交叠区域。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的“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重要改革部署,加快跨江融合,推动与上海、苏州同城化,更好发挥沿江向西、沿海向北传导辐射带动作用,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精准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全面落实沪通新一轮科技创新和苏通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实施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南通港国际货运发展等“五大行动”,积极推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努力打造长三角新质生产力承载地、制度创新试验田、融合发展样板区。
各位媒体朋友,今年是南通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在中央和省委领导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聚力做大经济总量、调优产业结构、增强创新活力、提升城市能级,为全省“走在前、做示范”贡献南通力量。谢谢!
胡竹:
谢谢张市长。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第一个问题,请右边第一排靠过道的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
南通滨江临海、区位独特,请问如何发挥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彤:
沿海是南通最大的资源优势和潜力所在。我们拥有海域面积8949平方公里、占全省1/4,海岸线276公里、占全省1/4。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交通区位、承载空间、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主动承接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完成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占全省1/4、沿海三市1/2。今年5月,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南通召开,吹响了新一轮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号角,我们正按照全省部署要求,抢抓机遇、扛牢使命,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一是坚持产业拓海。这方面南通既有厚实的家底,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以船舶海工产业为例,我们先后建造了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全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等40多个国际国内首制“大国重器”,船舶、海工制造规模分别占全国1/10、1/4,正迈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当前,我们正编制实施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制定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积极对接省海洋经济投资基金,推动设立市级向海发展基金,大力发展绿色新材料、海洋新能源、船舶和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积极布局氢能和新型储能、深远海装备、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涉海特色园区,加快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是坚持科技强海。在上个月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我市中天科技等3家企业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获奖总数列全省第3。当前,我们正加快构建面向海洋经济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等平台高水平建设,支持南通大学新建海洋研究院,提升中远海运川崎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功能,支持海洋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涉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和产业孵化,发展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
三是坚持人才兴海。近年来,南通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迭代升级人才新政,推出“江海英才”“通才回通”等人才计划,让各方人才充分感受这座城市的诚意与温度,我们的省“双创”人才引进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2位,人才资源总量超160万、居全省第一方阵。我们将持续放大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效应,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用好南通人才日、江海英才创业周等活动载体,面向海外纳才,走进全国涉海专业名校开展高层次人才招引系列活动,培育壮大海洋领域企业家、高水平人才、高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四是坚持开放活海。我们着力打造“黄金水道”,内河航道总里程数全省第2、面积密度全省首位,通州湾港区河海交界水域获批江苏首个相当A级航区;我们着力打造“联运丝路”,“铁路进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的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未来铁路支线、干线航道、高速公路一端接入沿海主要港口作业区,一端连接欧亚大陆桥;我们着力打造“开放枢纽”,拥有4个一类水运开放口岸,2个保税物流中心,海安—东盟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4个班次,31个海外仓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将继续深度参与全省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更大力度落实“水运江苏”部署,构建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新通道,更好服务和支撑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卫视记者:
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持续深化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请问南通如何积极谋划、抓好落实?
王晓斌:
自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南通作为长江口北翼重要城市,积极抢抓机遇,持续推进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构建。聚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八龙过江”格局正加快形成。产业创新共建迈向纵深。近五年沪通两地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总数超1000项;目前已建有苏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科技城等19个跨江合作园区。生态环境共保持续深化。与崇明、苏州开展长江渔政等领域联合执法,推进环境联合监测、数据共享和应急联动。公共服务共享更加便利。实现多项长三角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共享和政务服务跨省市“一网通办”。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与上海35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合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去年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以及今年3月5日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南通提出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讲话要求,我市提出并正在务实谋划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规划建设。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进一步融入和服务上海,进一步深化跨江融合,加快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目前我们正紧锣密鼓研究编制建设方案,并初步确定了五个协同方向。
第一个是产业协同,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我们将聚焦上海、苏南所需、南通所能,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合力打造一批深耕产业创新的专业化合作园区。
第二个是科技协同,全力营造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我们将持续推动县(市、区)和产业园区在上海、苏南开展“飞地孵化”“离岸创新”协作,实现更多上海苏南孵化、南通转移转化的成果。
第三个是绿色协同,统筹生态共保与绿色转型。积极共抓长江大保护,共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同时充分发挥南通滨江临海、绿电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推进绿色转型上贡献长板。截至去年底,我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14.5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598.3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461.9万千瓦,均列全省第一。我们正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试点,谋划建设一批低零碳产业园区,助推产业绿色化转型。
第四个是开放协同,主动承接上海、苏南开放功能。探索通过“联盟+联动”模式,用好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政策,引入更多赋能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积极争取将协同区打造成为上海自贸区联动片区、上海东方枢纽北向配套区。
第五个是机制协同,积极开展区域一体化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成本共担、财税分享、指标分算和要素资源跨区域自由流动等机制,更好推动科技、人才、土地、数据等要素资源跨区域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科技日报记者:
请问南通如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吴佳华:
南通自2012年获批试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在长三角地区率先与上海签订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03亿元提高至333亿元,提升了2.2倍;高企数从390家提高到3622家,翻了9.3倍,尤其2023年度同比增长25.5%,增幅全省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7件提升至58.3件,提高了21倍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沪通新一轮科技创新战略合作,重点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与上海“同频共振”,面向未来海洋科技、未来能源、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聚焦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科创细分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为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推动科技资金股权化。我们出台“新科创30条”,“拨—投—股”支持科创项目,已落地6家优质企业,其中南通创新区联合省产研院“拨投结合”支持的南里台光电,已成功进入转股阶段。我们将探索财政科技拨款改股权投资,形成财政资金“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二是推动园区产业特色化。我们打造了如皋合成生物产业园、市北高新区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南通高新区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临江新区东布洲科学城等一批特色园区。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提升、整合、新育专业示范带动强、孵化育成能力突出的特色园区。
三是推动产业投资垂直化。我们创立了产业投资、创新发展两大母基金为龙头,36支二级基金为主体,总规模超700亿元的基金矩阵。联合头部机构合作设立了如崇川10亿元半导体产业基金、海门14亿元生物医药基金等专业基金,筹划组建紫琅湖未来产业基金。下一步,将运用参股基金、联合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形成上下联动、相互衔接的垂直化基金管理体系。
四是推动创新平台市场化。我们引建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复旦张江研究院南通科创中心等研发平台。积极构建开放、协同、市场化的创新机制,比如如皋畅通“院校研发、飞地孵化、如皋转化”链条,探索“创新飞地+产业飞地”的“双飞地模式”,累计孵化了105个科创项目,其中霖鼎光学作为首个“双飞地”项目,总投资20亿元,承载了上海交大在先进光学领域的重大成果;又比如成立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整合院士团队、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和张江生物医药基地、联影医疗等产业资源,架起交流共创的桥梁。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推动平台市场化建设运营,促进新质生产力项目加速孵化。
五是推动科技招商专业化。近年来南通出台科技招商实施意见,招引科创项目近3000个。下一步,将举办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专题培训班,培养懂产业、懂科技、懂投资的专业化招商人员,借力SEMICOM国际大会等行业专业性活动,持续做大科创企业总量。
中江网记者:
南通提出要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请问南通将如何促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
曹雁卉:
制造业是南通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近年来,我们紧扣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不断锤炼实体经济看家本领,发展形成了较为厚实的产业家底。2023年,南通在全国制造业50强城市中排名第12位,船舶海工、高端纺织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外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产值已突破一万亿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标省委“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型工业化”目标,我们提出加快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稳基础,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我市7153家规上工业企业,50%属于传统行业,贡献了60%的产值和利润,是我市制造业的“基本盘”,也是转型焕新的“主阵地”。我们感到,高端化是转型的首要任务。以船舶海工为例,我们坚持央企带动+技术革新+链式转型,成功走出了“高技术船舶+高端海装+高端配套”的发展模式。今年上半年,全市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40%、66%、44%;新造产品下水试航已超40艘次,比如全球最大级别2.4万标箱集装箱船、亚洲首制海上风电运维母船等,已成为我国船舶海工的一张张新名片。智能化是转型的必由之路,我市已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3万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8.1,位居全省前列。张謇先生创办的百年大生,建成了国内首个全流程数字化纺纱车间,成为纺织产业的标杆示范。最近,我们抢抓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契机,持续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发布设备供给和融资需求清单,深受各方好评。绿色化是转型的本质要求,比如中天精品钢项目,采用最先进的绿色技术和工艺,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废气零放散、固废零出厂”,成为钢铁行业的典范。聚焦新材料产业,我们将以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重特大项目为牵引,着力打造长三角高端新材料制造基地、绿色低碳智能示范区。
二是抓风口,让新兴产业“长成林”。近年来我市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省级907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比如集成电路行业,我们持续巩固封测领域优势,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延链补链,招引了帝奥微电子、富创精密等一批知名企业,逐步形成以封装测试为主体,并向设计、制造、设备和材料等领域前延后伸的全产业链条。接下来,我们将做强产业链,加快推动六大产业全面向战新领域布局;做实创新链,让更多“科创力”变成“生产力”;做深价值链,加快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力。
三是抢布局,让未来产业“快生根”。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目前,我们规划了海洋、能源、数字、材料、健康、空天等六大未来产业方向。比如深远海装备,我们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在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浮式天然气生产装置(FLNG)、海上浮式风电装置等领域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拓展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天然气等领域,推动南通海工装备驶向更广阔的远海、深海。未来能源方面,我们将深耕“绿氢”“风光储”等细分赛道,支持中国天楹等行业龙头,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风力、光伏、储能、绿氢等一体的“环保+新能源”发展模式。同时,我们将积极用好省级未来产业天使基金,加快工业互联网、智能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产业打好现实基础。
现代快报记者: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请问南通在这方面如何抢抓机遇、承接落实?
秦艳秋: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市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印发“两新”《行动方案》,创设了特色化政策体系,建立了扁平化推进机制,推动“四大行动”取得较好成效。我用几组数据向大家介绍一下:设备更新方面,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7万台(套)、约占全省12%,更新燃气、供排水管道271.5公里,累计带动投资超300亿元。另外,我们还发布了融资需求和设备供给两张清单,在“惠企通”平台开设设备供给专栏,全方位展示我市1000多家企业1500多种优质设备产品,促进精准化供需对接。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我们启动了2024夏日约“惠”季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系列活动,推出8000万元“补贴+让利”措施;全市汽车报废更新申请已审核通过2084份、全省领先,新能源汽车上牌量同比增长59.5%,家电以旧换新超2.8万台(套)。回收循环利用方面,加快发展“换新+回收”模式,全市回收拆解报废车辆3.9万辆,回收废旧家电49.6万台。标准提升方面,参与制修订国家强制标准8项、省地方标准2项和市地方标准3项。
7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措施,出台新一轮激励政策,南通将积极抢抓机遇、加快落实,更好释放内需潜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突出重点、聚力推进。聚焦南通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前期摸排储备总投资1430亿元、676个更新改造项目基础上,延伸至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电子、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在老旧电梯方面,将对全市600台老旧住宅电梯开展全面评估和更新工作,年内计划启动电梯加装300台以上。
二是政府搭台、精准对接。创新“产供销、上下游、政银企”协同模式,持续办好“好装备、南通造”设备更新系列供需对接会。就在今天上午,我市正在举办全市船舶产业专场供需对接会,参加的行业龙头企业、船舶海工设备供给企业100多家,还有金融机构20多家。接下来我们还将办好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等活动。组织我市装备企业参加中国工博会、广交会等重点展会,助力本地企业导入供给侧和需求端优质资源。
三是浓厚氛围、提升热度。在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开辟“两新”专题和《江海“两新”在行动》专栏,发布最新动态、做好政策解读、展示工作进展。广泛发动新媒体参与宣传报道,多维度展示“设备更新”“以旧换新”的场景和成效。推动家电协会开发家电销售和以旧换新小程序,线上线下联动,持续为“两新”加热、造势。
凤凰网记者:
今年是南通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也是南通开发区建区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开发区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曹海锋:
自1984年12月19日,南通开发区成功获批以来,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2023年实现GDP911亿元,人均达26.3万元;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名第21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以建区40周年为新起点,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年超千亿、十年两千亿、位次再上升”的目标,改革开放再出发。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优化开放格局,构建主平台。这次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得益于对外开放,开发区的产业基础日益坚实,去年我们完成工业、服务业应税销售分别为2005亿元和1517亿元,进出口额687亿元;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吸引了外来人口的加快集聚,目前开发区常住人口34.6万人,较十年前增加10万人。可以说,开发区是一个产业发达、人气集聚、活力迸发的功能板块。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协同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一体:就是能达商务区。这是开发区的城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围绕通城活力新中心的定位,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两翼:就是新时代未来产业园和滨江湾。我们在G15沈海高速以东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新时代未来产业园,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通过5—7年时间,在制造业规模上再造“一个开发区”;同时,策应苏通二通道建设,利用沿江化工园区北区腾退出的新空间,规划建设16平方公里的滨江湾,打造“科技创新城、青年活力城”。
二是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强引擎。刚才,张市长提到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中天科技海缆的一等奖和励成生物的二等奖,就在我们开发区。这也是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产创融合的有效成果。这次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将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在创新主体培育上,着力用好“引、孵、育、壮”四字诀,并组建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创新联合体,构建创新型企业成长矩阵。在创新载体建设上,深化与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协同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创新策源地;围绕产业抓创新,高品质打造生物医药科创园、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园、创智天地等专业平台。在创新人才集聚上,对标先进开发园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
三是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增强新动能。项目建设,是开发区永恒的主题。40年来,我们累计吸引外商投资企业1000余家,总投资超30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来区设立企业80多家。我们始终用心用情服务项目,打造营商环境最高地,赢得了客商的信任和支持。下阶段,我们将持续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驻城驻外招商力量,积极构建“赛马制”招商格局;围绕开发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和新能源“3+1”主导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布局,全力突破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总之,我们将坚定不移抓改革、促开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创比较优势,着力打造一流开发区,也欢迎大家多来南通开发区走一走、看一看。
中央广电总台记者: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时谈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亲切生动的话语让我们记忆犹新,请问南通将如何聚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张彤:
提起交通,南通人民的感触太深了。我们与上海处于万里长江入海口的两侧,距离近在咫尺,但大江大海的阻隔,让南通长期处于我国交通版图的“神经末梢”。在国家和省关心支持下,一代代南通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先后实现大桥大港的历史性突破,尤其是“十四五”以来,南通交通建设投资连续跨越3个百亿级台阶,一个陆海空并进、公铁水联运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一个四通八达的南通未来可期。
我们加快构建“八龙过江”格局。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拉开了加快跨江融合发展的序幕。2011年、2020年,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先后建成通车,南通加速融入长三角核心圈。2022年我们陆续开工建设了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崇启公铁大桥3座过江通道,今年争取开建苏通二通道,深化崇海通道规划研究,如此“八龙过江”格局形成后,不夸张地说,长江南通段平均每20公里就有1座过江通道,交通格局的重塑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区位红利,真正实现与上海、苏南的交通一体化、生活同城化。
我们积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近年来,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等先后建成运营,我们大踏步迈入“动车时代”“高铁时代”“地铁时代”,成为国家沿海铁路大通道上承南启北的重要节点。接下来,随着通苏嘉甬高铁、北沿江高铁等项目的建成通车,届时南通到苏州只需20多分钟、到上海只需40分钟左右,也就是喝喝咖啡的时间,我们将实现2小时通达上海大都市圈所有城市、3小时联通整个长三角,周边地区的市民下班后,坐高铁来南通吃个海鲜都不算什么新鲜事。我们诚邀各位朋友约上三五好友,来南通圆陀角揽三水交汇、迎第一缕晨光,去五山滨江看江豚逐浪,到濠河夜游听梅庵古琴,登狼山远眺品王安石“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的豪迈慨叹。
我们加快推动公路成环成网。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全省前三,今年将推动沪陕高速扩容、绕城高速、洋通高速二期建成通车,规划建设通常高速、通沪高速,加快构建“一环接苏南、二环连浦西、三环通浦东”的“三环七射”高速公路网。我们还将织密干线公路网络,争取“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满堂红,更好服务乡村振兴,让一条条畅通无阻的乡村道路,串联起村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们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近年来,南通坚持优江拓海、江海联动,沿江通海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沿海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建成开港,由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和南通三方合资运营。我们还与苏州、无锡共同联合上海开展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发挥水运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水运江苏”南通实施方案落地落实,完善江海河、公铁水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打造长三角北翼江海组合强港;加快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使之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位媒体朋友,南通好通,一通百通。我们将聚力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把“交通流量”转变成“发展增量”,以交通大发展推动城市能级大提升,使南通成为空间更广、潜力更大的“北上海”“新苏南”。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胡竹:
谢谢张市长,也谢谢其他五位发布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