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read_image.jpeg
3_副本.jpg
【​扬州】“武进士拳”传承300多年,现已列入非遗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2024-01-11 16:27:00

在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有张氏住宅数处,其中张品三住宅、张德甫老宅分别为扬州市级、江都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这些大院中,张氏走出了武进士7人、武举人13人。张家世代习武,在三百多年前创立了“浦头张氏武进士拳”(以下简称“武进士拳”),至今已相传12代。

近日,扬州市江都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武进士拳”被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别非遗公示名单。这门拳法的背后,是浦头张氏世代相传、文武并进的入世之道。如今,拳法在定居上海的第22世孙史为民(家谱名张之民)手中继续发扬光大。1月10日,史为民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采访,讲述了“武进士拳”和张氏家族的故事。

由科举的“应试秘籍”,经过历代演化,成为系统拳法

清康熙年间,武举与文举同样受到朝廷重视。这就引得无数青年习武健身,想通过武举考取功名。浦头张氏第12世孙张誉就是其中一个。自明万历年始,张氏家族崇文尚武,开办太平书院,传习刀马功夫。习得一身武艺的张誉参加了清康熙甲子科武举考试,一举考中举人,乙丑科联捷进士,随后便开启了“开挂人生”,历任陕西潼关营中军守备、直隶巩华营都司、陕西潼关营游击参将,钦加副将衔。

在张誉之前,张家虽有习武的传统,但并未将武艺形成系统。张誉中举后,与其兄张声集众家之所长,并结合当时武举考试“文武并进”的模式,创出了“武进士拳”的雏形。原本,张誉创“武进士拳”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习武健身,并以此作为科举的“应试秘籍”,从而更加顺利地考取功名,却没想到这一传就是300多年。

经过不断演化,“武进士拳”愈传愈精,已成为一套拥有百余招的系统拳法。但由于是口口相传,拳法并未形成拳谱落在纸上。如今,这门拳法经过史为民多年的记录、整理、总结,形成了拳谱大纲,其中包含了内功之桩功九式、内功之行功九式、内功之静功一式以及拳术歌诀六则等。

从上马杀敌到强身健体,拳法逐渐“去杀技化”

数百年前的“武进士拳”是什么样的?史为民娓娓道来:“当时的武进士拳不仅对拳术,且对骑、射、技勇(开弓、舞刀、掇石)等均有完整的训练方法。”这套拳法,原本只在家族内秘传,且择子孙体优者传习。

几乎所有的传统武术在形成时,都是冷兵器时代的杀敌技能,追求“一击必杀”。而如今的传统武术,已经去除了一身“杀气”,成了人们强身健体的优选。“如拳法中的一招‘二龙戏水’就是旨在通过脊椎的前后折叠、翻转,达到调动全身进行锻炼的目的。”史为民介绍,如今的这套拳法,是他集合了太极、武当纯阳拳等众家之所长而形成的“改进版”,一套拳全部打下来,需要一个小时左右。采访现场,史为民演示了“武进士拳”,拳法劲力内敛,但拳风犀利,有疾有缓,劲力透、步伐稳,配合上呼吸吐纳,于人体内外皆利。

不仅如此,史为民更是传承了张誉创“武进士拳”的初衷之一,坚持“文武并进”,在这套拳法中保存并加入了众多的儒释道精髓,以及中医点穴等手法。“练‘武进士拳’,不光是身体要动起来,心也要动起来,要学习传统文化,看进去、记下来、结合于行动,这样才能达到内外合一的效果。”

这套拳法有多牛?曾让张家三代出了七名武进士

浦头张氏源于唐初宰相张九龄,是个大家族。已经成稿的《浦头镇志》记载,张氏家族的首祖永六公于元朝末年(约 1368年)从镇江迁徙至扬州浦头。张家向来有习武的传统,从张誉算起,三代内有张发生、张发青、张大受、张坦、张书、张和七人中武进士。同时,张家还有十三人考中武举人。《江都县志》载:“浦头张氏以武显……凡四世,得武举十人,武进士七人,官参将二人,总兵二人。”

《浦头镇志》主编朱长本介绍,七位进士分别为张誉,清康熙甲子科武举人,乙丑科联捷进士,历任陕西潼关营中军守备、直隶巩华营都司、陕西潼关营、游击参将,钦加副将衔;张发生,清雍正元年癸卯科解元、丁未科武进士,钦点传胪、御前侍卫赏戴花翎,历任直隶杜胜营都司、定州营参将、署理大名协副将;张发青,清雍正癸卯科举人,丁未科武进士。御前侍卫赏戴花翎,历任巡捕京城北营游击、贵州朗洞营参将、署理镇远镇总兵、直隶正定镇总兵;张大受,清雍正乙酉科举人,庚戌科联捷进士,湖北荆州右卫守备;张坦,清雍正丙午科举人,癸丑科武进士,候补守备例授武信郎;张书,清雍正壬子科举人,癸丑科联捷会魁,有“江南第一武士”之誉,钦加都司侭先守备,例授武信郎;张和,清乾隆甲子科武举人,乙丑科联捷进士,钦点蓝翎侍卫,历任陕西河州镇、直隶正定镇、江南狼山镇、浙江定海镇、福建彰州镇、贵州安笼镇、云南普洱镇七省总兵,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署理贵州提督,成为封疆大吏。

张氏习武的传统至史为民传子张立为,已经传承23代。而从张声、张誉兄弟创“武进士拳”算起,已历经12代,拳法传承了330多年。

生于1969年的史为民,是从父亲那里学习、传承“武进士拳”的。“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主动向父亲提出要学拳。”小时候,他常常能看到父亲为活动筋骨耍上一招两式,这也吸引他开始了自己的习武之路。

拳法的传承不但要练在手上、记在心里,还要落在纸上。为了让拳法传播下去,史为民开始收徒授课,目前有“武进士拳”入门徒弟3人、学生千余。

如何广泛传播传统武术?他想到了“元宇宙”

虽说传统武术如今广受欢迎,但真要把武术练好,必须要接受规范的训练,并且长年累月地下功夫,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以“武进士拳”为例,虽然在浦头几乎人人知晓,但习者甚少,反倒是史为民在上海、苏州等地打开了局面。“学习途径没有打开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对此,史为民有着自己的见解。

“理工男”出身史为民虽已年过五旬,但他一直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如今,“武进士拳”传播面越来越广,他便想到了与高校合作,为传统武术赋予科技的加持。“我准备和高校一起,打造元宇宙、AI等系统或软件,让人们在家就能习武。”史为民打了个比方,“武进士拳”AI系统研制成功后,人们就可以在家里用工具将自己习武的姿势、拳力形成3D形象,投影在电视上,旁边同步播放老师的示范画面,以此对比自己与老师的差别和不足,加以改进。

据了解,史为民以及江都区、浦头镇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计划打造传承课堂,把“武进士拳”送进学校、社区、工厂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庄剑翔

标签:进士;为民;武举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wechat_2025-08-25_102046_647.png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W020250818526178034155_副本.png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96b85e4e-7315-41c1-9e54-5cfd85049818.png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墙1(1)_副本.jpg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wechat_2025-08-07_100918_780.png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本网策划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