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舱点灯三舱亮,祖孙三代宿一舱”“起居三米仓,捕鱼换口粮”这些俗语是对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渔民上岸之前生活的白描。2015年“退渔还湿”,渔民纷纷“洗脚上岸”。房屋美了、医疗条件好了,转产就业成了临淮上岸渔民的头等大事。

“我们世代以捕鱼为生,不让捕鱼了,那时经济来源一下就被断了,一时间我也不知道以后能干什么。”回想起刚上岸的时候,临淮镇居民童道银仍然很感慨。
由于渔民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其他技能,只会捕鱼,上岸后,没有土地,没有一技之长,渔民该如何生存下去、如何生存得好?“刚上岸时,为了贴补家用,我们利用自己会编织渔具的手艺,接一些零散的小活计,虽然我们渔民制作的渔具质量和捕鱼效果都非常好,但是那时大家没有把这个当作产业来经营,也没有形成气候。”

为了能让渔民上岸“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顺利实现转产就业,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审时度势加快服务转型,打破因土地资源发展的瓶颈,把以技术创业型的渔民集中起来,打造“渔家创业公社”,同时,新建13间树脂瓦棚,为各类创业主体提供创业场地和平台。

“我们所在的小街社区党总支书记余先宝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积极动员汇报,在政府的支持下,成功打造出‘渔家创业公社’,免费地给我们做创业培训,特别是房租补贴政策,解决了我们创业路上的一大难题。现在临淮渔具的名气打出来了,我们在网上就能接到订单,最大的订单额达到20万元。”

如今,“渔家创业公社”整合吸纳零散各类渔具经营项目19家,新招引项目入驻13家,实现地笼、网箱、暂养围网、护篓等渔具全覆盖,每年的营业额达六千余万元。临淮镇居民童道银的渔需用品店开得红红火火,他带动30名渔民就业,自己也实现了年营业额过百万的纪录,真是小小的渔具,托起了老一辈渔家人向往幸福生活的大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