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25日,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Yangtze Culture Forum)将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论坛以“河流汇聚可持续未来(Flowing Rivers, Converging Future)”为主题,围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商河流文化、生态、经济、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论大河可持续发展之道。本届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华通讯社、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探索大河文明的可持续未来
南京是唯一傍长江而立的中国四大古都、长江下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重要理念的提出地和实践地。近年来,南京陆续推出一系列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打造体现历史传承、展现中华文明的特色文化标识。
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江文化南京论坛正是一次集合式的成果展现,以长江这一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聚焦河流与人类可持续未来这一国际共同关注,引领构建大河文明及流域城市对话网络,在交流互鉴中传播中国价值理念,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届活动共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代表、大河流域国家驻华使领馆代表、世界滨水城市代表、长江全流域资深专家、国际主流媒体代表等近400位嘉宾参会。
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主论坛将在11月24日上午举行,随后将举行4场平行论坛,分别为大河文化遗产论坛、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区域论坛、书写大河——世界大河文明国际传播论坛、大河生态文明论坛。
探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性问题提供“工具包”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滨水空间文化遗产的破坏对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人类、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成了全球共性问题。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目标中有7个目标关注河流相关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发起世界大河倡议、人与生物圈计划,促进大型河流的可持续管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届论坛在议题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工具包属性,力求为解决共性问题汇聚全球智慧。主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全球水博物馆联盟联合创始人和负责人埃里贝托·尤利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王巍将围绕河流如何塑造共同未来、在江河之治互鉴中推进世界城市文明发展、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新模式、长江全流域的文明化进程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随后,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将围绕流域文化的遗产保护与传承、城市滨水可持续发展;塑造未来的城市水岸、大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项议题开展大江大河文明对话。中国经济信息社将以南京长江段为蓝本,发布《河流汇聚可持续未来发展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上,将通过广泛函询、讨论、倡议等,征询与会嘉宾的最大公约,就河流相关全球共性问题达成共识,凝聚国际社会的磅礴力量,推动构建休戚与共的大河城市人类命运共同体。
助力国际社会、青年群体刷新长江认知
相关传播数据显示,长江是最为国际社会知晓的中国符号之一。有专家认为:“不来长江,就无法深刻领会中国,无法深刻理解中国故事,无法亲自体验中国文化。”近年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如何让长江正在发生的新理念新变化有效触达,助力国际社会刷新长江认知也成为本届论坛一大发力点。
本届论坛不仅搭建全流域长江文化的共享展台,更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生态保护和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推动河流文明的交流互鉴,让长江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叙事符号被国际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广泛认知认同。
在书写大河——世界大河文明国际传播论坛上,20多位来自全球主流媒体的负责人和资深记者也将组成“书写大河行走长江”国际媒体观察团,通过两天的走访阅江读城,透过长江文化南京论坛的窗口解读当代中国。
此前,本届论坛的配套活动之一以“微笑天使”江豚为代表的全球微笑传递共创活动,在Facebook、X(原Twitter)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持续展开,呼吁更多人共同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来。同时,共创活动“保护母亲河——全球声音漂流计划”也在火热开展中。自今年9月24日(世界河流日)发起以来,目前已收到百余条文学与自然之声,全球30多个知名城市因水结缘、踏浪而来;青年实践——长江青年实践营联动国内外高校及组织机构,邀约青年通过主题实践亲身感知长江变化。
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将持续搭建长江全流域生态文化的共享展台、国际青年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场、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的主阵地,建设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