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参加科普活动。(受访者供图)
□ 新华日报记者 杨彦 王甜
实习生 张馨悦
名为科普实则引流,“网红医生”现象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点名批评,但国家卫健委也表示,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对优秀的医学科普要全力支持,让医学科普真正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实际上,健康科普有各种花样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精准多一点!
化验单“会说话”,把科普“递”到患者手中
医院是患者高度集中的场所,正是科普落地的关键场景。传统科普常因内容泛化、触达滞后,难以匹配患者个体化需求。如今,依托越来越“聪明”的智慧化手段,科普的精准度正实现质的飞跃。
张大爷的血脂、血压都有问题,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拿到检查单后,医生指导他用手机扫描化验单左上角的二维码,可以“定向”看到和自己疾病相关的科普内容。“挺方便的,扫描单据就能看到相关检验数据的科普知识。在家也可以经常回看,对照着调整生活方式,省了不少心。”
该院检验学部主任徐建教授告诉记者,检验报告单不仅是医生诊断的依据,更是患者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然而,面对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复杂的医学术语,许多人往往感到一头雾水,甚至可能因为误解报告内容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或忽视潜在的健康问题。今年围绕“体重管理年”主题,医院首先推出了血脂、血糖、血尿酸三类项目的“会说话”化验单。只要患者检验单上出现这三样的数值异常,相关科普二维码会自动添加到化验单上,患者扫描即可跳转到医院微信公众号,观看相关检查项目的科普视频,有针对性地了解到疾病相关的科普知识。这极大缓解了患者对检验结果的焦虑,也推动了医疗服务从传统的单纯疾病诊疗向全面的健康管理领域延伸拓展。后续医院还将根据疾病的类型,不断扩充检验单科普内容。
无锡市民刘先生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拿到血脂报告单后,也发现和之前不一样了,报告下方多了一张注释表格。这是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为落实血脂分层管理,推出的智慧“血脂检验单”。标准的检验报告单通常只用箭头告诉患者结果是否在参考范围内,但是不同人群的控制标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已经多次发生过心血管意外的患者比健康人血脂管控要求更严格,即使是检验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一部分人,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血管风险。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根据最新的血脂管理指南把有关数据解读和干预的重要信息“搬”到了报告单上,对血脂进行分层管理,让检验者得到更精准的健康信息,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形式“潮”一些!
拍短剧、讲脱口秀,健康知识藏进诙谐的剧情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第二届健康科普展演大赛上,儿科医生陈菁菁站在舞台中央,一开口就带着亲切的笑意,那句经典台词“不不不!奶奶你听我说……”刚说出口,台下瞬间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她正用生动幽默的语调,把新生儿护理中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日常误区讲得明明白白。观众在笑声中频频点头,那些困扰新手爸妈的育儿难题,就这样在轻松的氛围里被一一化解,也让人真切感受到医院在脱口秀科普领域的巧思与实力。
除了脱口秀,医院的科普舞台上还活跃着小品、情景剧、短剧等多种“面孔”。前两届健康科普展演大赛上,医护们化身演员,把晦涩的健康知识藏进诙谐的剧情里:或是一场关于“孕期补钙”的家庭辩论赛,或是一段展现“儿童疫苗接种”的趣味情景剧,台下观众时而捧腹大笑,时而认真记录,热烈的反响一次次证明了这种形式的魅力。
今年,医院又大胆闯入短剧赛道,3集《幸孕医+1》就像一部贴心的“孕期指南”,专业的产科医生、营养师化身剧中主角,从孕早期的孕吐缓解到孕晚期的分娩准备,把整个孕期的实用知识揉进跌宕有趣的剧情里,让观众追着剧就把干货学进了心里。
短剧的“风”,也吹到了江苏省肿瘤医院。“近时之江湖,风云骤变。有瘤魔王忽现于世,祸害苍生,黎庶苦不堪言。有侠士名笑侠者,勇与瘤魔王相搏。然刀光剑影之间,笑侠势单不能敌,身负重伤,仓皇遁入山谷。”在剧中,太白金星化身成了手持“个案管理师资格证书”的神秘人物,带来“靶向诛邪剑”,形象地介绍起靶向治疗的效果与副作用……
为了让科普更接地气、更易被患者接受,由20余名护士组成的创作团队应运而生。她们利用休息时间,收集临床案例,梳理常见的治疗副作用及护理要点,从剧本创作到角色演绎,全部由护士们独立完成。她们白天在病房忙碌,晚上下班后就聚在会议室排练。为了让表演更加生动,反串白娘子的护士专门去学习南京方言的韵味,练习兰花指和水袖动作;扮演神农的护士则研究古代文人的仪态,力求举手投足间展现出“医者”风范。“虽然很累,但想到能让患者更容易理解健康知识,一切都值得。”参与演出的护士们表示。
一位观看了短剧的患者家属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护士就是打针发药,没想到她们这么有才。看完短剧,我一下子就记住了皮肤护理的要点,以后照顾家人更有信心了。”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宣传处处长蔡晓洁谈及科普形式创新时表示,年轻人是未来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践行者和传播者,抓住他们喜欢的潮流形式,就能让健康知识像蒲公英一样在年轻群体中散开,那些复杂的医疗术语,硬邦邦地讲出来没人爱听,但放进脱口秀的包袱里或者短剧的情节中,就变得像家常话一样好懂。蔡晓洁说,让医疗科普变得“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用得上”,才是科普真正的意义。
“围墙”少一点!
请进来、走出去,社会联动开出医疗科普“大处方”
这个暑假,在各个医院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医疗科普活动让孩子们以全新的方式走进医学世界。在这里,孩子们化身为“小小医护”,沉浸式体验医院各个科室的工作日常,在趣味互动中揭开医学的神秘面纱。
门诊药房里,穿上小白大褂的“小药师”们认真学习药房工作流程,了解自动化发药机的原理,还亲手体验了加药和取药的过程,当看到自己扫码操作的药品送到患者手中时,脸上满是职业自豪感;眼科门诊的视功能训练中心,孩子们有序体验视力检查、视功能检查以及斜弱视训练项目,这些像小游戏一样的训练让他们兴趣盎然,也悄悄把爱眼护眼的知识记在心里;而在手术室,孩子们换上迷你洗手衣,戴上帽子口罩,沿着特定路线参观术前准备区和核心区域,在示教室观看科普视频,了解手术流程、麻醉的作用和医护人员的协作,还亲手接触手术钳、手术刀等器械,模拟手术流程,感受医学的严谨与温度。
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生命科普馆也即将免费对市民敞开大门。这里没有枯燥的展板,取而代之的是能亲手操作的互动装置:你或许可以通过3D动画亲眼见证“生命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奇妙旅程,或许能在模拟场景里体验“胚胎发育”的每个关键节点,关于出生缺陷的预防、妇幼健康的守护等知识,都将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这里不仅是市民的“健康课堂”,更是青少年的“生命实验室”,让他们在探索中读懂生命的奥秘,悄悄种下尊重生命、守护健康的种子。
癌症防治,预防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做肿瘤防治科普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年累月、细水长流的工作。江苏省肿瘤医院社工部2019年开启“午间半小时·抗癌大讲堂”栏目,邀请各治疗领域专家在院内做科普,参加活动的人群早已不限于患者及家属,很多热心好学的市民也积极参与其中。2021年推出抗癌云讲堂科普平台,邀请临床专家和科研工作者,围绕肿瘤防治在线分享科学权威的科普健康知识、规范化诊疗、多学科协作等领域热点话题,让更多患者、群众真正获益。午间大讲堂举办了282场,抗癌云讲堂目前已经更新了193期。
为推动科普基层覆盖,江苏省肿瘤医院的科普视频还走进了地铁,在南京地铁1号线、2号线等客流量密集的线路上,一系列以“防癌抗癌”“科学就医”为主题的短视频在车厢电视上循环播放。乘客们在通勤途中,抬抬头就能看见。那些曾经觉得“离自己很远”的健康知识,就这样在几分钟的碎片化时间里悄然渗透,实现了健康知识从“医院围墙内”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有效利用了公共交通的流量优势,让健康科普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