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当世(1854—1905),世称范伯子,江苏通州人。清末杰出的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南通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著有《范伯子诗文集》。
范当世出身于南通诗文世家。早年师从通州城内有名望的塾师王兆榛、顾金标学习八股文。同治七年(1868),年仅15岁的范当世首次参加州试取得第二名,两年后院试为廪贡生员,但此后九次江宁科试均未得一第。青年范当世结交了张謇、顾锡爵、周家禄、朱曼君等朋友,意气相投,声气相求, 研讨学问,关心国事,促使了当时通州“士风稍隘,识分敦静”风气的转变。范与张謇、朱铭盘合称“通州三生”。
范当世
范当世25岁负笈出游,初从著名文艺理论家、兴化刘熙载学习《艺概》,后由张謇引见拜于张裕钊门下。张裕钊是曾国藩的得意弟子、“曾门四子”之一,其古文、书法都有精深的造诣。在学习的同时,范当世还参与张裕钊主持修纂的《湖北通志》工作,担任《婺妇传》部分的主笔。光绪七年(1881)秋,同为“曾门四子”的吴汝纶补任冀州直隶州知州,很想在文教方面有所建树。次年三月,张謇向他推荐了范当世,同时还附寄了一些诗作。吴汝纶看到范当世的出众文才,这才贻书相招。但是当时正值范当世准备秋季的乡试,而秋试不中后,又应允张之洞的邀约去襄助张裕钊撰辑《湖北通志》,以致未能应约北上。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十一月,武邑县令郑骧正式聘范当世出主观津书院。
范当世至冀州后,由吴汝纶力促而成的两件事,对他一生可说是关系至大。一是介绍与桐城姚蕴素的完婚。此事的完美结果,不仅消弭了范当世原先的丧妻之痛,更促使他进而搜研桐城姚氏文学的精义。另一事则是被介绍到天津李鸿章家担当李氏两个儿子的家庭教师。
姚蕴素(1863—1944),字倚云,安徽桐城人,清代桐城派古文宗师姚鼐的侄曾孙女。桐城姚氏,家学源远流长。姚蕴素从小生活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之中,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吴汝纶对她的《蕴素轩少时诗稿》评价极高。范当世而立之年丧偶,古道热肠的吴汝纶热心地以双方的作品为中介,一手促成了诗人与才女的美满结合。光绪四年(1878)冬,范姚在安徽成婚。婚后的范当世决意不再参加进士考试,明确提倡学习西方进步文化。官宦世家出身的姚蕴素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她赞成范当世教育改革的主张,并最终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教育改革实践之中。范姚结婚十五载,以姚蕴素之言:“我和伯子名为夫妇,实为朋友,为师生,为知己也。”
范当世手迹
光绪十四年(1888)夏初,李鸿章打算安排即将成为自己女婿的张佩纶执掌莲池书院,以取代张裕钊的位置。消息一出,书院学生哗然反对,使得张佩纶不敢往就,而张裕钊因势难续留而坚决辞行,这让李鸿章陷入尴尬的境地。同年十月,本已厌倦官场的吴汝纶拜见了李鸿章,面辞冀州知州之职,并希望接任莲池书院的山长。此举无疑可为李鸿章解开大围,乐得应允。然而吴汝纶又考虑到范当世是因自己邀而北来冀州,如今离任,还得为他觅一去处,遂把范当世推荐给了李鸿章。但碍于再婚应酬和疾病需要静养等原因,范当世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才到李府。随着时局的发展, 李鸿章的和议之策遭到越来越多士流的不满。光绪二十年(1894)十一月, 范当世以嫁女省亲为名,离开了李府。
光绪二十七年(1901),因通州东渐书院山长孙穆如亡故于任上,范当世应聘继其事。不久,清廷诏命各省于省城所属府州县筹设高等、中等、初等学堂。清廷关于学堂制度的改变,昭示着“新式教育”的到来,这使范当世看到施展自己才识的机会。光绪二十八年(1902),范当世与张謇、张师江、孙宝书等人呈请两江总督设立高等小学校,并抱重病奔走呼号,与张师江主持筹建工作,同时积极酝酿利用盐义废仓创办公立中学校(今南通中学前身),呕心沥血为办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在《通州小学堂(今实验小学前身)宗旨》中,他对办学思想、指导大纲、发展方向乃至课程设置均作了科学合理的明确规定。在强调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表明自己的决心时说:“州虽小,乃天下之积;学堂虽小,居众学之先。自我为之,敢不重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