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一朵蘑菇的全球化之路
来源:扬州发布   2023-11-14 10:16:00

一间菇房内有两层菇床,上面铺满厚厚的黑色草炭土,一朵朵蘑菇长出圆圆的脑袋,工人忙着采摘放入篮中,这是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蘑菇种植基地的生产场景。这座基地共有近百间菇房,每年有600万吨蘑菇和蘑菇制品发往海内外。“这些蘑菇不但热销国内餐饮市场,而且被日韩等海外市场高端连锁餐饮品牌选用。”基地负责人介绍,由于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正在筹建新种植基地。

工人采摘欧洲白菇。 庄文斌 摄

这里种植的蘑菇品种优良,分别为来自北美的褐色牛排菇和来自欧洲的白菇。牛排菇鲜香浓郁、饱满多汁,被誉为“素牛排”;欧洲白菇蛋白质含量高。

洋蘑菇远渡重洋来到扬州乡镇,基地做了很多功课。蘑菇从菌种长成菌蕾,需要基料营养。基地根据洋蘑菇生长特性,精选国内优质秸秆添加辅料并在当地进行两次发酵制作出基料。基料进入大桥镇“新家”前,工人用高温蒸汽对菇房进行消毒,避免菌种受感染。菌种长出菌蕾后,基地又运来营养成分高的草炭土。

洋蘑菇原生环境的气候特点与大桥镇有较大差异。为让洋蘑菇在异乡有故乡的生长环境,基地引进荷兰先进的智能设备系统,对菇房进行温度、湿度和空气成分的调整。这套系统有多个传感器,不但能感知菇床上基料、草炭土和温度、湿度,还能将菇房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成分数据传至系统。系统根据蘑菇不同生产阶段的特点,通过送风调节菇房内空气。

基地落户大桥镇以来,提供了80多个蘑菇采摘岗位,不但为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吸引了一批外地农民前来打工。在菇房内,今年50岁的李国林和爱人正在采摘蘑菇。他们来自云南,每人每月有6000元以上的工资收入。李国林说:“在这里采摘蘑菇收入一点不比在工厂打工差。”

记者 尚东

标签:蘑菇;大桥镇;基地

责任编辑:王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