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两百多年前,在一位泰州人的主持下,红楼梦遇上昆曲,成就了一段“传奇”之缘。
红楼首戏
2019恭王府非遗演出季《红楼梦传奇·听雨》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即《红楼梦》程甲本刊行问世第二年,落第文人仲振奎(字春龙,号云涧,清乾嘉时期泰州戏曲家)流寓北京,得阅《红楼梦》,产生强烈共鸣,写成昆曲《葬花》一折,署名红豆村樵,最早将《红楼梦》小说改编为戏曲。
《红楼梦传奇》嘉庆四年绿云红雨山房刻本,泰州图书馆藏
嘉庆元年(1796),仲振奎居扬州司马李春舟幕府,得阅逍遥子《后红楼梦》,“大可为黛玉、晴雯吐气,因有合两书度曲之意”。嘉庆二年(1797)秋仲振奎生病,“百余日始能挟杖而起”,仅花40天,一气呵成,于嘉庆三年(1798)初编成昆曲《红楼梦传奇》56折。“成之日,挑灯漉酒,呼短童吹玉笛调之,幽怨呜咽,座客有潸然沾襟者”,改编成功可见一斑。
仲振奎对红戏的成功改编,基于他对小说深刻的理解、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相当的戏曲造诣。这些都与他的生活环境和切身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书香世家
明清时期,泰州家族教育繁荣,读书向学之风盛行,仲振奎就出生于一个诗书世家,家学氛围浓郁。
仲振奎曾祖父仲邦文、祖父仲素,均有才名在外。清代全国仲氏出过8位进士,其中一为仲振奎父,一为仲振奎弟。仲家族内女子亦多擅吟咏,文采斐然,且多有著作问世,现存《仲氏女史遗草》诗集。
仲振奎自小浸淫诗歌,《道光泰州志》述仲振奎:“诗法少陵(杜甫),为文精深浩瀚,出入三苏,平生著作无体不有”。
现存仲振奎诗稿手迹
仲氏一族明初由苏州辗转迁至泰州东乡西场(今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仲鹤庆中进士后举家移居泰州城中。苏州昆曲应对其家族先辈有所影响,积累了浓厚兴趣。彼时泰州地区戏曲繁荣,家班、乐部遍布全城,昆曲的“吴侬软语”激发着“洪武赶散”后人的苏州情结,昆腔吹奏传唱盛极一时,孔尚任《桃花扇》在泰州成稿,郑板桥有“千家养女先教曲”的诗句。这些,都为仲振奎将《红楼梦》改编为戏曲打下了扎实功底。
命运多舛
仲振奎虽才思敏捷,博学多才,但命运坎坷。中年时,老父无端获罪,家道中落,家境维艰。然而祸不单行,在仲振奎凄苦的生活中,唯一可以给他带来一些慰籍的才华横溢的女儿,英年早逝。晚年丧妻,甚是凄凉。他一生多次应试落榜,贾宝玉痛恨的“劳什子”八股文也套住了他,仅以监生终老。为谋生计,先后跟着父、弟赴任帮忙,或游他幕,到过川、云、粤,也到过湘、鄂、赣、河朔、京城、鲁、扬州等地,足迹曾遍及大江南北。
正因他生于书香世家却家道中落,一生潦倒,思想上易与曹雪芹产生共鸣。同时,作为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仲振奎对大家庭里交错的人际关系、世情世貌有着真切的感受,广泛的游历和丰富的阅历也成为他创作《红楼梦传奇》的重要源泉。
经典传唱
《红楼梦传奇》人物刻画爱憎鲜明,韵文填词十分精彩。因此,很快为优伶所采,嘉庆七年春,首演于扬州。以后扬州剧场大多流行此剧,至道光时期流传到北京,道光中叶仍盛演不衰。至清末上海昆旦小桂林还演出全本,显示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著名红学家刘心武翻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
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称“仲云涧之作,最脍炙人口,后日歌场中流行者即此本也”。曲学大师吴梅盛言其为“清人佳构”。在其面世后的80年间频频出版,影响之大可见一斑。197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阿英所编《红楼梦戏曲集》收其前32折。
昆曲《红楼梦传奇》剧照
2018年,由92岁高龄的顾笃璜老先生担任艺术总监,取仲振奎《红楼梦传奇》的《葬花》《听雨》与清代吴镐所作《红楼梦散套》的《焚稿》《诉愁》,合为四折,仍名为《红楼梦传奇》,在苏州大学举行首次公演。这是民国昆曲衰落后,100多年来这部昆剧经典之作首次在舞台复活。这部清代昆坛百年场上搬演最多的红楼戏,沉寂百年后,又重新焕发生机,续写前缘。
六百年昆曲流传,两百年红楼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