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read_image.jpeg
3_副本.jpg
娄迺鸣:在小剧场里尽情表达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春晖 张承辰   2023-04-11 09:08:00

正是人间四月天,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如火如荼。近日,新江苏·中国江苏网专访国家一级导演娄迺鸣,畅聊南京“小剧场的春天”。

像被一口气包裹着,“小”空间里有“大”感受

“第一次看《绝对信号》的时候,都不知道小剧场是怎么回事。”回忆起与小剧场的初遇,娄迺鸣坦言自己是懵的。

1982年,由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小剧场的形式首演,这也被看作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

“那天是在人艺的三楼演出,不是传统的舞台,就是光滑的水泥地面。看戏的时候,演员离我很近,每次路过我面前,我都不知道该看哪好。”娄迺鸣仍然记得那天昏暗的剧场里,演员的呼吸、温度近在咫尺,整个小剧场里的所有观众都好像被一口气包裹着。

《绝对信号》这颗“怪味豆”,迅速引发戏剧界内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全国上下掀起一阵“小剧场浪潮”。时任北京人艺院长的曹禺在评价《绝对信号》时曾这样说道:“我们需要不同艺术风格、不同风格的剧本来丰富这个剧院的艺术,这将使剧院不致陷于死水一潭。”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几乎所有话剧团体都面临生存危机,让观众返回剧场是当务之急,小剧场成为戏剧革新的先锋。

虽然娄迺鸣的专攻领域并非小剧场,但她也曾有过小剧场的创作经历。2006年,娄迺鸣联手戴鹏飞排演小剧场话剧《新同居博客》,年轻演员没有场地排练,娄迺鸣就让他们到自己家里排。“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年轻人怎么会有这么多金句,很多都是在排练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即便条件艰苦,但年轻人对小剧场的热爱弥足珍贵。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该剧谢幕12分钟、掌声13次,广受大众欢迎。

深入城市“毛细血管”,场内场外都有“戏”

1989年4月,南京举办中国第一届小剧场戏剧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剧团在这里演出,《绝对信号》《童叟无欺》《屋里的猫头鹰》《火神与秋女》等十多台戏轮番上演,专家聚首展开了对小剧场戏剧美学特点、意义的探讨。

那一年,娄迺鸣刚毕业没多久,也与老师同学们一道到南京看戏,她对南京热烈的戏剧氛围记忆犹新。“我开始意识到小剧场艺术并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很多人都参与其中的活动。”

34年后,娄迺鸣再次来到南京,以专家评委的身份参加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给了她更多惊喜。

“在老门东举办的开幕仪式,街头巷尾给老百姓搭的台比给戏剧界搭的台还丰富。”脚踏青石板,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能听到昆曲越剧的低回婉转,也能看到少儿扮上相,有模有样地道白,转角处年轻人聚在一起进行剧本朗读会……“当时我就觉得戏剧人得加油了!”娄迺鸣笑说,“满大街都是激情澎湃的人们,这种氛围和戏剧创作是互相促进的。”

至于小剧场里的表演,她用包容性强、尊重创作过程、台上台下共同表达来概括。

本届展演的23部作品中包含了戏曲、皮影戏、木偶、话剧、京剧等多个种类,国有、非国有的剧团都可以在同个舞台上大放光彩。同时,展演增加了“演后谈”的环节,演出后,专家与观众可以一同发表观点和想法。“勇于表达是一个特别让我震惊的事,不仅是台上的演员,更是台下的观众,他们会质疑、询问。创作是和观众一块完成的。”

百练不如一演,让年轻人勇于表达

小剧场创作是自由的,也是最能给人惊喜的。

开幕戏《民生巷11号——之二》让娄迺鸣印象最为深刻。“把一桌二椅用到了极致,只通过椅子的深浅高低就知道三家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坐在那,就表达了。这样的大写意没有比中国观众更懂的了。”

从《新同居博客》起,娄迺鸣就意识到小剧场具有的轻便性和快捷性。“在忙碌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社会上正发生什么,也很难解决代际沟通间的矛盾,但戏剧往往能让人表达内心。小剧场则可以及时反映生活的一种可能性。”

相比大剧场,小剧场创作更为快捷,没有过多的投资负担。资金多就有更多想象的空间,也可以选择简洁的表达。

对正在小剧场耕耘的年轻创作者们,娄迺鸣表示,进步是必然的,至于进步快慢,百练不如一演。大胆地表达吧,尽情地表达吧,去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艺术新世界。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张承辰

标签:小剧场;娄迺鸣;小剧场戏剧

责任编辑:刘慧

阅读推荐
wechat_2025-08-25_102046_647.png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W020250818526178034155_副本.png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96b85e4e-7315-41c1-9e54-5cfd85049818.png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墙1(1)_副本.jpg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wechat_2025-08-07_100918_780.png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本网策划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