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是国际气象节,当我们打开手机查看分钟级降雨预报时,是否想过这些精准预测背后藏着怎样的科技密码?让我们走进气象科学的“智慧大脑”,看看现代天气预报如何“算”出风云变幻。
如果把大气运动比作交响乐,数值天气预报就是解码乐章的数学公式。气象工程师将地球大气切割成无数三维网格,每个网格都对应着温度、气压等物理参数的数学方程。通过超级计算机每秒数万亿次的运算,这些方程最终“演奏”出未来天气的乐章。江苏省气象台工程师李特解释:“就像手机摄像头像素越高画质越清晰,计算机性能提升能让网格从‘马赛克’变成‘超清画面’,台风眼墙结构、雷暴单体这些细节都无所遁形。”
AI技术则为传统气象模型装上了“学习型大脑”。面对强对流天气这种“暴脾气”选手,传统模型常因计算量过大难以捕捉细节。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多年来的气象大数据,自主发现了积雨云生长的时空规律。现在江苏已实现乡镇街道级的分钟级预警,当AI识别出某地上空出现“棉花糖快速膨胀”式的云图特征,15分钟后可能出现的冰雹预警就会直达居民手机。
3.6万自动气象站、216部雷达、8颗在轨气象卫星共同织就“天空监测网”。去年台风“贝碧嘉”来袭时,这套系统实时捕捉到其“双眼墙”结构变化,为长江水域船舶避险赢得黄金3小时。气象部门用“咬合式”防御链守护安全:从智能网格预报锁定冰雹路径,到交通部门联动管制高速公路,科技让每场暴雨都有应对之策。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挑战,江苏建成了覆盖天、空、地的三维监测网络。江苏省气候中心杨杰工程师展示的“城市气候变化风险预估系统”能模结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未来极端气候事件风险进行预估,为城市规划和风险管理提供支撑。正如气象工作者所说:“精准预报不仅是科技竞赛,更是对生命的承诺。”当科技与自然对话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我们应对风雨的底气也愈发充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文 王子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