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专家发现萤火虫白垩纪近亲
与萤火虫尾部发光、发送求爱信号不同,白垩光萤腹部发光,是为抵御捕食者
南报网讯(融媒体记者毛庆通讯员盛捷)生物发光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生物中,比如尾部能发光的萤火虫。
南报网讯(融媒体记者 毛庆 通讯员 盛捷)生物发光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生物中,比如尾部能发光的萤火虫。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助理李言达、副研究员蔡晨阳等与同行合作,从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约1亿年前)中发现了一个叩甲总科的新科:白垩光萤科。跟萤火虫类似,它的腹部可以发光。
蔡晨阳介绍,在陆生动物中,能进行生物发光的物种大多数都属于鞘翅目昆虫(俗称甲虫),而其中又以叩甲总科(萤火虫及其近亲)的物种最多。大部分发光的叩甲总科的物种都属于“萤类”,这一类群的物种很难保存为化石。
这次,研究人员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枚保存较完好的阿扎白垩光萤雄性标本。白垩光萤的触角具12节,呈双栉状,与现生的光萤科相似。白垩光萤的腹部具有一个浅色明亮区域,这可解释为它的发光器官,其位置与雌光萤科中的一些物种十分相似。萤火虫发光是用来吸引异性,是一种求爱信号。研究人员推测,与萤火虫不同,白垩光萤中的发光器官或许与抵御捕食者有关。
白垩光萤的发现也为这一类群的软躯体化及生物地理提供了新的见解。华光叩甲科昆虫的身体完全硬化,而萤类进化枝中的其余类群身体都发生了强烈的软化。白垩光萤的身体介于二者之间,处于中间过渡状态,填补了这一演化上的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