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便是吉祥的化身。因为对“龙”的崇拜而进行的“龙”文化活动,历来是民间最活跃的文化现象之一。
早在殷商时代,青铜器和甲骨上就刻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到了汉代,龙被奉为吉祥物出现在各种庆典祭祀中,人们以“调龙灯”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调龙灯从古代的祭祖、祈年求雨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热闹吉祥、欢快向上的民间文体活动。
练习龙灯表演
调龙灯作为一种艺术、一项娱乐活动,男女老少都能玩,有儿童组成的“小龙灯队”、妇女组成的“巾帼龙灯队”,还有“老人龙灯队”。而常州市新北区非遗保护项目春江镇魏村女子双龙,则别具一格,在当地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声誉。
队员着统一服装头饰表演
魏村女子双龙队有26名队员,全为青壮年女子组成,她们着统一服装头饰,显得英姿飒爽。队里的龙灯由两条黄龙组成,每条九节,每节长约五尺,龙头重达15公斤,龙嘴随舞动而张合。魏村女子双龙队调舞的过程主要有龙出场、龙出宫、龙穿龙、龙翻身、龙曲线等。另有蛟龙闹海、双龙戏珠等舞姿,舞动时只见巨龙追逐着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千变万化,煞是好看。每逢重大节日或遇喜庆之事,魏村女子双龙总会腾跃翻滚在热闹的人群中,那双龙气势如虹,调龙女子婀娜矫健,成为一道“凤舞龙飞”的亮丽风景。
为群众表演调龙灯
魏村女子双龙队的队员们以历史上的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为榜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女子双龙队的第一代、第二代主要队员有些出生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思想解放,不再受旧时礼节的束缚,便自发组织了一支女子龙灯队,舞出了自己的自由和风采。现在的魏村女子双龙队,已经是改革开改后的第三代传人,她们用自己的龙舞,来庆祝今天的美好生活,来展示新一代女性的巾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