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中国历代的戎服,长什么样?这场展览告诉你!
来源:交汇点   作者:记者 杨民仆 文/摄   2023-09-25 10:41:00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军旅生活浓墨重彩。戎服,作为古代军人最重要的贴身装备,发挥着作战防护、标识等级、彰显军威等重要作用。9月24日,《中国历代戎服特展》在云锦博物馆一层中厅惊艳亮相,甲胄威严肃穆、熠熠生辉,服饰形制考究、绚丽夺目,让游客感受到中国古代工匠独特的设计和传统甲胄文化的魅力。

据此次活动的发起人——来自应天府五军都督府社团的杨尤嘉介绍,戎服由甲胄、内搭、鞋靴、配饰等部分构成。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青铜胄作为目前出土最早的戎服,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各朝代的戎服都会体现出当时的工艺水平、审美情趣、战争样式和历史背景。此次展出27套复原级戎服,形制覆盖秦、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

秦代戎服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戎服使用的材质是什么呢?应天府五军都督府社团成员王熹告诉记者,《吴越春秋·阖闾三年》记载:“越王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皆被兕甲。”屈原的《九歌·国殇》记载:“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荀子》:“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由此可知,南方吴国、楚国的戎服主要是兕(形状似牛,头上只长着一只角)、犀、鲛(鲨鱼)等动物的皮。齐国、秦国戎服的材质同样为犀牛皮、兕皮。

汉代铠甲

当时皮革完全能抵御青铜兵器以及粗制铁器的穿刺。但铠甲的材质是随兵器材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当钢铁冶炼制造技术成熟后,皮质铠甲已经不能有效抵御铁质兵器的穿刺,所以到了汉代,铁甲已经普遍出现,这是汉代戎服的重要特点。

1965年,陕西咸阳红旗公社杨家湾西汉墓出土了583件汉代骑兵俑、1965件人俑、410件盾牌模型、1座战车坑等陪葬品。该墓位于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和汉景帝刘启的阳陵之间,应为长陵的陪葬墓,基本确定墓主是汉初大将周勃。此发现比秦始皇兵马俑还要早9年。

这批汉俑面宽唇厚、多蓄胡须,刻划单纯洗练、神态威武,与秦俑健壮强劲的特征相一致。杨家湾俑的彩绘保存较好,在汉俑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兵俑、陶马周身彩绘,有红、白、黑、绿、黄等多种颜色,立式俑罩衣上多绘有甲片,袖口、领口、帽、靴等处也有彩绘,配以磅礴的阵势,显示出汉初国力的强盛。

此件展品参考咸阳市杨家湾西汉墓出土兵马俑的外形,结合同时期出土的汉墓甲片形制,复原完成。

汉代铠甲

据应天府五军都督府社团成员朱博介绍,汉人尚武,也有将甲胄作为随葬品的习惯,因此,在考古中发现的汉代甲胄以铁甲居多,而且都是锻铁制成。

徐州狮子山汉墓是西汉文景帝时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该墓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在墓中发现了大量汉代铁甲片,散落于墓室及甬道内,锈蚀严重。铁甲则形状各异,分别为札甲、大鱼鳞甲、小鱼鳞甲和小刀形鱼鳞裙甲,其中小鱼鳞甲是内袍,出访时穿;长度及膝的裙甲,站在战车上穿;像背心的大鱼鳞甲和札甲,骑马时穿。墓主刘戊曾披挂着它们参加了“七国之乱”。在我国已出土的西汉诸侯王墓中,楚王陵的铁甲胄数量和品种最多。

此件展品是依据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铁甲片,结合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修复完成的文物原型,复原制作。

“汉代开始出现护头部的装备,是用一块块小的甲片编织起来的一个平板,用绳子绑在头部,只能防护额头和侧面,防不了头顶,这可以算是头盔的雏形。”朱博说。

唐代的戎服又有什么特点呢?据介绍,唐代铠甲源于早期南北朝和隋代的具装骑兵和步兵重装札甲。唐甲种类繁多、式样各异,有13种之多,分别是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唐代制甲,讲究外观华美,往往涂上金漆或绘有各种花纹。

明光镜

唐朝的明光甲也很有特色,明光甲是一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最主要的特征是胸前、背后大型圆形或椭圆形甲板,由于经过打磨,会像镜子一样反射太阳光,而且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地提升。在战场上穿上明光甲,会在有阳光的时候闪闪发光,能够让敌人看不清自己,还能保护自己。

“唐朝是甲胄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随着大唐国力强盛、威加四海,开始出现了不以实战为功能的仪仗用甲。”王熹说。

《甲胄仪仗图》于1991年在陕西礼泉长乐公主墓中被发现,是一副反映唐代甲胄仪仗的生活场景图。长乐公主是唐太宗的嫡长女,23岁因病去世,她的婚姻生活刚迈进第十个年头。面对爱女的离世,唐太宗深受打击,多次痛哭后仍然悲伤得不能自已。

唐代仪仗用甲

展品是根据昭陵长乐公主墓壁画,结合莫高窟第156窟壁画《晚唐西湖都护府归义军》复原制作完成。唐代仪仗甲以金属錾刻件、丝织品(绢、锦)、羊毛、雕花染色皮具为装饰,突出美观性,彰显了盛唐鼎盛的国力。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宋朝是文强武弱,但鲜为人知的是,宋朝的重装步兵则是在中国古代首屈一指,拥有同时代最大数量防护优秀的重装步兵。

据王熹介绍,由于燕云十六州产马地区的丧失,导致宋朝极度缺乏战马,宋朝军队只能不断加厚士兵的铠甲用于对抗拥有大量骑兵的北方敌国。

宋朝步人甲这种能覆盖全身的重型钢铁扎甲成为宋代重步兵的主要装备。此展品是根据古兵书《武经总要》、古画《北寨宴射》上所绘制的步人甲图形,复原完成。

宋代铠甲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公斤。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公斤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公斤;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公斤;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公斤。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型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公斤。

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柘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同时为了更有效抗击装甲骑兵的需要,宋代还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大刀。特别是在南宋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为装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装备。

明代布面甲

布面甲自蒙元时代就已出现,明朝建立后,除了将套头式改为对襟式外,与蒙元的布面甲没其他不同了。永乐年间,明军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并开始研究甲胄。在新的时代,传统的札甲面对火器不堪一击,倒是在宋代传入中国的棉花经纺织后,对早期的火器有较好的防御力。随后,布面甲逐渐在军中普及,到晚明时,抗清名将卢象升的部队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备甲率,穿的正是能够以柔克刚的布面甲。

由于进入到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贸易往来大大增强,当时西欧已经出现水力驱动的动力锤,从而促成了大面积板甲的批量生产,同时由于西方人体解剖学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整体锻造板甲、四肢护甲也随之诞生。

郑成功通过和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海上贸易获取了相当数量的西洋板甲,挑选军中体能优秀的精兵强将配备这些西洋甲,为收复台湾驱赶荷兰侵略者奠定了坚实的人力物力基础,唤作“铁人军”,“铁人”二字既有全身披甲也有身强体壮的含义。

因为这支部队的装备特殊,要求严格选拔士兵,每人都是头戴铁盔,身上披着铁裙,胳膊上挂着铁臂。且甲胄之间还要有铁链相连,手持铁盾和云南斩马刀等武器。这一类“铁人”全身甲胄武器装备的重量,就要在30斤以上。

其次,这支“铁人军”里,成员也不只是铁人,还有装备锋锐斩马刀和轻便藤牌的藤牌兵。这一类士兵速度奇快,而且擅长结成圆阵快速斩杀对手。其使用的藤牌不但能扛住硬弩强弓,就连火器也丝毫不惧。这支部队专克骑兵,是八旗军队的噩梦。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

标签:铠甲;甲胄;步兵

责任编辑:蔡阳艳

阅读推荐
e5af7f27-3353-42bb-ab31-5d33d7ebcebb.jpg.jpg
扬州“护线爱鸟”示范经验多次亮相国际舞台,赢得海外国家关注。
d498d86b-1a99-4360-b88b-028799ac470d.jpg
这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
OXnqJecTd4xC4nxTCW2AEHl2_副本.jpg
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5大行动、1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和24项具体举措。
微信截图_20241216164725.png
随着欧美年终购物季的到来,南京跨境电商出口持续升温。
本网策划
微信图片_20240703093100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