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万水千山 陪你“回家”
来源:新华日报   2023-07-27 09:03:00

202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新华日报社与江苏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中共泰州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起的“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行动,有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寻亲队走访9个省(市)、31个设区市、43个县(市、区),行程总计32000余公里,共为29名英烈成功寻亲。

习近平总书记说,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7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江苏共有载入英名录的烈士11.1万名,还有一大批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无名烈士长眠于江苏大地。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东侧,70位志愿军战士的合葬墓前,有爱的泰州人民常年为这些来自异乡的英烈敬献鲜花、祭品。

“70多年前,姥爷为了家国安宁上前线,作出了正义的抉择。我会去泰州姥爷墓前祭奠,告诉他后人的幸福生活。”山东惠民籍烈士刘炳海的外孙张涛说。

寻踪·显影:

离开战场,英雄在这里疗伤

在今年这个特别的年份里,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兆洋从年初开始就常常寝食难安。每当他想起凤栖园的70名英烈,“心里就过不去”。

抗美援朝战争中,700余名志愿军战士来到位于泰州的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治疗,其中70名战士久治不愈,与世长辞。由于当时通讯不畅、交通不便,加之时间久远、档案缺失,这些志愿军英烈的亲人大多不知道他们的行踪和下落。

事实上,通过查找档案、拥军邮路寻访等多种方式,泰州一直在全国范围内为英烈寻亲,但成效不大。在泰州广泛寻求各界支援的努力下,由江苏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新华日报社、中共泰州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领衔的专题寻亲班子迅速搭建起来,4月18日,寻亲行动在泰兴市杨根思烈士陵园正式启动。

查历史资料、访历史证人、比对各种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寻亲队共约召开调查座谈会60余次,访谈相关人员176人次。在70年时光中日益模糊的历史在各种信息拼图中逐渐显影,一部鲜有人知的江苏康复医院史浮出水面:

上世纪50年代初,为集中收治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的志愿军官兵,全国各地建起众多康复医院,江苏就有10所。如今,泰州、高邮等地还生活着一些当年在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工作的老医务工作者。该院原护士组长邓玲珍回忆,院里收治的休养员大多是肺结核患者,多是在朝鲜战场上被美军的细菌弹所伤,严重者患空洞型肺结核。84岁的老医务工作者陆惠芬回忆,当时医院里不断有人康复,尤其在1958年前后有一大批休养员出院。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先后接收的700多名志愿军伤病员中,有600多人康复出院。

国家用最丰厚的物资保障着这群“最可爱的人”。云南籍休养员詹羽给家人的信里说,为了防止休养员的病情因感冒加重,医院专门“生炉子”帮他们取暖。信末,他都会标注“在泰州,病中”。詹羽的亲人至今还保存着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1960年发去的信件,信中告知詹羽有遗产1000多元,其遗物换为现金一起寄回家中。

寻亲队员发现,由于当年通讯不发达,与原部队失散或被送回国治疗的战士,曾被认作“失踪”。他们“失踪”一段时间后,如还没有下落,就会被认为“牺牲”。在家乡的烈士英名录里,此次寻亲对象吕安敏、刘炳海、孙殿清、周庆元、田保和等英烈均被登记为“在朝鲜牺牲”。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和亲属此前并未想到在国内寻找他们。

“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经历转制、合并,很多病员资料缺失。”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副处长张华说,寻亲行动刚开始时,除了梁长新、田树科有照片,其他英烈都只有一个名字,籍贯、部队、出生年月都无从知晓。

寻亲成功的英烈中,“詹羽云”实际上是“詹羽 云南籍”的谬传,“吕安明”真名为“吕安敏”,“田保何”真名为“田保和”,“呈树强”实为“陈树强”……李传平安葬地“江苏省泰县”被误写为字形相近的“江苏望奎县”,李官孝牺牲地误写作“江苏秦州”……现在,寻亲成功的29名英烈,个人信息已经全部更新,籍贯基本细化到镇村。短短几行字背后,是踏遍万水千山的寻访。

寻亲·团圆:

叶落归根,思念一刻不曾停止

悲伤惊诧、喜极而泣、失落酸楚……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在川南的盛夏山野里,在浪花拍打的海上,亲属确认或不能确认,这些表情令人动容、令人心碎。

为战争中的英烈寻亲,这在全世界都是难题,中国为什么日益重视这项工作?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理事长许津荣说,中国人历来重视团圆,有着叶落归根的乡土情结,也有着纪念先祖的美好传统。

据统计,志愿军烈士的平均牺牲年龄为28岁。在此次寻亲成功的29名英烈中,仅2人有亲生子女,9人找到亲兄弟、姐妹。无论是英烈的直系亲属,还是子侄孙辈,他们都牢牢记着一句祖辈的嘱托:找到你们的堂表叔、伯、爷……

江苏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退役军人黄根清,听闻孙德清烈士的哥哥曾走遍淮海战役战场找弟弟,泪水在眼里打转。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陈大镇烈士孙德清,1949年离家参军后再无音信,哥哥孙德良判断弟弟可能牺牲在淮海战役中,先后到江苏徐州、安徽淮北、河南永城等地战场遗址寻找弟弟。去徐州寻亲,孙德良骑了整整两天的自行车,但直至去世,他也没能知道弟弟的下落。近年来,孙德清的侄女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获悉,孙德清牺牲于抗美援朝战争。7月19日,江苏寻亲队上门,侄女才确认叔叔孙德清长眠在泰州。

对于“泰州”,李官孝弟弟、68岁的李官玉感到亲切。“我小名就叫‘泰州’,我还有个兄弟叫‘小泰州’,这些都是父亲去泰州的‘荣军医院’看望我哥哥后取的。”李官玉记得,当时父亲和嫂子一起去了泰州,三人还在那里合了一张影,“哥哥去世后,父亲曾经三次去泰州想把墓迁回来,可一直找不到墓在哪里,就在老家给哥哥立了个衣冠冢。”

山东烟台长岛烈士梁长新在泰州去世,他的父亲和二哥接到消息即刻出发,出岛时却遇上大风大雪,只好在家里先置办了一个空灵柩祭奠。7天后,风雪停了,父亲和二哥才得以离岛,到泰州在木棺中见到梁长新最后一面……此次寻亲,队员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梁长新的妹妹梁桂兰。梁桂兰回忆起一直善待哥哥的一位护士,经寻亲队确认为陆惠芬。为了永远青春的梁长新,均已高龄的二位老人,期盼着能与对方见上一面。

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道口镇砖疃村村民刘中夫印象里,叔叔李日峰孝顺善良,一直接济家人。“叔叔受伤后在泰州治疗,奶奶和父亲还去看过他。叔叔还经常往家里寄钱,爷爷奶奶去世时家人置办寿材的钱,也是叔叔之前寄的。”刘中夫说,自己父母相继去世后,关于李日峰的信息越来越少,“我每年清明祭拜叔叔只能去路口,面朝泰州的方向,给他烧点纸……”

尽管相隔两地未相认,寻亲队实地调查中发现,烈士亲属都享受到了优抚待遇。山东惠民县的烈士刘炳海,在农村生活的母亲和遗孀都曾享受抚恤金。

来自江苏的温暖慰藉着英烈亲属。每寻访到一户亲属,寻亲队都送上慰问金和果篮。“8月,我们就去泰州扫墓”“想把烈士的墓迁回老家”“从此清明节可以到叔叔的墓前祭奠了”……亲属们迫不及待地向寻亲队表达着“团圆”后的第一愿望。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表示,将对英烈亲属异地祭奠给予保障。

寻根·前行:

无名功勋,英雄颂歌气壮山河

1951年10月11日,正在泰州治疗的田树科给表叔写信:“我在院内好好休养,休养好以后再去前线抗美援朝,这是我们的任务……”

坐卧于病榻上的休养员们,都曾是保家卫国、顽强毙敌的勇士。陆惠芬说,自己值夜班时,最爱翻看休养员的病历,里面有他们的战斗故事。她深以为志愿军治疗为荣。

抗美援朝的战士绝大部分没有结婚、没有后代,有的虽已结婚,却也毅然决然走上前线。

刘炳海的女婿张永峰告诉记者,岳父离开惠民县老家上战场时,其女张春梅刚刚满月。刘炳海牺牲后,他的妻子李化秀改嫁邻村,女儿也随继父姓张。“因为没有亲生父亲,母亲的童年非常坎坷。”张春梅的儿子张涛说。“当兵是为国家!”田保和的同村本家田宝堂回忆,田保和上前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田保和的儿子田慎广只有四五岁。

他们中,有人在炮火中舍生忘死、无惧艰险,只为争取最后的胜利。

吕安敏的侄子吕素栋回忆,听从朝鲜战场回来的乡邻说,四叔受伤在停战协定签订前后:“那时双方已商定停战,我四叔和另外两名战友,负责守卫一段铁路,美国鬼子用迫击炮偷袭,四叔被炸断一条腿,被送到医院治疗……”

“我父亲和奶奶去泰州看过叔叔,叔叔告诉他们,自己为救一个中枪的小战士负了伤。”李日峰侄子刘中夫说,“当时雪有一米多深,叔叔背着小战士跑了三天,渴了就抓雪吃,这雪被细菌弹污染了,叔叔就此染上肺病。”

他们中,也有的一家几人参加革命,经历堪称“传奇”。

詹羽侄子詹建民介绍,伯父詹羽和父亲詹伟怀揣抗日救国的理想一起考上黄埔军校,后又以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一起参与了原国民党60军策反起义工作。1950年,得知哥哥詹羽要上抗美援朝前线,詹伟特地去探望。兄弟二人在武汉短暂会面、合影后匆匆别过,从此再未见面。

一门两烈士。在山东省肥城烈士陵园,郭泗友烈士的衣冠冢与其父郭长存烈士的墓安放在同一个山坡上。郭泗友的妹妹郭爱莲告诉寻亲队,除了郭长存、郭泗友父子,她的爷爷和姑姑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加革命。

在新华日报社开发的寻亲平台上,每条寻亲线路里,都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

原泰州市第八康复医院休养员郭福敬的儿子郭英,主动为寻亲队提供了近百张休养员老照片。依据郭英提供的照片线索,寻亲队将李仁山的籍贯缩小至山东省广饶县。

河北唐山志愿者张红琢在山东省图书馆查看《历城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时,发现了一位叫“吕安民”的烈士名字与“70人”墓碑上的“吕安明”很像。由此,寻亲队的搜索范围从一个区缩小到一个村,最终顺利找到吕安敏侄子吕素栋。

每一个成功寻亲的英烈背后,都有户籍地、牺牲地的共同发力、双向奔赴。安徽省郎溪县与江苏寻亲队合力为刘元和烈士寻亲成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刘义江感谢江苏为郎溪烈士寻亲作出的努力。刘义江介绍,和江苏同行一样,宣城市今年也为在宣城牺牲的9位外地籍烈士全国寻亲。山东省烟台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人社局副局长杨恩礼说:“江苏为英烈寻亲的工作让我们很受启发,长岛的寻亲队伍也要积极走出去。”

记者获悉,“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的“政府+媒体+社会组织”模式将向全省进行推广。江苏即将开展“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利用三年时间集中攻坚,聚合各方力量为安葬在江苏的,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而牺牲的无名烈士和长期无亲人祭扫的烈士寻找亲人,为长期未找到烈士下落的我省烈士亲属寻找烈士安葬地。

让无名烈士成为有名英雄,帮助更多英雄“回家”。寻亲,还在继续。

寻亲队员说——

当我们在寻亲的时候,寻到了什么?

张华(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副处长、退役军人):

寻亲过程虽然艰辛,但看到英烈亲人得知家人安葬地时的感动与感激,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也鞭策和激励我们将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王旭崟(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工作人员、退役军人):

鲜血已风干,往事不如烟,70年前的号角声仍在历史中回响。我们将传承发扬抗美援朝精神,争取让更多志愿军英烈“回家”。

金亦炜(新华日报全媒体社会新闻部记者):

寻亲人,寻家乡,寻故事,寻精神。从亲属讲述里,我们寻英雄身上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回望历史时,我们寻奋进未来的“路标”;在跋山涉水中,我们寻每个国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刘春(新华日报全媒体社会新闻部记者):

在为英烈寻亲的过程中,我走过辽宁、吉林、安徽、河南4个省。跨越千山万水,我们的足迹留在英烈家乡的土地,英烈的身影也留在我们心中。

白雪(新华日报全媒体社会新闻部记者):

为英烈寻亲,是告慰,也是致敬和传承。寻亲路漫漫,有希望,也有遗憾。每一次找寻都让我们重温英雄事迹,汲取更多奋进的力量。

高鑫(新华日报交汇点首页编辑部记者):

拨开历史的云霭,吹散岁月的尘埃,我们从英烈的人生终点站出发,希望追溯英烈的一生,找到英烈的故乡和亲人。这一路国泰民安,或许正是他们当年离家出征时的夙愿。

张琦(新华日报交汇点首页编辑部记者):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情愫,帮英烈“回家”是我们对英雄的敬意。每一次寻亲之旅,都是一场传承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实践。

滕升智(新华日报交汇点首页编辑部记者):

没有革命英烈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我们安定祥和的生活。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找到更多的英烈亲属,续写更美好的中国故事。

专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方祖岐上将——

“亲爱的战友,我怀念你们”

方祖岐夫妇

“我最后的一次登上山顶……仰视天,白云在婉转飘荡;俯视地,绿草披靡山峦;美丽的朝鲜,我们就要分别了……战火已停止燃烧,火药味已在消失……英雄的人民,我又要走向生活的另一段,愿在您的鼓舞下不走弯路,一直向前。”7月25日下午,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翻开保存了70年的泛黄笔记本,在家中为记者朗读他18岁时写的诗歌《离朝》。

往事历历在目。1953年7月27日晚,时任译电员的方祖岐收到了朝鲜人民军金日成元帅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签发的停战命令,千百个日夜盼求等待的停战时刻终于来了。“译电的时候太激动了,我的手一直在发抖。”方祖岐说,大家在第二天庆贺停战,他人生第一次喝了葡萄酒,一个人跑到山顶上大喊:“我们胜利啦!”下山后,他写下了这首诗。

采访中,方祖岐动情地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我一生中最荣幸的事。”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担任译电员,这是方祖岐军旅生涯的起点。“我主要负责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对志愿军司令部的密码通信任务,要接收大量信息,特别是志愿军司令部每日下发给部队的‘战况简报’。”方祖岐说。透过一道道电波,方祖岐帮助指挥员“聆听”战争进程、了解全局,自己也从电报中“认识”了一位位伟大的志愿军英模。

“爱国主义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方祖岐回忆,“当时,我们和敌人的作战装备差距是‘天上地下’,赢得战争靠的是血肉之躯、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党的信仰。”他评价,抗美援朝战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这场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打出了国家建设发展的长期和平环境,是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起点。

方祖岐一辈子受益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一辈子怀念那些著名的、无名的抗美援朝战友。他还拿出学译电业务时全班学员名单给记者看,“这些人都下落不明了……亲爱的战友,我怀念你们。”当听说新华日报社和江苏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泰州市联合发起“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行动,已帮助29名英烈“回家”,方祖岐感叹“这太不容易了”。

戴着新配的助听器仔细倾听为英烈寻亲的故事,方祖岐感慨万千:“我们既要讲那些著名的英雄故事,更要讲无名英烈的故事。很多志愿军战士年纪轻轻上战场,大多数没有成家、没有后代。为英烈寻亲,就是要做给我们的后代看,让年轻一代理解老一代如何从战场上走过来,了解我们党、我们军队走到今天的不易。”书法造诣深厚的他欣然提笔,边写边说:“‘万水千山,陪你回家’,这个好。用‘您’还是‘你’?用‘你’更亲近。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年的时候,为因战争牺牲的英烈寻亲,意义深远,功在千秋!”

标签:英烈;泰州;退役军人

责任编辑:王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