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字里的水韵灵动,“蘇”字里的鱼米富庶,“江苏”二字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青、水秀、林美、田沃、湖净、草绿……美丽江苏、生态家园的“写意画”正被一笔笔绘成精致细腻的“工笔画”。5月27日,江苏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生态文明专场发布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详细介绍。
首轮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江苏获得“优秀等次”“十三五”时期,江苏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以及碳排放强度下降超额完成国家考核目标。2020年,全省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0.9%,优良天数比率81%,上升8.9个百分点,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盐城5个设区市率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断面优比例87.5%,上升25.3个百分点,所有重点断面均消灭劣V类,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为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13个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均为“良”,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在首轮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第三方调查的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逐年上升,去年达93.3%,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
亮眼!这份成绩单中的“南京答卷”在这份优秀的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中,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也交上了亮眼答卷,拿出了“优等生”该有的样子。守护“宁”的蓝!2020年,南京市PM2.5平均浓度31.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3.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3,重污染天数为零。其中,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且改善幅度最大,成为全省率先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南京,因江而生、因江而兴、因江而盛。2020年,南京2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7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十三五”期间最好水平,位居全省首位。
全国唯一一个能在市区看到江豚的城市2020年10月30日,位于鼓楼区江边路上的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正式启用。这不仅是省内首个以长江江豚保护为主的保护监测站,还是全国首个建在城市中心的江豚监测站,这也使得南京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能在市区看到江豚的城市。长江干流江苏段施行“禁渔”后,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多样性正在恢复,保护水生态成效显著:2020年,累计发现鱼类81种,较2018年增加11种;28个监测点中,有8个点位检出存在江豚,检出率达28.6%,较2018年增加了近2倍。其中,南京保护区内江豚检出率比保护区外高1.6倍。长江南京段的绿色“蝶变”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是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也是江苏省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南京责无旁贷。2018年以来,南京共清退生产型岸线21.5公里,长江二桥到三桥之间生产岸线已基本退出。如今,站在南京市燕子矶公园的观景台上,抬头望去,滚滚长江,浩浩荡荡,老鹰盘旋上空;鱼嘴湿地公园、绿博园、万景园等景点为长江经济带南京段镶上了更多的“绿宝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日渐成为共识。生产岸线退后,生态绿线往前,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改善了人类和动物共同生存的家园。散步在江边,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频繁现身,风光优美的滨江岸线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新选择。
生活中的绿色在增加,很多改变悄然发生在身边:行走在城市,脚下是干净的街道,抬头是清澈的蓝天,新能源电车替代突突冒黑烟的公交,绿色低碳出行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徐行在乡村,黑瓦白墙错落有致,改造升级的公路平整宽阔、卫生设施整洁,历史文化、特色风貌随着老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名木留存下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等新业态涌现。
能自由地享受田园恬静或是都市繁华,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追寻的诗和远方。既能享受城市生活,又能仰望星空、感受自然,这是对美丽江苏、生态江苏的期待。如今,这份期待正逐渐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