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不能忘却,仅剩39人!23名历史记忆传承人“声声”不息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2023-08-15 16:59:00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南京永远不能忘却的沉痛记忆。8月15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2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撞响13响和平大钟。钟声久久回荡在广场上空,时刻警示人们:铭记历史记忆、守护历史真相。

当天,“南京永远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主题活动”在纪念馆公祭广场和《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区举行。第二批共10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接过“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幸存者后代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

撞响和平大钟,幸存者仅剩39人

王素明老人的女儿徐宏和女婿夏天行、杨静秋老人的外孙女周肖燕、黄桂兰老人的重外孙女陶心怡等12名幸存者后代撞响和平大钟。“当钟声敲响时,思绪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岁月。钟声是对死难同胞的哀悼之音,更是警醒之声。”幸存者后代夏天行说。

2022年对于夏天行来说是悲痛与希望共存的一年。2022年3月23日,他的岳母王素明因病去世,2022年8月15日,他和妻子徐宏双双成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如今已满一年。在这一年中,夏天行为即将出国的南京学子上“行前一课”,对孩子们殷切嘱托;他接受众多媒体采访,面对镜头一遍遍讲述岳母的故事;他还在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发布有关纪念馆的动态。“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这是王素明临终前多次说起的心愿,也是夏天行、徐宏夫妇如今为之奋斗的目标。

据统计,今年已有1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世,他们是:马庭禄、郭林大、李美兰、葛道荣、周湘萍、张惠霞、王长发、郑锦阳、阮秀英、杨静秋、高恒发。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39人。

上午9时,纪念馆为近期去世的幸存者阮秀英、杨静秋、高恒发举行熄灯仪式。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平均年龄超过93岁,历史记忆传承的重任已转交给幸存者后代。

10名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

非常有意义的是,第二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正式上岗。10位幸存者后代接过这份沉甸甸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他们的年龄从“50后”到“99后”。幸存者刘民生老人、方素霞老人,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会长张连红分别为曹玉莉、徐开锴、周柏选、关若欣等幸存者后代颁发证书。

去年8月15日,纪念馆为13位幸存者后代颁发了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这意味着幸存者后代们正式接过接力棒,肩负起接续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重任。这一年以来,他们或是走进纪念馆、走进校园,为观众和学生讲述家族的故事;或是开通微博、抖音等,将历史告诉更多人。他们通过自己的笔墨和行动,向世人还原那场战争的血雨腥风,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激励年轻一辈自强不息,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张连红会长表示,幸存者后代在传承南京大屠杀记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幸存者后代与幸存者朝夕相处,对战争创伤体验更有‘切肤之痛’,他们在传承南京大屠杀记忆中的作用不可取代。近几年来,许多幸存者后代已经很好地接过传承历史记忆的接力棒,他们主动参加纪念馆开展的各种纪念活动。传承这段创伤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这段人类浩劫中的吸取教训,积攒和平力量,阻止新的暴行发生。”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曹洪泰、张翠英夫妇的女儿曹玉莉表示:“父母生前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着历史见证人的使命,并一直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被屠杀的亲人和同胞,要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代代传承下去。作为幸存者的后代,我们要永远牢记历史,更要把南京大屠杀真相一代代传承下去。”

望向外婆缓缓变暗的照片,杨静秋的外孙女周肖燕忍不住流泪,她告诉记者:“外婆爱憎分明,她生前经常跟我们讲述这段历史,她教育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千万不能忘记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外婆也是一位热爱和平的老人,教育后人要珍惜当下。作为记忆传承人,我将她的故事、她的精神传递下去。”

幸存者黄桂兰的重外孙女陶心怡1999年出生,是本次接受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目前在南京艺术学院读书,经常和同学们讲起这段历史。“我的专业方向是展示设计,我经常会和同学朋友来纪念馆参观,不仅学习纪念馆的展陈布局,也学习这段历史。作为幸存者后代,我有责任把这份历史记忆传承下去。”

接力讲述历史记忆“声声”不息

第二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葛凤瑾、周肖燕、中外学生代表、志愿者代表来到展厅中的魏特琳雕像、拉贝雕像和程瑞芳照片旁,为观众诵读《魏特琳日记》、《拉贝日记》、《程瑞芳日记》片段。

当年,幸存者葛道荣曾带着弟弟妹妹前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避难,在那里,他们受到了魏特琳女士的庇护。今年1月,葛老不幸离世,讲述历史的重任交到了老人的后代手中。葛老的二儿子葛凤瑾说:“当读起《魏特琳日记》中的片段时,我想到父亲当年的经历。父亲生前对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和平之声是那样认真、执着,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我有责任把这历史记忆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朋友深刻了解、正确认识。”

第二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关若欣来到在纪念馆悼念广场“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这里矗立着她的太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彭玉珍的铜像。这尊雕像挽起右裤腿,向众人展现腿上被日军子弹打穿的疤痕。老人在世时,关若欣曾陪同她来到纪念馆拓脚印。如今,她为观众讲述老人经历苦难却顽强坚韧的一生。她说:“太太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铜像和脚印将永远记录、诉说着历史真相,警示后人牢记历史。”

当天,10名来自美国、德国、波兰的外国留学生们一同参加了活动。他们平均年龄25岁,毕业或在读于全球知名高校。他们在葛凤瑾、周肖燕的带领下,一起朗读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程瑞芳日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既刻录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也警醒于世界的记忆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摄影:万程鹏

标签:幸存者;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

责任编辑:王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