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是城市的元素之一,承载着最为细腻、广阔而深厚的城市文化。这里是群众生活与工作的聚集地,装满了市民最直接的存在感、获得感。
近日,在细细春雨中,记者来到沭阳县城区青岛路。这条位于县城主城区北部的一条路,也许藏着你不知道的秘密,跟着我们的脚步,一起来探寻。
淮海戏、淮海锣鼓、玩花船、孝文化……走在青岛路上,你恍若穿越了时空,道路两侧布置了各种充满着文化气息的街角小品。沿着繁华的街区前行,走在发着新芽的树下,你仿佛听到了春天的呼唤。
“说起淮海戏,沭阳可是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中国淮海戏之乡’的称号!”沭阳县文化名人杨鹤高说,在青岛路上,这两个唱淮海戏的人物雕塑,活灵活现、表情生动、舞姿轻盈。看着他们的样子,好像就能感受到淮海戏的独特魅力。在雕塑前,一段文字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诉说”着淮海戏发源于沭阳的点滴。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淮海戏,默默地散发着文化的魅力,融进这片土地。
“我们小时候,在一些重大节日时,就会看到有人玩花船。花船很好看,人的服装也好看,人在花船里跳跃的样子,特别喜庆!”住在青岛路一小区的王淑青说,晚饭后,她时常陪着家人,在这条路上走一走。天空,泛着柔柔的灯光,落在充满文化气息的街角,她想那个时候会遇见最安静的自己。
在玩花船雕塑不远处,是淮海锣鼓的雕塑。“淮海锣鼓,是苏北淮海地区的一种说唱曲艺,源于沭阳,唱腔与道白均采用沭阳方言。2006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雕塑前,一段文字介绍了淮海锣鼓的“前世今生”,也传出了文化的气息。
在青岛路上,还有两处雕塑也承载着满满的沭阳味道。说起颜集朝牌,因为形状很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朝圣的牌子而得名。如今,朝牌成了不少久居外地的沭阳人对家的牵挂。雕塑中,一位女性正在打朝牌,形象逼真,让人回味。另一处,则是“煎饼摊”,雕塑中,有“锅”、有“盆”、还有做煎饼的工具……栩栩如生,带来了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息。
“小时候,娱乐的方式相对匮乏,电视上的节目也不多。我们经常跟着爷爷赶大集,在集市上,往往就能看到玩花船的,还能看到戏台子,或者围在打朝牌的锅炉边……这些童年的记忆,都深刻地印在脑海里。”在青岛路北侧市场做生意的市民魏良勇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这些文化的记忆、童年的记忆,都被雕刻在青岛路两侧,好像凝固了时光,给人满满的回忆。
几座雕塑、一面文化墙、一个街道名……青岛路,就像历史记忆的窗口,默默地守护在那里,等待有心人去欣赏,给生活以诗意,给街巷以文化的传承,给城市和人们满满的文化自信。
(记者 杨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