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文化热点
春行大运河 文化之波映照百里“繁华姑苏”
来源:苏州日报   2023-03-30 10:57:00
在苏州运河边,粉墙黛瓦被霓虹点缀得古色古香,水陆城门交错着璀璨光影,无痕地嵌入了现代生活。

三月的虎丘塔,屹立在春风中,塔下的虎丘云岩茶进入了采摘季,游人如织。深深吸一口气,茶香与花香就这样交叠着,与风一起钻进了鼻子里。而在眼前,城市的文化地标虎丘塔,正焕发着新的生机,让前来体味江南文化的国内外游客深深沉醉。

在苏州,无论是像虎丘塔、文昌阁这样散落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珠,还是“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平江古巷”建新巷30号等城市发展中新建的文化空间,都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活力日足,还有枫桥夜泊、石湖串月等众多夜游和民俗文化活动,也都散发着独特光芒,串点成线,映照着一幅别样的“繁华姑苏”。

文化空间,沿河而生

吴门望亭,大运河进入苏州的首站,一座运河文化新地标去年拔地而起,那就是望亭大运河文体馆。这里集体育、健身、阅读、剧场等多功能设施和休闲空间于一体,成为市民参与文体活动的新去处。青年暖咚课堂系列活动、迎春健步走活动、中小学生研学活动……都在这里轮番举行。特别是傍晚,市民们在文体馆锻炼完,可以沿着大运河一路漫步,沐浴着江上的晚风,看江舟往来江月明,随着运河水波悠悠,感受古韵与今风在这里交融相汇。

而作为大运河沿线的另一座重要文化建筑,虎丘塔影园一经开放就获得了众多园林爱好者的青睐。塔影园在2016年设计之初,就创新确定了“走向未来,铸就经典”的造园主题。设计方案不囿于园林的修复,而是立足于建立多元文化传播演绎的“园林平台”,更具有当代意义,最终获得“古今对比,交相辉映”的文化传承效果。塔影园重塑园内著名景点,又结合历史文化民俗特点,最终形成了“塔为核心”“园以塔名”“馆以园胜”“祠馆相容”四位一体的富有古典艺术特色和现代展示功能的独特园林格局,并充分拓展地下区域,形成26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意趣空间,成为遗产保护和修复的一次古今交融的全新尝试。修复的园林、重建的园林及新建的园林,在虎丘塔下有机结合,重现“水中塔影,诗画满园”的浪漫意境和人文情怀。

运河之夜,千年古韵

说到运河之夜,最著名的当数张继的枫桥夜泊了。所谓“一宿千年”,一次夜泊、一首名诗,吸粉无数,更引得历代诗人竞折腰,枫桥风景名胜区也被网友评价为“传唱千年的诗与远方”。

去年,枫桥景区依托运河文化底蕴,借助张继诗词文化影响,开始了全新蜕变。通过夜色船舫和景点灯光亮化,打造“枫桥夜泊”沉浸式人文夜游景区项目,生动还原千年前运河畔的那个夜晚,展现枫桥昔日繁华地和“江枫渔火”的意境,真正把“枫桥夜泊”从文字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盛景。作为“运河十景”建设中最诗意的一景,景区全面落实“全力打响枫桥夜泊这张靓丽名片”的指导精神,主动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具体工作。其中,夜泊处景观船、枫桥和铁铃关处的灯光秀等在新年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期间就让广大游客耳目一新。全新打造的特色船舫,目前已常态化提供各类茶点服务,让游客在运河上、船舫中赏景、听曲、品茶、吟诗,身临其境体验夜泊文化和千年历史,进一步领略“诗词文化”“运河文化”的魅力。

枫桥夜泊只是运河夜游百里长带上的一盏明灯。在苏州运河边,粉墙黛瓦被霓虹点缀得古色古香,水陆城门交错着璀璨光影,无痕地嵌入了现代生活。“运河十景”建设串起了大运河苏州段的精华,从“虎丘灯会”到“石湖邀月”,从“吴门望亭”的灯火璀璨到“石湖五堤”的景观提升,从宝带桥的春风轻漾到“四河汇集”平望小夜曲,明灯盏盏遥遥相望,立体呈现着最江南的运河风貌。

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千年大运河,文化永流传。民俗文化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它留住了人们的乡愁,也留下了运河的记忆。在苏州,原本就丰富多彩的江南民俗,因运河而更加鲜活、灵动。

今年的元宵节,因为虎丘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的推出而格外热闹。全新亮相的民俗文化展厅,是苏州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意趣空间,展现了山塘沿街两侧晚清至民国年间的典型吴地风格,更通过吴风之源、市井之味、岁时之盛、礼仪之兴、风雅之行五个展区,将苏州民俗文化向观众娓娓道来。而在元宵节当天,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纷纷亮相,向游客展示虎丘三花茶、虎丘泥人、山塘船点、年画等传统手艺和非遗文创产品,包汤圆、吃汤圆等传统点心手工体验,更让全国游客沉浸式感受非一般的元宵节。

将镜头一转,元宵宫灯换成了中秋圆月。在苏州石湖行春桥畔,秋色秋水秋意浓,“石湖串月”的盛景慢慢在天地这块大幕上升起。“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苏州人特有的中秋民俗,就在一场“石湖串月”民俗文化大戏中登场了。

在石湖畔的新郭老街上,“石湖串月”民俗文化大戏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年,有雅俗共赏的石湖曲会,有苏扇、缂丝、泥塑等非遗体验,有江南船拳展演,也有主题文化研讨,足足一个月的丰富活动让市民游客不知不觉地浸润在吴地文化中。古时吴地妇女在中秋前后盛装出游、踏月彻晓的“走月亮”民俗也被还原出来。一群汉服爱好者,走过石湖景区“越城桥”“行春桥”“一步桥”三座古桥,体验汉服盛装提灯月下的苏式中秋,别具一格。

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也为运河文化的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创新与传统、科技与民俗多元碰撞,让市民自由穿梭在不同的文化空间之中,感受悠悠岁月中的古韵新风。(苏报记者 张丫)

标签:民俗文化;大运河;枫桥

责任编辑:王晶枫

中药;药师;中药房
春节期间,众多医务人员坚守岗位,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实验室;徐州;揭牌
2月5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江苏省实验室正式揭牌。
春节;冰雪游;跨境
得益于政策利好影响,跨境游也成为蛇年春节旅游市场增长引擎。
策划;王晶;电子红包
从红纸包裹的压岁钱到如今的电子红包,如果要评选最受欢迎的春节年俗,春节红包一定可以申请一战。
手机;新年;泰国
贴福字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仪式。
春节;江苏省;保障
龙年进入倒计时,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
充电;新能源汽车;服务区
新春佳节,长假高速路免费通行,大量新能源汽车新手上路。
社会发展情况;江苏经济;全省经济
202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今天下午举行,一组海报速览2024年江苏经济“成绩单” 。
江苏省;条例;人大常委会
1月21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江苏省;小剧场;民营企业
过去一年,江苏省的代表委员们认真履职,用行动诠释担当,以实干践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