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已经有了千百年的历史,而琴弦作为古琴的灵魂更是决定琴声悠扬与否的关键。在虎丘街道,有一位八旬匠人,守着快要失传的制作丝弦手艺已经有六十多年。
走进一间十几平米的“工房”,第一眼见到的是一个钢制架子,上面架着五个旋转的线桶,被拉出粗细不同的蚕丝后,经过两个琥珀镯子,最终归于一缕,被方荣林收紧缠成一个新的线筒。
在方荣林的口中,这道工序叫做并丝。虽然只是制作丝弦的开始,但十分复杂,操作者必须眼观八方,掌握节奏。
完成并丝之后,还要经历翻丝、缠丝、打线、上胶、拉线、缠弦等一系列繁复的工序,才能制成一根合格的丝弦。制作完成的丝弦带着象牙色的光泽,不管是弹性还是延展度,都堪称一绝。不过,受制于材料的特性,一年里只有春、秋两季才是制作丝弦的黄金时间。
作为古琴最传统最正宗的琴弦用料,丝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方荣林家的手艺传到他这里也已经经历了四代人。
方荣林的父亲方裕庭,在当时是苏州著名的制弦大师,“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方荣林一点点长大。
不过上世纪60年代,现代钢弦出现并得以大规模生产,让生产复杂、很难量产的丝弦受到重创,连名噪一时的杭州“回回堂”丝弦都不得以选择停产。
虽然被迫改行,但方荣林一直对丝弦难以忘怀,他也坦言,用刚弦弹奏远比不上丝弦的韵味。幸运的是,十年后,一批和方荣林有同样感受的古琴演奏家找到了临近退休的他,请他重出江湖。
对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使命感,方荣林建立了自己的作坊,2006年他开始收徒,目前已经能够年产400余套了。
目前,玻纤路社区已为丝线制作工艺申请姑苏区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