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八巷 张瑜倩 摄
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大城市里头总保留着一些接地气的“老地方”,南京的街巷,也是如此。要读懂一座城,除了旅游攻略上那些必去的打卡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巷子,其实也不容错过。
在南京城南,有这么一条藏于居民楼下的小巷子,被很多年轻人称为“一个想被人藏在胃里的美食巷”——三七八巷。
听,小小地名牌里有历史的回响
三七八巷,南起饮虹园,北至长乐路。
对刚来南京的人来说,听到三七八巷的名字,可能会一头雾水,“三七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名字?
说起街名的由来,倒是别有一番人情味。
据《古里秦淮地名源》记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关部门准备在长乐路编门牌,将“干沟”各家门牌编为378号、378号-1、378号-2……
巷口处两户并列的人家争要正号门牌,不愿成为378-1号,工作人员只好暂时搁置。后来,这条无名巷其他几个大院的居民急了,没有门牌号码,亲朋来访不便,邮递员送信也有麻烦。有户居民想出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将378号定为三七八巷,巷内各大院就有了自己的正式门牌,巷名延用至今。
三七八巷,老城南的“美食天堂”。张瑜倩 摄
时光倒回至清朝,三七八巷一带是府衙用砖头砌成的排水沟,因此被周边老百姓称呼为“官沟”。
南京地名专家薛光告诉记者,旧时南京的老百姓有口音问题,常常会把一处地名讹为其他谐音的名字,比如南京明“天坛”旧址被叫成“天堂”“小天堂”(在建的五号线地铁的小天堂站名便是源于此),这“三七八巷”的前身“官沟”也遇到这种情况,被人讹传为“干沟”。
明朝时,这里又被叫做“千佛庵”。
《金陵梵刹志》里记载,明代南京佛寺有名称可数者近210所,总数起码有300所,最多可能超过600所。
当时南京从地理上被分为中、东、南、西、北城五个部分加以管理,中城、东城佛寺较多,南城最为集中,而西城、北城相对较少。
这些寺庙一般相距只有一二里左右。如华光庵、一苇庵、骁骑卫千佛庵、普利寺、封崇寺等距瓦官寺均为二里,而吉祥庵、回龙庵以及瓦官寺、凤游寺等则比邻而立。三七八巷的前身千佛庵,很可能就是城中这处“骁骑卫千佛庵”。
走,去三七八巷吃上一天
三七八巷可以一次性满足你对南京小吃的所有幻想。在这里,经营了十几年的招牌老店到处可见。
踏着清晨的余晖,来上一笼热乎乎的广福缘小笼包,加一份分量十足的哑巴蛋饺,听着滋滋渣渣的油炸声,闻着十里飘来的香气,热腾腾的白气在阳光下氤氲出南京人的一天。
中午,点上一碗传承老店的安庆馄饨,白皮粉馅,撒上葱花,加上一勺辣油,一碗下肚,神清气爽。
每天都人气爆满的鸭子店。张瑜倩 摄
饭后再来一份全南京排得上号的蜜汁藕,塞满绵软香甜糯米的藕片,带着红糖水特有的香气,蘸满桂花酱汁,咬一口都甜到了心里。
夜幕降临,昏黄的路灯洒下一片静谧,三七八巷临街商铺里晃眼的白瓦灯光却亮如白昼。下班的人们穿梭在街道,菜场、水果店、超市留下了他们匆匆的脚步。
提一只小陈瘦型鸭子店香喷喷的烤鸭,再打包一份上过央视的三七八巷熏鱼店的熏鱼,一路走一路吃,满载而归,最是能抚慰忙碌一天的身心。
三七八巷满足了周边居民一日三餐。张瑜倩 摄
周边的居民接了放学的孩子,在回家必经之路的小巷子里大肆采购起来,买点菜,买点水果,买点卤味,买点茶点,孩子们捧着心爱的零食,成为记忆中最朴实的回忆。
这时候的三七八巷也是最热闹的,行走在这样的巷子里,那种“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味道就出来了。
深巷里还有卖赤豆元宵、糖芋苗、酒酿大汤圆和糖粥藕的小店。晚上嘴馋了,喊上几个朋友,叫上一份尝尝。在三七八巷,在升腾的人间烟火气里,点点滴滴都是老南京人的市井人情。
看,小巷深处的温暖人情
钻进长乐路的三七八巷,在高竖的牌楼之后,彷佛一下子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老居民楼下不足百米的巷子里应有尽有:杂货铺、裁缝铺、小面馆、水果摊……
儿时巷头巷尾的茶点、小吃,自行车铃掺杂人们低声的交流声、巷边支棱着矮矮的晒衣架,窄窄的过道里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老南京人的回忆,充斥着浓浓的市井气息。
在三七八巷菜场对面的巷子内,有一家骨汤砂锅。老旧的门面、逼仄的屋子,这家开了27年的筒骨汤骨汤砂锅是店家王大爷一生的心血。
南京传统手工美食——糖油果子。张瑜倩 摄
“我小时候在别人家店里帮忙学习熬骨头汤,后来自己出来干,准备一直把这个店开下去。”王大爷和蔼的脸庞上总是笑嘻嘻的,对每个来店里吃砂锅的顾客都很热情。
老灶、深黑的砂锅、咕噜冒泡的骨汤,老远就能闻到香味,附近的很多居民都是他家的老顾客。
在一群年纪稍大的吃客中,年轻的市民陈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我是吃着他家的骨汤砂锅长大的。”家在附近的陈兴打小起,每天必来吃一碗砂锅,现在工作了也改不掉这个习惯。“大爷的砂锅卫生干净又好吃,想不到吃什么,就来一碗骨汤砂锅”。
这么多年,骨汤砂锅从最初的7元变成了现在的10元,王大爷就守着这么十几平方米的小店,保持着一块老招牌,用一碗骨汤承载了南京人对三七八巷美食的记忆,不管时光如何流转,也带不走它那油烟炉火气。
三七八巷,可能只是南京人家门口最普通、最平凡的一条小巷子,它跨越悠长的历史,用最朴实无华的人间烟火气成为老南京人心中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