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游船,随悠悠水波,看粉墙黛瓦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河面,一派氤氲恬淡;岸边青石老街,林立着琳琅满目的店铺,来往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满眼繁华热闹。“七里山塘,千年古街”,在坐落于苏州古城西北的山塘街,眼前这幅美丽富饶的景象久盛不衰,已延续了1200多年。
其实,山塘街并没有“山”,因傍着蜿蜒绵长的山塘河而得名。千百年来,这“一街一河”双棋盘格局是怎么形成的?史载,公元825年,53岁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到任苏州刺史。他坐轿前往虎丘时,发现阊门外陆路不畅,沿途河道淤塞,于是募集当地百姓挖河、铺街,便有了这条连通阊门和虎丘的人工河以及河北岸的山塘街。苏州人感激白居易的功绩,将其画像供奉于苏州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
西起虎丘,东至阊门,徜徉于“七里山塘”,6200多米水路,迎面而来的是吴风市井的秀丽风光,船行河面,如入画中。白居易非常喜欢山塘街的这段景色,在诗作《武丘(虎丘)寺路》中留下了“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等名句。既然如此,作为大诗人的白居易,开凿山塘河是否只为游山玩水、追求风雅呢?
“白居易不仅是名动天下的诗人,也是一位心怀政治梦想的治世能臣。他开凿山塘河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古城的水旱灾害和水路交通问题,让江南的税赋能顺利地输送到北方。”苏州文史专家徐刚毅告诉记者,在古代,税赋的征收对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治水是地方行政长官必须优先考虑的政务。当时,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大运河已经连通中国南北,来自南方的物质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王朝的权力中心。由于河道不通,苏州段运河原本只能流至虎丘附近的白洋湾,直到白居易疏浚山塘河,才打通了运河与苏州的梗阻段,还让商业繁华的阊门成为北来的大运河与苏州的交汇点。“山塘河,与伍子胥开辟的环古城河、此后开凿的上塘河以及胥江同为大运河骨干水系。拉开苏州城骨架的是运河河道,孕育涵养苏州城血脉的是运河水。”徐刚毅说。
汇通天下的运河水,赋予了苏州城怎样的新颜?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兴南表示,有了水的衔接,才有了苏州的繁华:“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舟车往来,百货聚集,一座座石桥建起来了,酒楼、饭庄、客栈、寺院道观、商行会馆也纷纷涌现,画舫笙箫,仕女如云,让这一带越来越热闹兴旺。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长卷(即《姑苏繁华图卷》),画了当时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街指的就是市井繁华的山塘街。《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也把阊门、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经济的繁荣滋养了文化的发展,姑苏人家的生活也愈发诗意:“春天,可以到长堤上赏桃花;端午节,人们一连数日在这里赛龙舟;四月十八日‘轧神仙’,六月二十四为荷花仙子过生日……华灯初上,水波粼粼,欢声笑语一直延续到深夜。”当下,历史也与现实水乳交融。桥梁、河道、水闸、古塔、民居、祠堂、会馆等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评弹、吴歌、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融入现代苏州人的日常,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在徐刚毅看来,白居易担任苏州刺史只有短短17个月,却以伟大的魄力、强劲的执行力疏浚了山塘河,修筑了山塘街,赢得了后世百姓的无限爱戴。究其根源,是因为诗人热爱这座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之城,并致力于为她做出贡献。“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闲暇时,这位老专家总会反复吟咏白居易在《梦苏州水阁寄冯侍御》一诗里对苏州的“告白”,眼角每每不自觉地湿润。“作为一个离开过苏州、又回到了苏州的人,我特别能理解,让诗人魂牵梦绕的‘花桥’已不仅是一座桥梁,而是心心念念的苏州的象征。在这里,代代有志者热烈倾吐着心忧天下、忘我奉献的家国情怀,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根基。它与七里山塘一样,需要后人用一千多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慢慢理解、品味、感恩。”(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