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叔,我昨天订的‘朝牌’做好了吗?”近日,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村民吴先生又来到叶敬安的朝牌饼店,等待着那一口好味道。
据了解,沭阳县颜集镇不仅是千古美人虞姬的出生地、沭阳花木的发祥地、全国花木电商的起源地,还有着众多美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颜集朝牌”,更有传言“各地‘朝牌’千千万,唯有颜集最正宗”。
“颜集朝牌”为纯手工制作,以大而出名,一般六小块合成一大块,俗称一“帘”“朝牌”。要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朝牌”,要求师傅必须技术娴熟,在和面、擀面时掌握好分寸,有经验的老师傅们更是总结出了两套口诀。
“第一套口诀是‘和、揉、掷、擀’,即和面要和得匀,揉面要揉得韧,掷面要掷得长,擀面要擀得薄。”有着30年“朝牌”制作经验的叶敬安说,另一套口诀是“仰掌前推、勾手后贴、从左向右、左右开弓”,烤制“朝牌”时,双手要不断将面块拉长,轻轻沾水后,迅速贴在滚烫的炉壁上,当炉壁上的“朝牌”面坯因烘烤而形成气泡,颜色呈现金黄焦脆的时候,即可用火钳夹出炉……
叶敬安介绍:“我要在前一天晚上把面搋好,第二天凌晨三点就得起床,一直忙到上午九点左右,尤其逢年过节时,连轴转一天都是正常的。”
“刚出炉的‘朝牌’色泽金黄,内里洁白,香味浓郁,咬一口外酥里嫩,面香味在口中弥漫开来。”见“朝牌”出炉,等在一旁的几位村民付过钱后,便顺手撕了一块下来,边吃边赞叹道。
在颜集镇,还有许多关于“朝牌”的传说。“朝牌”因形状酷似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笏而得名。相传,北宋时一位官员贬职回乡途中因饥饿难耐,以瓦罐为炉,面团为原料,发明了“朝牌”这个面点,后来这位官员在颜集落户,制作工艺便在此流传;也有人说,项羽进攻咸阳时,阴雨连绵、粮草缺乏导致军士士气低落,身为颜集人的虞姬便想到把面发酵以后,在锅炉里烤成金黄色的小饼,方便军士携带,充当干粮。后来虞姬把技术带回家乡颜集,不断发展成了今天的“朝牌”……
历史早已尘封在时光的车轮下,如今人们对“颜集朝牌”的印象更多的是外酥里绵、香味扑鼻,流传更多的是“‘朝牌’配稀饭,越吃越舒坦,‘朝牌’卷油条,神仙咬都笑”的顺口溜。
机器人的出现代替了人类的很多工作,但“颜集朝牌”却一直无法被机械加工取代,就是因为每块“朝牌”对匠人而言,不仅是美食,也是一件彰显技艺的传统手工作品。
近年来,颜集镇积极将“朝牌”制作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评选,“颜集朝牌”制作技艺入选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既留住技术,又留住乡味。
食在心间,人生有味。“工作在外,惦记的就是家乡的这一口,时间长不吃,嘴很馋。”吴先生说,美食是漫长时光中沉淀下来的舌尖记忆。“颜集朝牌”采用纯手工制作,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其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美丽的故事,凝聚着制作者的匠心。早上来一块刚出锅的“朝牌”,不仅是品一种美食,更是感知触动心间的柔软和那一抹浓浓的乡愁。(仲文路 方高)