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脆可口的夹心海苔、拌饭海苔,是许多“吃货”家中的必备零食,但你知道海苔和紫菜有什么关系吗?其实,海苔就是压成薄片状的条斑紫菜。跟用来做紫菜汤的坛紫菜不同,它主要用来制作寿司和夹心零食。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是我国最大的条斑紫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条斑紫菜的养殖面积达10万亩左右,年产值超10亿元,以其独特的风味而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过去每家每户的小生产,到如今集育苗、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如东县紫菜产业如何实现“出海”蝶变,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发展之路?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记者来到如东县蹲点调研。
江苏省辐射沙洲竹根沙:如东县条斑紫菜养殖区之一
聚焦·课题:
“紫菜不好卖,价格也很低”
4月,正是条斑紫菜丰收的时节。凌晨,记者跟随渔民一起乘船出海采收条斑紫菜。经过几个小时的航行,记者一行到达江苏省辐射沙洲竹根沙,这里距离如东海岸线30海里,是如东县条斑紫菜的养殖区之一。
渔民用采收机采收紫菜
不知不觉,东方泛起鱼肚白。记者站在船上放眼望去,一排排紫菜网帘整齐有序。走近一看,暗绿油亮的新鲜紫菜挂满网帘,“海上菜园”一派丰收的景象。中午过后,当网帘被涨起的潮水淹没,南通海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5台采收机、24名工人开始作业,仅用两个小时,26吨、710袋水紫菜被打包装上运输船。该公司养殖部养殖工何宏告诉记者,今年紫菜长势比往年都要好,产量也很高。
渔民将采收好的水紫菜打包装船
据了解,如东县条斑紫菜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半浮动筏式养殖法养殖紫菜。那时,当地农户、渔民只能“单打独斗”,以个体为单位从事养殖,分散经营。“销路是最大的问题,紫菜不好卖,价格也很低。”何宏向记者介绍,渔民辛苦忙碌一年,议价主动权却无法掌握在自己手里。
怎么办?2001年,如东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全国第一家紫菜协会,谋求产业转型,逐渐打响了“如东紫菜”的品牌。如今,这里的紫菜产量高居全国第一,带动了周边2万多名村民就业。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南通海苔制品榜上有名。
行动·效应:
从一张紫菜到一批“周边”产品创新
打包上船的水紫菜连夜抵达码头后,十几名工人迅速装车转运到一次加工厂清洗。第二天一早,记者来到南通海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一次加工厂,紫菜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作业。3条生产线接连“吐”出63万张干紫菜,这些干紫菜将成为二次加工出口的原料。
南通海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一次加工厂的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作业
中国紫菜看江苏,江苏紫菜看如东。调研中,记者追问当地条斑紫菜品质好的秘诀是什么?如东县紫菜协会会长、南通海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守清告诉记者,这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帮了大忙”。如东处于黄海和长江交汇处,海水盐度适中,微生物含量高。因此,产出的条斑紫菜味道鲜美、入口即化。
不仅如此,记者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当地的一项“秘密武器”。养殖紫菜的过程看似“靠天吃饭”,其实不然。何宏说,绿藻是条斑紫菜的最大“对手”。紫菜里一旦产生绿藻,不但分解困难,口感也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如东与高校联合开创条斑紫菜冷藏网技术,在全国最早试验并全面推广。这一技术的发明,使得条斑紫菜的品质有了更好的保障。
那么,又如何解决“不好卖、价格低”的问题呢?如东又把国际交易引到家门口,2004年就筹资建设了全国最大的紫菜交易市场,干紫菜每笔交易以最高价中标,这样一来,一次加工企业的利益实现了最大化。
不仅如此,单单盯着紫菜“主业”是不够的。让记者感叹的是,当地开动脑筋,围绕紫菜“周边”做文章,比如,推出烤紫菜、夹心海苔等近百个不同形态和口味的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去年企业外销2.4亿张紫菜,创汇2000万美元。”蔡守清自豪地告诉记者。
调研·问计:
“四个坚持”助力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如东县紫菜多年来能够一直保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秦刚总结出一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独门秘诀: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高度重视紫菜产业的布局和发展,2018年县政府发布了《如东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条斑紫菜养殖向浅海发展,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实现集约化养殖。
二是坚持健康养殖。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培育优质紫菜品牌,推进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全县紫菜产业不断开拓创新,开发了近百个不同形态、口味、样式的产品,满足了国内外市场不同需求。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按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的区域进行养殖,取缔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影响产品质量的养殖。大力探索、推广紫菜养殖新工艺新材料,促进紫菜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建言·启示
高产量、高品质离不开科技投入
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江苏省紫菜协会秘书长戴卫平告诉记者,近年来全球气候、海洋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如东条斑紫菜产量高、品质好离不开科技的投入。“养殖紫菜的过程中一直不断改进技术工艺,在良种、良法、良机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另一方面,着力发展紫菜精深加工,推动产业向二次加工和深加工延伸。实现了条斑紫菜产业提档升级,提高条斑紫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戴卫平说。
在戴卫平看来,探索紫菜产业发展新模式大有可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戴卫平告诉记者,紫菜养殖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氮、磷等生物要素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能有效缓解海区富营养化,遏制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美味的紫菜让村民们走上了“出海”致富路,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未来,如东将有序引导养殖向外海、深海转移,并依托技术力量,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研发和推广,建设集海洋与渔业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特色渔区。“我们将致力于建设现代化渔业种业产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同时,加强利用遗传学培育新的养殖品种,建设条斑紫菜良种场和种子库。”秦刚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