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敏丽 见习记者 赵梦静 特约记者 张建荣 通讯员 黄小乐 徐路)工业国税开票销售2039.7亿元,增幅21.6%。2021年泰兴拿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据了解,这是继2014年破千亿后,泰兴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定盘星”。一直以来,泰兴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产业质态提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特色发展“123”工程,优先发展特色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速扩量新兴产业,分层分类培育扶持企业发展壮大,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骨干企业“挑大梁”
在泰兴工业经济版图上,50家重点骨干企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021年,50家重点企业开票销售突破千亿,达到1006.1亿元,增长33.65%。用强悍的实力撑起了泰兴工业“半壁江山”。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推动泰兴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精心培育,持续做大做强。”泰兴市委书记张坤说。
每年初,泰兴都会根据税收贡献、运行质态、发展前景等,从600多家规上企业中筛选出50家重点骨干企业,突出龙头企业带动,鼓励骨干企业上台阶。从去年数据来看,入列50强的重点骨干企业表现十分抢眼,开票销售超50亿元的达到6家。
新浦化学自年产110万吨轻烃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后,产业“龙头”带动作用更趋突出,不仅使泰兴经济开发区摆脱了对进口乙烯原料的依赖,实现乙烯原料自给自足,而且产业链不断向下游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产品延伸。去年全年企业开票销售达到155亿元,增幅38.2%。
在去年“50强”中,金江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表现突出,35万吨醋酸乙酯和45万吨醋酸脂生产线上马后,产能达到百万吨级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醋酸酯生产基地,去年产品量价齐升,销售额突破80亿,增幅102.8%。
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三期自动装配和PACK线项目正式投产运行,产能扩张至过去的3倍,销售呈现井喷式增长,达到17亿元,增幅146.8%。在长虹三杰的强势带动下,一条电动工具电器用高倍率锂电产业链正在黄桥经济开发区加快形成。
专精特新“小巨人”蓄后劲
在去年的工业经济成绩单上,与重点骨干企业同样亮眼的,是30家成长型企业。
2021年,泰兴30家成长型企业开票销售达到151.1亿元,增长43.1%;入库税收达到3.2亿元,增幅114.2%。值得一提的是,30家成长型企业中,有13家专精特新企业。
一直以来,泰兴非常注重培育高质量企业梯队,为发展蓄足后劲。与筛选50强企业同步,该市每年会评选出30家成长型企业。去年,该市进一步优化成长型企业培育机制,将专精特新发展纳入乡镇园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估指标和泰兴市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着眼重点、特色产业,加大辅导和诊断力度,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专精特新梯队培育库,在“卡脖子”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争取更多行业话语权,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
从事生产生物工程食品添加剂及配料生产的江苏一鸣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人才引进、资金融通等多方面“靶向”扶持下,多项核心产品和技术在国内领先,去年7月入选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专业从事小口径特种钢管生产的江苏百澄特种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加快产学研共建共享和协同创新,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引育、知识产权等全方位合作,国内石油炼化、换热器生产领域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成为国内小口径特种钢管排名第三的供应商,跻身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国企供应商行列。
赢胜节能在政府科技创新的全面引领和支撑下,加大保温、隔音材料研发力度,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并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打造产业全生命周期体系。去年企业进入国家级专精特新申请序列,销售突破10亿元。
据统计,泰兴市2021年新增市级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个。其中,省级9个,国家级6个。
新竣工项目添活力
位于泰兴高新区的江苏晶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研发、生产、销售太阳能光伏组件,去年9月竣工达产,订单充足,每天生产5000件540瓦的光伏组件,3个月销售达到4000多万元。预计今年开票销售可达17亿元。
“项目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张坤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激烈,泰兴必须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和竣工达产。
2021年,泰兴排除万难抓开工,全力以赴抓竣工。各园区、乡镇(街道)把竣工达产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跟到底”,以更大的力度抓竣工、促达产。全年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84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个。
总投资1亿元的明科光电年产50万套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去年竣工投产,经过半年多的磨合,产能逐步释放。“2022年,我们的目标产值是8000万元,争取突破1亿元。”江苏明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凌宇信心满满地说。
一批项目快速竣工达效,为园区和地方经济提供强力支撑。去年,泰兴新增税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个,净增税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4个。该市列入“三比一提升”考核的4个园区实现工业入库税收58.1亿元(剔除一次性税收),完成年度计划的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