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钱币,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历经烽火;有一种钱币,发行于江南水乡,品种比官铸还丰富;有一种钱币,虽属民间铸造,却似64朵盛开的奇葩,可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寻觅其芳踪;有一种钱币,流通时间仅仅四年,如同天上烟火,转瞬即逝,却被收藏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临时流通货币”。它就是常州地区临时流通币(简称“常临币”,下同)。
“常临币”是抗战时期出现的一种临时流通的民间信用货币,产生于1939年,消亡于1941年,期间起着代替辅币的作用。“常临币”由地方商贾店铺等自行制造、发行,一般以小额辅币形式出现,仅能在一店、一村等小范围内流通使用。这种货币形式多样、制作精巧,包含了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2011年,“常临币”被纳入常州市珍贵文献档案;2012年,“常临币”入选江苏省明清以来珍贵精品文献;2013年,“常临币”被收藏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临时流通货币”。
“常临币”代表作介绍:
龙虎塘币:其图案精美、构思奇特。币面上,一条身处乌云中的飞龙和站在河滩上的老虎怒目相向,剑拔弩张,现场气氛十分紧张,动物神态栩栩如生。更让人称奇的是,借助上龙下虎,右下一个“塘”字,把发行地名“龙虎塘”形象化表现出来,被收藏家称为隐喻币和“常临币”的形象大使,民间私铸币如此做工精细实属罕见。
龙虎塘币
陆字双龙、礼字双凤币:龙凤均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徽记、标志和象征,雕刻模具师充分发挥传统绘画的功力与想象力,飞龙张口旋身,双龙抢珠,一幅活泼灵动的舞龙景象,与“礼字币”双凤盘旋的形象相得益彰,更显出“常临币”的特有风采。
潘墅镇陆字双龙币
潘墅镇礼字双凤币
陈渡桥币:汹涌湍急的河水上屹立着一座石拱桥,桥的构造线条清晰可见,桥顶护栏上书写着“陈渡桥”三个字。一位戴着草帽的农民拾阶而上正在过桥。静态的桥,行走的人,涌动的河水,形成一幅动感十足的江南水乡画面。该币数量稀少,较为罕见。
陈渡桥币
“常临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退出流通领域之后,绝大部分被发行者作为废票自行销毁,特别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竹筹、纸币,被当作引燃煤炉的火种,损失最大。但仍有部分品种渐渐地进入了收藏品市场,成为各路藏家和各大收藏拍卖行的宠儿。
经调查发现,“常临币”现有品种1338至1400余种,总量在1万至2万枚左右。得到考证的有1338种,其中圆形打戳币300余种、圆形图案币374种、金属筹229种、竹筹65种、骨筹250种(其中象牙4种)、纸币120种。孤品即存世量仅1枚的,占15%左右;珍品即存世量2至10枚的,占20%左右。这一千多个品种、几万枚的“常临币”,是品种最丰富、存世量最稀缺的中国临时流通币。
接下来欣赏一组“常临币”精品:
“常临币”代表作:郑陆桥系列币之一
“常临币”代表作:郑陆桥系列币之二
“常临币”代表作:郑陆桥系列币之三
“常临币”代表作:东青聚宝盆币
“常临币”代表作:洛阳和字币
“常临币”代表作:潘墅炳记双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