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1395年,诏令编纂的《洪武京城图志》出版。明初南京长达二三十年的建设,足以展现其作为京都的盛大规模和雄伟气象,也暗藏了很多未解之谜。日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古都学会会长夏维中受邀走进“2025共读南京”品读《洪武京城图志》,揭秘这部图志的史料价值及其背后的历史风云。
A暗藏目的朱元璋不再“折腾”迁都一事
宏伟宫阙、叠叠楼宇、市井巷陌、民间烟火……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倾全国之力营建南京都城,并诏令编纂《洪武京城图志》,展示明朝南京皇城文化及城市建设成果。因编纂于明朝洪武年间,故俗称《洪武志》,又因其内容是关于明朝首都的图志,故名《京城图志》。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都于长江以南的统一王朝。朱元璋诏令编纂《洪武京城图志》,固然是为了展示南京建设成就、雄姿壮丽以示威仪及歌功颂德,以显示南京跟之前的南京,尤其是六朝以来的南京,都不太一样,从而为其统治的合法性,以及对外交流、边疆政治展开宣传等,但另有一个目的却不能被忽略。
夏维中认为,朱元璋着人编纂《洪武京城图志》,或许也是对长期困扰自己的迁都问题作最后的交代。夺取金陵并将其作为争夺天下的根本之地,是朱元璋集团的既定方针。而金陵也确实为朱元璋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朝于此定都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朱元璋后来对此却产生了动摇,这就有了以开封为北京之举,以及中都凤阳的大规模营建。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的生命被定格在了38岁。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时,朱标便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朱元璋对此极其痛心,令将太子葬在孝陵之左,史称“东陵”。有一说法认为,朱标的去世,与其过度勤勉有关,在他去世前一年,即洪武二十四年,即奉命巡抚陕西,考察西安一带是否适合建都,待他返回京师后,“献陕西地图,遂病”。朱标的死,让朱元璋迁都计划彻底破灭,自此在这件事上“不折腾”了。
B规格高配明初南京登上古代版“小红书”
作为一部官修书,《洪武京城图志》分宫阙、城门、山川、坛庙、寺观、官署、学校、仓库司局、桥梁、街市、楼馆、厩牧、园圃13类,言简意赅,不足六千字,并配以《皇城图》《京城山川图》《大祀坛》《山川坛》《庙宇寺观图》《官署图》《国学图》《街市桥梁图》《楼馆图》9幅线描图,刻画细致。
对这部图志,朱元璋可谓用心至极,不但用上了当时最好的技术和材料,而且采用图志铺陈形式,以非常直观、形象地展示明初京城南京的雄伟规模和宏大气象。文字少,图像丰富,这与今天普遍使用的“小红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夏维中介绍,我国地方志一般都会署上实际编写者的姓名,《洪武京城图志》却是一个例外,并没有署上具体编写者的姓名,而是署上了一个机构的名字,即为明初六部之一礼部。礼部掌国家典礼、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权力相当大。
《洪武京城图志》书前有杜泽序和王俊华记,从其文采之斐然也可看出《洪武京城图志》编纂规格之高。
其中,王俊华为浙江宁海文士,他的女婿、学生卢原质,正是被朱元璋钦点的“探花郎”。其时,浙东地区人文鼎盛、英才辈出,大批浙东士大夫进入朱元璋政权,王俊华堪为明初雅儒,因学识渊博、德行端正,被朱元璋赞为“江南书布袋”。他在《〈洪武京城图志〉记》中写道:“皇上经营缔构,尽已极其盛矣,然而遐方远裔,未观其胜,无以知圣谟经纶之至……命画者貌以为图,毫分缕析,街衢巷隧之列,桥道亭台之施,名贤祠屋之严邃,王侯弟宅之华好,星陈棋布。”杜泽则在《序》中写道:“其龙蟠虎踞之势,长江卫护之雄,群山拱翼之严,此天地之所造设也。”
C史料丰富为明初南京留下珍贵档案
从明永乐十九年朱棣北迁都城至今,南京城多次遭受重创,《洪武京城图志》则提供了明初最原始、最权威、最丰富的信息。它也由此成为研究明代初年南京城市史的一部重要文献,并与其他相关历史资料共同印证着那个璀璨壮丽的大明盛世。
《洪武实录》载:“丙午(1366)八月庚成湖,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遂白下门,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内在城中……”旧内,指朱元璋登基前居住的吴王府,大概位置就在今天的内桥东南王府园小区一带。其时,这里是元御史台旧署,曾做过宋高宗赵构的行宫。明亡后,吴王府被废为菜圃,几度变迁,现在这一带已被改建为居民区,附近还有一条小路“旧王府”,即与朱元璋的吴王府有关。1368年,明皇宫建成,朱元璋登基,从吴王府搬出,住进宫城。
南京城自1366年开始兴建,朱元璋倾全国之力,先后动员了百余万人役,历时30年,可谓规制森严、规模宏大。
从《洪武京城图志》相关图片不难看出,朱元璋还在紧贴新城的紫金山地区,营建了庞大陵园。都城与陵园,共同成为明初南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拱卫京城和孝陵的外围城垣,使其外郭城周长超过120余里。其时,南京城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在世上可谓独一无二。
经过多年的建设,南京以其龙蟠虎踞的自然形貌、山水城林的秀丽风光和殿廷楼宇的雄伟气概,使明朝南京成为伟大帝都。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描写了他眼中的古都:“在中国人看来,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
即使到了1982年,16岁的夏维中从宜兴来南京大学读书,他从中山门进城,一路仍被古都宏伟气象所震动。一路溯源,现实中的明初南京又该是怎样的面貌?历史不能靠想象,《洪武京城图志》则成为其后续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D几经翻印南图所藏孤本距今五百多年
《洪武京城图志》问世,至今已有600多年,其间不断流传、不断翻印,可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生命力。得益于古籍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及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今天的人基本能真切感受《洪武京城图志》最初诞生时的荣光。
据夏维中介绍,《洪武京城图志》刊刻行世的最初原刻版早已流失。清南京藏书家朱绪曾在其《开有益斋读书志》中称:“洪武初刻本非常精美。今已不存。”朱绪曾是藏书名家,他把自己的藏书处称为“开有益斋”,还编有南京文献《金陵朱氏家集》。
“《洪武京城图志》等书籍流失,一方面是因为朱棣迁都北京带走不少古籍,另一方面也与历史上书库发生火灾有关。”夏维中说,《洪武京城图志》今存弘治五年刻本,为江宁知县朱宗重的翻刻本,根据南京户部主事王鸿儒所得洪武本重刻。现存孤本藏南京图书馆,为丁氏八千卷楼旧藏。
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是著名的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收藏众多宋元珍本、明刻精本、《四库全书》底本、名人稿本和校本。光绪三十三年,陷于困顿当中的丁氏后人将八千卷楼全部藏书,让售给南京图书馆的前身——江南图书馆。其善本即此被大部分保存了下来,成为今日南京图书馆善本馆藏的基础。
此外,《洪武京城图志》还有国家图书馆清抄本、1949年《南京文献》标点本及《金陵全书》本等版本。
2009年,南京启动《金陵全书》整理出版工作,这是南京自行组织编纂的最大规模的出版工程,更是南京历史文献的集大成之作。2011年,该工程以南图《洪武京城图志》弘治五年刻本为底本进行翻印出版。因为参照原有版本的大小,给阅读带来极大“愉悦感”,并不断惠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图片除署名外均选自《洪武京城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